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玩家角度看,怎樣評價AMD Ryzen 之父吉姆·凱勒跳槽到 Intel?

從玩家角度看,怎樣評價AMD Ryzen 之父吉姆·凱勒跳槽到 Intel?

從玩家角度看,怎樣評價AMD Ryzen 之父吉姆·凱勒跳槽到 Intel?

從玩家角度看,怎樣評價AMD Ryzen 之父吉姆·凱勒跳槽到 Intel?

Jim Keller之前是蘋果手機CPU的架構師,後來去了AMD操刀zen架構CPU,把AMD從泥潭中帶出。之後跳槽到特斯拉,負責AI芯片的架構設計,之後從特斯拉跳槽到intel。

目前運算處理器發展的趨勢是專業性運算,我們熟知的Intel強項在於通用性運算,對於很多專業領域的運算還是處於劣勢,圖像計算比不上nVidia和AMD,AI處理器方面被Nvidia吊打,移動處理幹不過蘋果高通三星。目前芯片工藝趨近物理極限,通用性計算效率低下,難以吸引企業級別的客戶,intel把Jim Keller挖過去明顯是要發展自己的AI處理器,以面對不斷萎縮的pc市場,開拓未來專業性運算領域。

還有一個迫在眉睫的原因,intel自己的10nm架構處理器面臨難產問題,原本計劃18年年中發佈的10nm處理器因為架構設計缺陷和難產原因被推遲到了2019年,所以intel花重金挖Keller過來解決問題。

我想在這裡多囉嗦幾句Intel和它同僚們在處理器製程上的變化。

簡要回顧一下:英特爾前兩年的Broadwell,Skylake和Kaby Lake CPU都是採用其專有的14-nm FinFET工藝製造的。 AMD的Ryzen CPU和Polaris GPU採用GlobalFoundries的14-nm FinFET技術生產,Nvidia Pascal GPU 使用臺積電的16-nm FinFET技術。這些製程生產出來的處理器在實際使用中表現都差不多。目前三星和臺積電都開始了10nm甚至是7nm的製程,Intel還在守著14nm,看起來intel已經落後了很多,但是晶體管制程中柵極寬度只是衡量處理器能力的指標之一,並非絕對指標,如果用Intel最喜歡的邏輯門密度(megatransistors per square millimeter (MTr/mm²))做指標,Intel可以吊打另外兩位。

從玩家角度看,怎樣評價AMD Ryzen 之父吉姆·凱勒跳槽到 Intel?

邏輯門密度解釋圖

比如Intel以14-nm FinFET工藝為例介紹了這一指標。Intel自己的工藝可達到37.5 MTr /mm²,相比之下,臺積電的16-nm工藝為29 MTr /mm²,GlobalFoundries的14-nm FinFET技術為30.5 MTr /mm²。英特爾表示,最壞的情況是,其14納米工藝仍然比競爭對手所能達到的密度高出25%,這是傳統n-nm特徵尺寸無法展現的。

從玩家角度看,怎樣評價AMD Ryzen 之父吉姆·凱勒跳槽到 Intel?

Intel和其競爭對手在每平方毫米/兆級晶體管密度的對比

包括之後14nm+的Kaby lake,還有14nm++的coffee lake,都是在14nm的基礎上做的優化,相比第一代Broadwell和Skylake芯片的性能提高了25%,或者在同等性能​​水平下功耗降低了52%。事實上,英特爾的預測顯示,14nm++的晶體管性能實際上將超過其第一代(2015年)10nm產品。

從玩家角度看,怎樣評價AMD Ryzen 之父吉姆·凱勒跳槽到 Intel?

14nm+和14nm++的定位

實際上Intel14nm的晶體管密度就已經和三星10nm製程的密度相當,這已經是對製作工藝極大的考驗了,不過為了將製程工藝繼續降到10nm,Intel非常激進的設立了2.7x晶體管密度的目標,這是目前10nm製程難產的重要原因。

從玩家角度看,怎樣評價AMD Ryzen 之父吉姆·凱勒跳槽到 Intel?

英特爾工藝技術領域的趨勢

Intel目前的製作工藝很難提高10nm的良品率,由於10nm工藝晶體管密度超高,需要使用多重曝光技術,有些時候不得不使用五重乃至是六重曝光,這就導致生產流程加長、成本加高,因此良品率令人堪憂。而且Intel在10nm製程上選擇的光刻機也令人匪夷所思,因為該公司決定放棄EUV,完全採用傳統193納米深紫外光源光刻機(DUV)。

從玩家角度看,怎樣評價AMD Ryzen 之父吉姆·凱勒跳槽到 Intel?

多重圖形(Multiple patterning)是指一種在半導體制造過程中的技術。在光刻過程中使用了多重圖形曝光增強了製作圖形的密度。側壁圖像轉移會限制光照-刻蝕-光照-刻蝕(LELE)過程而且會降低性能

多重圖形的最簡單形式是將圖形分離成二個或者三個部分。每個部分按照通常的製程方法進行製作。整個圖形最終會合並形成最終的圖層。這種方法有時稱為中心距分離,也會被稱為光照-刻蝕-光照-刻蝕(LELE)。這種技術用於20納米制程、14納米制程等。額外暴光的成本在相關製程中可以承受。一個重要的關注點是多次暴光中的圖形交疊問題。自對準多重暴光技術成功的引入解決這一問題。

現在Intel不可能拋棄10nm製程直接上用EUV的7nm,每次架構升級或者製程升級的時候,硅片和光刻工具的交互都會有出現缺陷的可能,這是個相互的關係。intel發展模式在更新制程基礎上會更新處理器架構,Jim Keller不僅是救火隊長,還是10nm架構之後的希望。

看了一大堆回答,全都是尷尬到令人髮指的抖機靈答案,你抖機靈也就算了,好歹有點靠譜的論據好不好?知乎就是被你們這群____弄的和天涯差不多了。

從玩家角度看,怎樣評價AMD Ryzen 之父吉姆·凱勒跳槽到 Intel?

摘錄其中一段:

The Motley Fool分析師Ashraf Essa跟進指出,Ocean Cove架構在代號ADL(Alder Lake)家族的11代酷睿處理器之後推出。

換言之,Intel下一個十年的輝煌就要靠Ocean Cove了。

其實,延攬這麼一個架構師肯定不夠,Intel已經招募了超級大神Jim Keller作為高級副總裁,主導CPU設計。後者被譽為K7/K8/Zen架構之父,同時還領導過iPhone 4/4S的蘋果A4/A5處理器開發,業內地位無出其右。

Jim Keller應該就是去研究下一代Intel CPU架構的。當然,要和消費者見面怕是要等到2020年以後了吧。

這才是真正的大佬。走到哪革新到哪……(不知道他在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的成果什麼時候能和消費者見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