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从“日本制造”到“日本假造”的沉沦之路

日本国土交通省近日发布消息称,马自达、铃木和雅马哈发动机3家日本公司在对新车燃效等方面的测试中被发现存在不当检查。

这3家公司先后召开记者会,承认在整车尾气和燃效测定试验中存在篡改测定值的违规行为。

关注|从“日本制造”到“日本假造”的沉沦之路

铃木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铃木俊宏(右二)在新闻发布会上鞠躬道歉

日本企业又双叒叕造假了!

这并非日本车企首次“玩火自焚”——

2009年,高田安全气囊事件全面爆发,因气囊问题造成的“杀人汽车”高达1.2亿辆,几乎覆盖了所有主流车企,日系车的召回量居首。该事件被视为日本车企走“下坡路”的转折点。

2016年4月,三菱公司为了能在油耗指标上和其他车企竞争,为轮胎设定负荷的时候采取了作弊手段,获取有关燃效的国家认证。

2016年5月,铃木被曝光为了让油耗数据“漂亮”,其测试均在室内进行,不受室外复杂环境干扰,而其造假行为可追溯至2010年。

关注|从“日本制造”到“日本假造”的沉沦之路

日本铃木

2017年9月,日产在日本国内的6座工厂,被媒体爆料使用无资质的人员对车辆进行出厂检查,可能导致不符合安全规范的汽车被贴上“合格”标签。

2017年10月,臭名昭著的神户钢铁弊案东窗事发,旗下工厂长期篡改铝、铜制品的出厂数据以次充好,牵涉将近200家全球企业,而日本车企无一幸免。

2017年10月,斯巴鲁汽车被曝光旗下工厂使用无资质检验员,对新车出厂前进行“走过场”式的整车检查,且已持续近30年。该公司事后“甩锅”给实习生。

2017年11月,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公司承认,旗下三家分公司存在篡改产品数据的行为,这些次品材料被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电力企业。

2017年11月,东丽轮胎被举报于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期间,共发生149起造假事件,其质检员篡改了轮胎补强剂的检测数据,波及轮胎制造商等13个公司。

关注|从“日本制造”到“日本假造”的沉沦之路

日本东丽

这些“引火烧身”的日企,其造假弊案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大规模、有计划的预谋行为。纵观近年来频现报端的日企造假案,其典型特征突出表现为三方面:

一是造假时间跨度长。从东丽轮胎的8年到神户制钢的30余年不等。即便是在鼓吹“日本制造”品质为王的上个世纪80-90年代,这些日企即开始浑水摸鱼,自砸招牌。

二是造假涉及范围广。日企的造假事件除了集中在年年登头条的车企外,钢铁(三菱重工)、食品(神户牛肉)、基建(三井不动产)等领域均“全面开花”,各类弊案层出不穷,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

三是造假隐蔽程度高。日企高层即使早已掌握造假证据,但因为“爱惜羽毛”,或为了“名誉口碑”而选择了三缄其口,甚至出现原料供应商和中下游生产企业“共谋”的现象,以折扣优惠价换取以次充好的商品坑蒙消费者。

那么曾经一度引以为傲的“日本制造”,为何会滑落神坛、信誉崩塌?而曾经以“工匠精神”安身立命的日本企业,为何会沦为造假推手、一蹶不振?

关注|从“日本制造”到“日本假造”的沉沦之路

综合来看,日本企业深陷“造假门”原因有三:

一是经历了90年代泡沫经济的日本,制造业元气大伤。在“失去的20年中”,日本不良债权暴增,银行因为资金链断裂大量破产,导致中小企业因为无力贷款而纷纷倒闭,重创日本制造业。除此之外,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东南亚诸国的制造业快速崛起,不断蚕食着日企的市场,与之争夺利润。为了降低生产成品,控制企业支出,部分企业抛弃了引以为傲的“匠人精神”,以次充好的风气从单个公司弥漫至整个行业(尤以车企和钢铁业为甚),成为公开的秘密。

二是过度使用劳务派遣员工,扰乱了劳动市场秩序。为了攫取剩余劳动力价值,同时降低公司的用人成本,变相剥削生育补助、加班津贴和企业年金,日本不断通过修改法律,压缩正式员工和长期职工的比例,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中介公司招募合同工、临时工和派遣工,以此逃避企业责任。但是,这些员工缺乏劳动技能训练,也缺乏职业保障,不仅劳动积极性不高,而且也会通过偷工减料的方式进行“自我减压”,还时常成为企业造假后“甩锅”的牺牲品。

三是畸形的“效忠”公司文化助长了欺瞒风气。二战后,日本企业管理开发出“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这两种管理模式,一度成为战后日本经济飞速跃升的重要制度因素。但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仍然固守着该传统,将职工限制在单一公司,抹杀了其职业转换的可能性。在压抑的公司氛围之下,员工的命运和企业的兴衰强行捆绑,构建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为了保住饭碗,日企员工不得不“你瞒我瞒”,而其中盛行的“隐瞒文化”“篡改文化”“歪曲文化”等不良之风,也让欺上瞒下成为常态。

深陷造假丑闻的日企很可能会因此丧失信誉,也为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口碑为王”的今天,中国企业不能只通过价格战的方式抢占市场份额,更应该在技术创新、成本风控、管理机制实现自我提升和完善,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真正抓住日企倒下的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或许,昔日耳熟能详的“日本制造”,这次要因为造假而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关注|从“日本制造”到“日本假造”的沉沦之路

指尖传递温暖力量,阳光照进网络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