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還是不生?真是個問題

生還是不生?真是個問題

這兩天,關於生育問題的新聞讓吃瓜群眾越來越看不懂了。

先是河南柘城縣向全縣三孩及以上家庭徵收撫養費,突擊重罰超生家庭

8月16日,《新華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提高生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的署名文章,這位專家建議設立生育基金制度,規定40歲以下公民不論男女,每年必須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時,可申請取出生育基金並領取生育補貼。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賬戶資金則待退休時再行取出。

生還是不生?真是個問題

8月17日,一位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建議“不僅要設立生育基金,還要對丁克家庭徵稅”,引發輿論的巨大反彈。

生還是不生?真是個問題

第一條新聞與後兩條看似互相矛盾,實際上可能事出同因。當前,國內生育率降低、人口結構失衡、老齡化形勢嚴峻,鼓勵生育已是政策大背景。對於河南柘城縣的反常做法,就有人指出,

不排除地方財政見此情形,想最後“撈一筆”。

而對於設立生育基金,媒體人 @胡印斌 指出,當下社會40歲以下公民正處於事業的爬坡期、家庭的負重期,如果憑空再多出一項生育基金,必然會打亂個人乃至家庭的財務規劃與人生設計,引發更深刻的焦慮。

而且從以往的實踐經驗看,社會撫養費可能加劇社會不公。高收入者對此項支出敏感度較低,而低收入者可能會因為這筆支出透支了孩子未來的營養、教育以及發展預期。

生還是不生?真是個問題

網友吐槽

退一萬步講,若這則建議落地,真能達到有效提高生育率的預期效果嗎?

拋開經濟社會發展、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工作參與度提高等因素,當前養孩成本居高不下,生育基金的補貼是否能對人們的生育意願形成足夠激勵?教育、醫療、就業以及社會保障等資源是否足以應對這輪人口增長?

@央視網 認為這則建議是“荒腔走板的高級黑”生育是人的基本權利,生還是不生,都是個人和家庭的自由。另外,少打群眾的歪主意,不要動不動就建議收費,鼓勵生育,對症下藥的良方在於通過一系列有效的優撫生育政策和真金白銀的公共投入解決人們生娃的現實之慮和後顧之憂。

@財新網 也指出,處罰少生家庭的實質是強制生育。

鼓勵生育的主要措施是在稅收、教育、醫療等方面切實減輕多生孩子家庭的養育負擔,而不是處罰少生家庭。

生育作為人的天然權利,是否應被迫成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對於人口的宏觀調控到底行不行呢?我說不好,還是再找一個專家來談談吧。

生還是不生?真是個問題

8月1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網站發佈了《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

這份標準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同三文魚分會十三家成員單位共同起草,在這個標準中,淡水虹鱒終於拿到了進入三文魚團體的簽證。該協會會長表示,只要按照標準餵養,嚴控生產環節,虹鱒也可生食。

生還是不生?真是個問題

@果殼網 科普道,一般來說,三文魚指的是大西洋鮭,英文名叫“Salmon”,來源於拉丁語中的“salmo”(奮力躍起的意思)。這種魚每年洄游到歐洲沿岸的河流上游產卵,途經瀑布便奮力躍過。太平洋鮭屬的很多種魚也在三文魚之列,英文名裡都有“Salmon”。

而虹鱒的通用英文名是rainbow trout,所以從姓氏和生存技能來講,虹鱒跟大西洋鮭也就是三文魚就不是一家人,雖然長得像點。

生還是不生?真是個問題

美國FDA也明確指出,虹鱒不許叫三文魚,在市場交易中,商品包裝上不得標註“三文魚”,因為這將產生“誤導”。

值得注意的是,新聞中的所謂“團體標準”,是由社會組織(比如協會)和幾家企業自己定、自己發佈的標準,

並不是強制性或推薦性的國家標準

虹鱒能不能叫三文魚,是否達到生食標準,還有待權威有公信力的國家機構認定。

實際上,虹鱒口味可能也不錯。但為啥非得叫三文魚?為啥非要生食?有點自己的個性不好嗎?這背後除了身價差異,恐怕還有蹭熱度的嫌疑——能生食的三文魚如今可是人們餐桌上的當紅食材。

生還是不生?真是個問題

@今日話題 舉例說,前幾年,有人用油魚冒充鱈魚。油魚是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洋裡的深水魚,體內還含有一種被稱作蠟酯的物質,由於這種物質不能被人體消化,可能會引發腹瀉、腹痛、噁心和嘔吐等症狀。2007年,香港食品安全中心發佈“鱈魚/油魚”的識別及指引標籤。

再比如,新疆的巴旦木也一度叫“美國大杏仁”......

增加食物標籤是一種可行的辦法——2014年起,歐盟所有魚類和水產養殖產品的商品標籤必須標示產品名稱和魚種學名,同時還要標註捕撈區域/國家、生產區域/國家。

@北京青年報 建議形成完善的農產品追溯體系——不管是大西洋鮭還是虹鱒魚,如果可以掃描標籤,明明白白消費,那就只是消費者的選擇問題了。市場早就證明,蹭流量其實是一個風險活,老想抄別人的小路,最終可能導致自己無路可走。

實際上,如果虹鱒安全品質過關又物美價廉,不管叫什麼,自然都會被消費者認可。

不過,我們也不能保證虹鱒魚不會為了生存,苦練“跳龍門”,憑實力讓人生吃。

倘若一條魚都如此上進,那非要在名字定義上找存在感的社會團體、嚴控不了生產環節的企業以及涉及食品安全的相關職能部門怕是就要汗顏了。

你瞧,多看新聞,總能被迫學點知識。有時候是社會學,有時候是經濟學,也有時候是生物學。作為一棵隨時擔心被割的小韭菜,竟然要學習這麼多知識,真的好累。

不過,涉及結婚生子的重大人生課題,抱歉,新聞幫不了你,我也幫不了你。

*本期封面:吳俊勇作品《抽象畫》

• end •


觀點流

有價值的觀點在流動中聚合

觀點 · 聚合 · 價值

主編 | 劉 昆

副主編 | 龔孟關

撰文 | 張 揚

※本號內容專屬於光明日報 · 觀瀾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