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氛有點不尋常:二級市場低迷,爲何小米美團們仍扎堆上市?

氣氛有點不尋常:二級市場低迷,為何小米美團們仍扎堆上市?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馨金融”(ID:Xinfinance),作者洪偌馨。

1

曾經被市場寄予厚望的新經濟股,眼下看來非但不能提振市場,甚至有些自顧不暇了。

先是小米宣佈暫緩CDR發行,市值更從最早傳言的千億美金,降到550-700億美元;而後另一家新經濟巨頭美團,也不顧低迷的市場行情毅然加速了IPO進程,於上週遞交了招股書。連成立不足三年的電商界新銳拼多多也在今天傳出消息,或將於下週向美國SEC遞交上市文件。

曾經在一級市場春風得意、備受推崇的巨頭們都尚且如此,那些中小型新經濟企業的表現自然也不會太好。從已上市公司的股價走勢來看,過去幾個月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氣氛有點不尋常:二級市場低迷,為何小米美團們仍扎堆上市?

港股市場主要新經濟股表現(若上市未滿半年,則半年來漲跌幅以上市當日收盤價為基礎計算)

與新經濟概念的火爆相比,今年以來港股市場對於新經濟公司IPO的反應幾乎可以用冷淡來行使。根據德勤發佈的一份報告,今年香港市場上前五大新股融資共計316億港元,整體比去年同期的379億港元減少17% ,新經濟新股成為今年迄今全港最大型新股。

而整體來看,2018年上半年,香港市場有101只新股發行,數量位居全球各個市場之首,較去年同期上漲了49%,亦是多年來的新高。但總融資額503億,卻較去年同期下降了8%,也是自2016年以來的低位。

大洋彼岸的美國市場,情況也同樣不樂觀。至少對於中概股來說,可能正在進入一段“至暗時刻”。京東、網易、愛奇藝、阿里巴巴等一批頗具代表性的中國新經濟概念股都在上半年告別了2017年的上漲行情,轉而進入下跌車道。

京東在5月底股價一度跌穿35美元,較今年1月時超過50美元的股價跌去30%,市值蒸發超過230億美金;同樣是在近半年時間,網易也經歷了股價從巔峰跌至谷底。去年底,網易股價最高攀升至337美元/股,到今年五月底則跌至不足223美元/股,半年內市值跌去41%。

相比之下,市場對於3月上市的愛奇藝已經非常仁慈,儘管上市首日破發,但是在近一個月股價持續上揚至46美元,不過仍難敵中概股整體下挫的大勢,近一週已跌回30美元附近。

而我們關注的新金融領域,因為還受到監管整治、行業洗牌等因素的疊加影響,股價表現則更為慘烈,較IPO掛牌價跌幅最大的信而富已經跌去81%,現在市值僅1.58億美元。

氣氛有點不尋常:二級市場低迷,為何小米美團們仍扎堆上市?

美股市場金融科技中概股表現(若上市未滿半年,則半年來漲跌幅以上市當日收盤價為基礎計算)

昨日晚間,剛剛登陸納斯達克的二手車電商第一股——優信,更是在掛牌前臨時下調發行價、縮減融資規模。即便如此,優信也在開盤不久後一度破發,最終當日報收9.67美元,總市值29.67億美元。

2

劇情的反轉總是那麼突然。

就在今年一月,恆生指數衝到33484點,打破了十年前創下的歷史高點。李小加放寬政策喜迎獨角獸、提振香港市場的聲音還未落下,大家剛剛張開雙臂準備迎接港股久違的黃金時代,卻迎來了恆指的急轉直下。

昨日,恆指低開80點,曾一度低見28505.09,創下年內新低。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二級市場如此低迷,這些新經濟獨角獸們依然奮不顧身,不惜“流血”上市?

因為,一級市場更慘啊。

“募資越來越難,GP們勢必開始珍惜子彈。”易凱資本CEO王冉前不久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而後,他在接受創業家採訪時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判斷,又一次拉響了“資本寒冬”的警報。

為什麼說“又一次”,emmm……因為幾乎每兩年這幾位投資大佬都會做出一次類似的警示。

氣氛有點不尋常:二級市場低迷,為何小米美團們仍扎堆上市?

截圖來自2016年7月馨金融發佈的文章

然而這一次,包老闆的態度要積極很多(傳送門:《新經濟如果有100步,現在只走了20步》。畢竟,押注新經濟市場的華興資本也剛剛在港提交了招股書。

相比之下,王冉的措辭要嚴厲的多。“與去年同期相比,我們判斷今年下半年流入一級市場的資金將會出現斷崖式下跌,至少減少50-60%,甚至可能減少70%-80%。

他預計,受此影響,中國一級市場的估值水平半年內會普降30%,個別之前泡沫比較嚴重的領域甚至可能會下降50%以上。這一輪肯定會比2015年、2016年更慘烈。

“今年很多獨角獸扎堆IPO主要是想借著最後的時間窗口,把該辦的事辦了。如果未來3年都是一個很好的市場,隨時可以‘割韭菜’,他們就不會急著IPO了。”王冉說到。

一級市場融資難、“窗口期”將關閉、牛市進入尾聲,這都成為這些新經濟巨頭們決意放手一搏的直接原因。畢竟,只有備好資金,才有可能度過漫長的“寒冬”,而IPO無疑是這些巨頭們儲存“彈藥”的最佳途徑。

3

普遍的觀點認為,在外受貿易戰等因素影響,在內以資管新規為代表的一系列去槓桿舉措加速了這一波熊市的來臨。

事實上,這波金融去槓桿的大潮從2016年下半年便已拉開序幕(普遍以2016年7月或10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為標誌),一直到今年《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出臺為節點漸入高潮。

追溯到根源,銀行體系是一、二市場資金最主要的來源渠道,這一關閘限水,自然資源緊缺。一個PE負責人說,最近募資越來越難,LP們都缺錢,因為大部分都是企業主,自己企業融資都出現了問題哪有錢來投資。

根據投中研究院的統計,2018年一季度,國內VC/PE機構完成募集基金規模110.3億美元,同比下降74.85%;4月,情況繼續惡化,VC/PE市場完成募資規模下降85.78%,數量同比下降69.41%。

而到了最新統計的5月份,情況則更為嚴峻。完成募集基金在募資規模和數量上都大幅下降,募資規模同比降幅甚至高達90%,數量同比下降 76%。募資規模和數量環比分別為- 78.94%和-44.19%。

如果再把視線放遠一些,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加速市場的不確定性。摩根士丹利就在本月20號發佈的研報中表示,利率上升、人民幣走弱、以及中美貿易前景的不確定性,將影響到亞洲經濟增長和企業利潤。

“而香港尤其如此,這是因為香港的貨幣政策與美國掛鉤,且香港資本市場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性又尤為強烈。”摩根士丹利還同時大幅下調了香港恆生指數的12個月目標約10%至27200點。

在資本充裕的時間點完成融資,在“資本寒冬”尋求變現,擺在這些新經濟領域的獨角獸們面前的必然不是一條坦途。

事實上,從兩三年前開始,關於中國一級市場估值過高的質疑便不絕於耳。當時,我們分享的一篇文章就寫到,私募市場與公開市場的估值差異最終總會消失——要麼是通過IPO逐步拉低價格,要麼是上市前估值突然大跌。

現在看來,這些新經濟獨角獸們可能已經等不到那個軟著陸的過程,在IPO前夜便要接受估值縮水的命運。只是,再坎坷的路也是路,趟過去或許還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除了前述華興資本,從上週一(6月18日)至今,已有招聘網站獵聘網、互聯網室內設計網站齊家網、以及手機直播平臺映客通過聆訊,在線旅遊平臺同城藝龍、找鋼網、以及第三方移動平臺匯量科技先後在港交所提交招股書。此外,據馨金融瞭解,未來一個月至少還有2-3家新金融公司將在美遞交上市文件。

一大波新經濟公司已經在路上了,希望市場還接得住。(朋友總結:感覺這像地震來前的青蛙跑路。o(╯□╰)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