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南白,白瓷的前世今生——彌善說茶

北青南白,白瓷的前世今生——彌善說茶

其實,從唐代開始,瓷器江湖中便流傳著“南青北白”的巨頭格局,南方以青瓷為主,北方以白瓷為主,所以“白瓷”這個對手絕非空穴來風。

//////////

白瓷:我年紀小,那是因為我難度高!

東漢時期,青瓷問世;南北朝後期,白瓷才姍姍來遲。

這之間,就是400年的年齡差,白瓷當了“小弟”,倒不是因為人們不怎麼喜歡這位純白潔淨的“貴公子”,而是燒製這位“貴公子”的工藝難度實在比青瓷要大!

北青南白,白瓷的前世今生——彌善說茶

瓷器的顏色,主要是由瓷胎中的鐵元素含量決定。瓷胎含鐵量越高,瓷器的顏色就越深。如果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小於0.75%,燒出來的就會是白釉。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們用青瓷的數據來作對比:

“在高溫下,鐵含量1-3%左右呈現出青綠色,再提高3-5%左右逐漸呈褐色,到5%以上則成米黃色或深褐色。”

400年,便是對抗這0.25%之間的色彩變化。

北青南白,白瓷的前世今生——彌善說茶

白瓷:我年紀小,還命不好!

本來便已不佔時間先機的白瓷,出生之際又碰上了兵荒馬亂的征伐歲月,南北分裂、戰爭頻仍,誰又有那麼多閒情雅緻去理會這個稚嫩嬰孩呢?

白瓷的命運到此時為止都可以說是相當坎坷。

北青南白,白瓷的前世今生——彌善說茶

彌善白瓷杯

但是金子就會發光,是“白瓷”就要攝人心魄。大唐盛世,真正為白瓷提供了閃耀的舞臺,讓它名揚天下。

唐人飲茶之風盛行。相應地,唐代生產白瓷茶具的窯口也就非常多。除了最著名的邢窯外,還有長沙窯、大邑窯、曲陽窯等,甚至以青瓷聞名的越窯,也精於燒製白瓷茶具。

北青南白,白瓷的前世今生——彌善說茶

彌善白瓷系列產品

在唐代,白瓷茶具很普遍、很流行。在當時人李肇寫的《國史補》裡,有一段記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這裡說的“白瓷甌”,就是當時流行於天下的白瓷茶碗。

這說明,儘管誕生時間落後於青瓷400年,但白瓷茶具到了唐代,已經完全成為了一種流行於世界的、可以和越窯青瓷平起平坐交相輝映的茶具品類了。

北青南白,白瓷的前世今生——彌善說茶

白瓷:陸羽這個茶聖,我是不會承認的!

如果說“白瓷”是個有脾氣的“貴公子”,那他一頂一討厭的人估計就是“茶聖”陸羽了,這位備受尊敬的茶人,卻給白瓷留下永遠無法終止的噩夢。

陸羽在撰寫《茶經》時,將“南青北白”中的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放在一處進行了各個方面的全面比拼。陸羽給出的評判是:

“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越窯青瓷3:0完勝邢窯白瓷。

北青南白,白瓷的前世今生——彌善說茶

彌善茶具白瓷小馬擺件

這位歷史上最偉大茶人的論斷,可以說是讓白瓷的內心永遠的受傷了,也很容易讓後人將白瓷打入“第二流”的地位。

北青南白,白瓷的前世今生——彌善說茶

白瓷:我很值得愛!

但畢竟,陸羽是從個人的審美出發,結合唐代飲茶習慣與特點得出的這一結論,時代的發展變化、個人審美趣味的不同,都會讓這場王者之爭發生逆轉性的改變。

其實,對於陸羽“邢不如越”的觀點,同時代就有人表示不服,唐人皮日休在《茶甌》一詩中便曾誇讚白瓷茶碗“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棗花勢旋眼,萍沫香沾齒”,認為青瓷與白瓷平分秋色,都是茶具中的佳品。

北青南白,白瓷的前世今生——彌善說茶

彌善白瓷茶具套裝

白居易也懂得白瓷的好,“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盛來有佳色,咽罷餘芳氣”

,潔白的茶具能襯出茶湯的顏色,而底下鋪著的燒紅的炭,則與白瓷茶具交相呼應,色彩對比極佳。

北青南白,白瓷的前世今生——彌善說茶

而大書法家顏真卿,喝茶時也偏愛用白瓷茶具。有一次,顏真卿和一群朋友聚會飲茶,時值月夜,皎潔的月色映照著光潔的白瓷茶碗,整個場景幽雅淡然,一派安閒之氣。其中一名參加聚會的文人叫陸士修,他還為這次茶宴賦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在這樣的靜夜,配上白如玉的邢窯茶具,可謂幾近於茶之道了。

北青南白,白瓷的前世今生——彌善說茶

//////////

如今千年已降,白瓷這位潔淨無垢、充盈著不可思議光澤的“公子”仍然收穫著萬千寵愛,它揹著陸羽予它次於青瓷的評價,卻在億萬人心中種下了無比心儀的憐愛。

白瓷,像白色奶油的甜蜜,像月白懸空的靜謐,像白紗被風吹起露出的少女笑靨,像每個人深深保護的內心最純粹的領地。

北青南白,白瓷的前世今生——彌善說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