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西化尝试的失败

导言:17世纪的奥斯曼经历了一系列内部矛盾和外部军事挫折,尤其在1699年《卡尔洛维茨和约》与1718年《帕萨洛维茨和约》的刺激,让帝国精英们了解了欧洲国家所拥有的军事优势。而同时代俄国的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成功,也让长期轻视俄罗斯人的奥斯曼帝国认识到了军事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718年,大维齐达马德·易卜拉欣帕夏上书艾哈迈德三世,表明必须赶上西方国家的军事水平。1719年,他下令在维也纳设立大使馆,1721年他认命穆罕默德·艾芬迪担任帝国驻巴黎大使,并详细研究有关文明与教育的各项措施,随后在帝国上流社会形成了一股法国热。此外,他还着手对帝国海军进行改组,下令继续建造一批新式战舰。

18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西化尝试的失败

中衰的奥斯曼

但就是这样肤浅的改革也遭人嫉恨。1730年禁卫军以与波斯作战失利的名义挑起了一场叛乱,最后艾哈迈德三世被迫退位。而大维齐易卜拉欣帕夏等大批改革人员被处死。

18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西化尝试的失败

易卜拉欣等改革者的死亡表明,即使是奥斯曼普通的穆斯林也对向异教徒学习十分反感、甚至十分仇视, 而这也是保守势力能够煽起Mob的最根本的社会基础。此时的穆斯林世界已不像伊斯兰早期那么包容、 好学,倾心“翻译运动”国,对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兼收并蓄了。这一点,也能从另一位热心西化改革、对西方人士和观念持友好态度的大维齐哈米德的横死得到证明: 1785年,保守派倒阁成功,并将他秘密处死,为了泄愤,还在他的尸体上插了个标明其罪恶的牌子——“教规和国家的死敌”。

18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西化尝试的失败

大维齐达马德·易卜拉欣帕夏

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对于一个自负守旧的国家来说, 走向文明和进步的代价已经不仅仅是少数改革者的鲜血。历史有它自身的逻辑, 而战争就成为了动荡社会引发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我们几乎无法否认,奥斯曼的西化改革始终是被迫的,因此,一旦天下泰平, 改革自然也就失去了动力。因为,没有人甘愿背负叛教的罪名、再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但是, 1774年俄土战争的失败和《库楚克·凯纳利亚和约》的缔结表明, 帝国已是大国不再, 昔日的辉煌仅仅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1787年俄土战端再起和帝国军队的节节败退,更是将帝国君臣逼上了全面改革之路。

18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西化尝试的失败

1787年俄土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