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採取八大措施維護股市穩定健康發展

在筆者將要提筆之時,恰好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這樣一段話:“上證綜指6000點時,人人都希望再給一次2500點的機會;現在機會來了,卻都在割肉。”這的確是近期股市的真實寫照。此時,管理層和市場各方須一起努力,維護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對比全球主要市場,中國股市的估值已經很有競爭力了:截至8月17日,上證綜指的市盈率為12倍,滬深300的市盈率為11倍,上證50的市盈率僅為9.6倍,上證180的市盈率僅為10倍,創業板指為36倍。同期,日經225的市盈率為16倍,德國DAX的市盈率為14倍,英國富時100的市盈率為17倍,美國道瓊斯和標準普爾的市盈率為23倍,納斯達克的市盈率為55倍。滬深股市的估值優勢明明就在這裡,人們卻陷入“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困頓之中。

今年2月份以來,國內股市逐級下跌,與前期流動性結構性不足的後續效應有關,同時與中美貿易戰的持續深化有關。在前一階段,企業融資成本提高,民間投資意願降低,人們對技術競爭、貿易往來、企業經營、經濟增長等的預期發生不小的波動。

面對風吹浪打,保持定力十分重要。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下半年經濟工作做出部署,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就是“六穩”要求,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毫無疑問,穩定資本市場是穩金融的重要內容。對此,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已做出了具體安排。

我們有改革開放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和制度基礎,有巨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有全球最全的工業配套能力,積累了相當的科技創新實力和配套能力,有不斷成長的城鄉消費群體,有龐大的居民儲蓄和外匯儲備,特別是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制度,有敢於戰勝一切困難的民族傳承,完全有能力應對各種內外挑戰。

為保證流動性合理充裕,從6月下旬以來,央行相繼採取定向降準、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向市場釋放流動性。銀保監會及時部署,督導商業銀行在防範風險前提下積極放貸。初步統計,7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1.45萬億元,同比多增6237億元。備受關注的信託貸款、委託貸款等表外融資變化也趨於平緩。

財政政策更加積極了。一是在確保全年減輕稅費負擔逾1.1萬億元的基礎上,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至所有企業,初步測算全年將再減稅650億元。二是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進度,更好發揮專項債券對穩投資、擴內需、補短板的作用。三是對已確定的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企業增值稅留抵退稅返還的1130億元,在9月底前基本完成,儘快釋放政策紅利。

財政貨幣政策對於“六穩”具有強大引領和支撐作用,也是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的重要保障。在目前市場估值低,資金相對寬鬆的條件下,股票市場可以推出一系列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舉措:一是鼓勵金融類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近期可選擇銀行、券商、保險公司各一家開展工作,釋放改革紅利。二是鼓勵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目前,120家左右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價跌破了淨資產,這些公司應當行動起來。大股東和高管增持、上市公司回購等都是可行方式。三是鼓勵上市公司開展併購重組。四是完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債轉股實施辦法,加大債轉股力度,提高工作效率。五是加大全國社保基金、地方養老基金、商業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入市的力度,做好養老目標基金髮行工作。六是大力發展私募基金,引入更多源頭活水。七是發揮好中國證金公司穩定市場的作用。八是擴大開放,加快推動證券行業放寬外資股比限制政策的落實落地。修訂QFII、RQFII制度規則,統一準入標準,放寬准入條件,擴大境外資金投資範圍。同時,還要著眼長遠,研究鼓勵長期投資的差異化稅收政策。

總之,要按照既定方案,大力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完善市場基礎性制度,以更有力的措施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讓廣大市場參與者感受到、踩得上改革的節奏,收穫到改革的紅利。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