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從「日本製造」到「日本假造」的沉淪之路

日本國土交通省近日發佈消息稱,馬自達、鈴木和雅馬哈發動機3家日本公司在對新車燃效等方面的測試中被發現存在不當檢查。

這3家公司先後召開記者會,承認在整車尾氣和燃效測定試驗中存在篡改測定值的違規行為。

關注|從“日本製造”到“日本假造”的沉淪之路

鈴木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鈴木俊宏(右二)在新聞發佈會上鞠躬道歉

日本企業又雙叒叕造假了!

這並非日本車企首次“玩火自焚”——

2009年,高田安全氣囊事件全面爆發,因氣囊問題造成的“殺人汽車”高達1.2億輛,幾乎覆蓋了所有主流車企,日系車的召回量居首。該事件被視為日本車企走“下坡路”的轉折點。

2016年4月,三菱公司為了能在油耗指標上和其他車企競爭,為輪胎設定負荷的時候採取了作弊手段,獲取有關燃效的國家認證。

2016年5月,鈴木被曝光為了讓油耗數據“漂亮”,其測試均在室內進行,不受室外複雜環境干擾,而其造假行為可追溯至2010年。

關注|從“日本製造”到“日本假造”的沉淪之路

日本鈴木

2017年9月,日產在日本國內的6座工廠,被媒體爆料使用無資質的人員對車輛進行出廠檢查,可能導致不符合安全規範的汽車被貼上“合格”標籤。

2017年10月,臭名昭著的神戶鋼鐵弊案東窗事發,旗下工廠長期篡改鋁、銅製品的出廠數據以次充好,牽涉將近200家全球企業,而日本車企無一倖免。

2017年10月,斯巴魯汽車被曝光旗下工廠使用無資質檢驗員,對新車出廠前進行“走過場”式的整車檢查,且已持續近30年。該公司事後“甩鍋”給實習生。

2017年11月,日本有色金屬巨頭三菱綜合材料公司承認,旗下三家分公司存在篡改產品數據的行為,這些次品材料被廣泛運用於航空航天、汽車製造和電力企業。

2017年11月,東麗輪胎被舉報於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期間,共發生149起造假事件,其質檢員篡改了輪胎補強劑的檢測數據,波及輪胎製造商等13個公司。

關注|從“日本製造”到“日本假造”的沉淪之路

日本東麗

這些“引火燒身”的日企,其造假弊案絕非“一時興起”,而是大規模、有計劃的預謀行為。縱觀近年來頻現報端的日企造假案,其典型特徵突出表現為三方面:

一是造假時間跨度長。從東麗輪胎的8年到神戶制鋼的30餘年不等。即便是在鼓吹“日本製造”品質為王的上個世紀80-90年代,這些日企即開始渾水摸魚,自砸招牌。

二是造假涉及範圍廣。日企的造假事件除了集中在年年登頭條的車企外,鋼鐵(三菱重工)、食品(神戶牛肉)、基建(三井不動產)等領域均“全面開花”,各類弊案層出不窮,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態勢。

三是造假隱蔽程度高。日企高層即使早已掌握造假證據,但因為“愛惜羽毛”,或為了“名譽口碑”而選擇了三緘其口,甚至出現原料供應商和中下游生產企業“共謀”的現象,以折扣優惠價換取以次充好的商品坑蒙消費者。

那麼曾經一度引以為傲的“日本製造”,為何會滑落神壇、信譽崩塌?而曾經以“工匠精神”安身立命的日本企業,為何會淪為造假推手、一蹶不振?

關注|從“日本製造”到“日本假造”的沉淪之路

綜合來看,日本企業深陷“造假門”原因有三:

一是經歷了90年代泡沫經濟的日本,製造業元氣大傷。在“失去的20年中”,日本不良債權暴增,銀行因為資金鍊斷裂大量破產,導致中小企業因為無力貸款而紛紛倒閉,重創日本製造業。除此之外,中國大陸、臺灣地區、東南亞諸國的製造業快速崛起,不斷蠶食著日企的市場,與之爭奪利潤。為了降低生產成品,控制企業支出,部分企業拋棄了引以為傲的“匠人精神”,以次充好的風氣從單個公司瀰漫至整個行業(尤以車企和鋼鐵業為甚),成為公開的秘密。

二是過度使用勞務派遣員工,擾亂了勞動市場秩序。為了攫取剩餘勞動力價值,同時降低公司的用人成本,變相剝削生育補助、加班津貼和企業年金,日本不斷通過修改法律,壓縮正式員工和長期職工的比例,取而代之的是通過中介公司招募合同工、臨時工和派遣工,以此逃避企業責任。但是,這些員工缺乏勞動技能訓練,也缺乏職業保障,不僅勞動積極性不高,而且也會通過偷工減料的方式進行“自我減壓”,還時常成為企業造假後“甩鍋”的犧牲品。

三是畸形的“效忠”公司文化助長了欺瞞風氣。二戰後,日本企業管理開發出“年功序列制”和“終身僱傭制”這兩種管理模式,一度成為戰後日本經濟飛速躍升的重要制度因素。但是,在經濟貿易全球化的今天,仍然固守著該傳統,將職工限制在單一公司,抹殺了其職業轉換的可能性。在壓抑的公司氛圍之下,員工的命運和企業的興衰強行捆綁,構建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為了保住飯碗,日企員工不得不“你瞞我瞞”,而其中盛行的“隱瞞文化”“篡改文化”“歪曲文化”等不良之風,也讓欺上瞞下成為常態。

深陷造假醜聞的日企很可能會因此喪失信譽,也為中國企業敲響了警鐘。在“口碑為王”的今天,中國企業不能只通過價格戰的方式搶佔市場份額,更應該在技術創新、成本風控、管理機制實現自我提升和完善,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真正抓住日企倒下的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或許,昔日耳熟能詳的“日本製造”,這次要因為造假而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了。

關注|從“日本製造”到“日本假造”的沉淪之路

指尖傳遞溫暖力量,陽光照進網絡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