我可能看了個假歷史(上)

1、宦官≠太監≠閹人

這三個詞表達的差不多是同一個意思,但要細究起來的話,又不完全一樣。

宦官是皇宮中為皇帝及其他皇族成員服務的官員的總稱。東漢以前,宦官並不都是閹人,東漢以後才一律用閹人。(不過也有個別例外,隋代的內廷宦官也不全是閹人)

我可能看了個假歷史(上)

"太監"一詞的出現比"宦官"要晚很多,有的說最早出現是在遼代,有的說唐代。反正這個詞最初和宦官是不一樣的,到明代,"太監"和"宦官"才開始融合。太監是高級宦官的稱呼,不是隨便哪個宦官都可以稱太監的。到清代,太監才成為宦官的專稱。也就是說,宦官、太監、閹人,這三個詞是在清代才真正成為同義詞的。

我可能看了個假歷史(上)

2、東漢有個牛逼的宦官叫欒巴,這人有可能是閹割不淨,後來又"陽氣通暢"了,還生了個兒子叫欒賀,官至雲中太守。

3、明中期大太監劉瑾當道的時候,大臣們上奏疏都得一式兩份,一份給劉瑾,叫紅本。一份交到通政司,叫白本。奏疏裡提到劉瑾都得稱劉太監,不能直呼其名。某次都察院的奏本寫了劉瑾的名字,惹得劉瑾大怒。最後還是都御史屠滽帶著下屬去下跪謝罪,才把事抹平了。

我可能看了個假歷史(上)

彼時劉瑾氣焰之盛,由此可見一斑。

4、英國第一次派遣使團訪華是1787年,但遺憾的是,大使凱思卡特還沒到中國就掛了,這次出訪任務也就沒能完成。

我可能看了個假歷史(上)

5、我國至少自西周時期開始,就已經出現了宵禁制度。普通人晚上不許出門,不許到大街上閒逛。之後的時代也都沿襲這一制度,著名的唐代大詩人溫庭筠就曾因為喝醉了酒而犯了宵禁制度,被抓起來一頓暴打,牙都削掉了。

我可能看了個假歷史(上)

6、宵禁制度在唐末逐漸放鬆,宋代進一步鬆弛,甚至於出現了夜市。但宋之後,元明清三朝又重申了宵禁制度,尤其是清朝,如有觸犯宵禁,處罰是相當嚴厲。老北京城的宵禁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後才徹底廢除。

我可能看了個假歷史(上)

7、建安縣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年號來命名的地名。

8、吳越王錢鏐,就是給他老婆寫"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那位。他有個小名叫"婆留",因為他出生的時候有異象,他爹覺得不詳,要把他扔井裡,他奶奶攔著不讓,就留下來了,所以叫"婆留"。那口井也得名"婆留井"。錢鏐的陵墓也是現今浙江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

我可能看了個假歷史(上)

9、古人都有名有字,互相之間以字相稱。字中帶有自己本身姓氏的,清朝以前只有文天祥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