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出渤海,源自甘國——甘姓

甘姓分佈很廣,遍及祖國南北。今安徽太湖、上海嘉定、江西豐城、蓮花縣、湘東區、蘆溪縣、南豐縣、金溪、崇仁、高安、南昌,廣西玉林、梧州、貴港、北海、柳州、平南、百色,湖北浠水、麻城、紅安、峨邊,四川合江、鄰水,貴州遵義、畢節、興義,湖南汨羅和湖南湘陰月灣村、常德、衡陽祁東縣,福建仙遊,廣東新興、紫金、五華 ,雲南隴川、河口,河南南召、光山甚至北京,河北景縣,河北南宮市甘狼冢村,河北藁城西馬村,山東平邑、龍口,內蒙古烏海,溫州洞頭,東北吉林,山西太原等地均有分佈,其中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甘家嶺村最為集中。漢族、壯族、傣族、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等多個民族有此姓。

望出渤海,源自甘國——甘姓

關於甘姓的來源,有四種說法,

一是出自姒姓,以國名為氏。夏朝時,有諸侯國甘國(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國後散居各地,以原封國名為姓,成為甘姓的一支。

二說出自子姓,以祖字為姓。據《姓纂》、《姓譜》所載:"甘,武丁臣甘盤之後。"商朝時,高宗武丁曾就學於甘盤,後武丁為商王,遂用甘盤為相。甘盤的後代子孫以祖上的名字為姓,遂成甘姓。

三是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周武王同姓,於畿內為諸侯,因氏焉,甘伯恆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羅"。即周武王時,封同族人於畿內為諸侯王,其中有封於甘地者,稱甘伯。後有甘伯恆公,其後代亦為甘姓。這一支甘氏,最初的發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內。當時所謂的王畿,是指現在以陝西長安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據考證,現在陝西省鄠縣的西南,當時就是以甘為名,因此,陝西一帶,一向就認為是甘氏的發源地。

還有一說出自春秋時甘國昭公之子帶,其後人以甘為氏。

甘姓的得姓始祖為甘盤。殷商中興名主武丁,年輕的時候,曾就學於一位叫作甘盤的學者。後來繼位,便禮聘甘盤為相。這位被後世推崇為賢相的甘盤,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譜》等書就異口同聲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盤之後"。故甘氏後人尊甘盤為甘姓的始祖。

望出渤海,源自甘國——甘姓

甘姓名人有,甘羅,他是戰國時期著名小神童,楚國下蔡(今安徽省鳳台)人。出身於當時秦國的名門,是秦武王左相甘茂的孫子,年12歲事秦相呂不韋從政,做事胸有成竹,善於言辯,為秦國使於趙國,趙王不但躬親郊迎,而且在甘羅的伶牙利齒之下,心甘情願地割五城以事秦。結果,未費一兵一卒而淨得五城。甘羅回到秦國之後,就被高拜為上卿,為後世留下了這麼一段充滿著傳奇意味的故事。還有甘熙,字實庵。祖籍安徽省歙縣,出身於江南望族。清雍正、乾隆年間最為市井誦聞的勇士甘鳳泉即為甘熙的直系祖先。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書家,在寧居住期間,他致力蒐集鄉邦文獻,著有《白下瑣言》、《桐蔭隨筆》、《棲霞寺志》等,對研究編纂南京地方誌書有很大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