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首千古經典詩作,其中有一句今天仍是熱點!

杜甫(712年—770年)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人稱“李杜”。杜詩不同於李詩的狂放不羈和超凡脫塵,多用現實主義的筆觸對當時社會弊病,給予了大膽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代表性的作品有被稱為史詩級的組詩《三吏》、《三別》以及千古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杜甫一首千古經典詩作,其中有一句今天仍是熱點!

如果說李詩反映了盛唐時代,包容、開放、積極向上的時代風貌,那麼杜詩恰恰是這個時代的清醒劑。盛唐時代,“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人民生活富足,社會安定祥和,“安史之亂”後民生凋敝社會衰退,以至於老百姓無家可歸。即便有,也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描述的那樣:秋風暴雨之中,茅屋破敗,飢兒老妻,徹夜難眠。百姓生活的普遍窘境,被表現的淋漓盡致,到最後詩人更是振臂高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千百年來喊出了無數寒士的心聲。這首詩也因此成為千古名篇。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全詩如下:

杜甫一首千古經典詩作,其中有一句今天仍是熱點!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一首千古經典詩作,其中有一句今天仍是熱點!

這首詩寫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正值安史之亂,一時間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千古詩篇。

全詩中詩人用敘事的手法、生動活潑的語言以及形象地描寫,抒寫了茅屋被秋風所破的整個過程。即:茅被風颳跑,茅無法收回,茅屋漏雨無法居住。整個過程詩人用“卷”、“飛”、“渡”、“灑”、“掛罥”、“飄轉”等動詞,展現出了一個接一個的動態畫面,而整個畫面的完成是由一個衣衫單薄、破舊拄著柺杖的乾瘦老人貫穿其中,非常形象而又巧妙地表達了,大風破屋後焦灼和怨憤之情。

屋破偏遇連雨夜,“布衾冷似鐵”、“嬌兒踏裡裂”、“長夜沾溼何由徹”,讀來無不讓人捶胸頓足。然而詩人並沒有一味地感慨自己的不幸。“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還能推己及人,想到天下不知道有多少寒士,同樣是居不得安、食不得飽啊?如果能有廣廈萬間,即便在暴風雨的夜裡又何至於此?若能實現這個願望,即便自己凍死也是值得的。表現出了詩人胸懷天下,憂國憂民崇高的道德風尚。千年後的今天,住房問題依然是社會痛點、熱點,如果老杜復生,不知作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