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60餘年自主創新研製無人機項目

日前,解放軍報刊發《無人機背後的“追夢人”》一文,報道了西北工業大學無人機所(西安愛生技術集團公司)的發展歷程,原文如下:

導讀

前不久,“首屆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在上海舉行,一家無人機生產廠商的展臺前,觀眾絡繹不絕。紀念建軍90週年閱兵場上,由這家企業生產的無人機驚豔亮相,引起了國內外媒體普遍關注。

這家無人機生產廠商隸屬於西北工業大學。60年前,西北工業大學就開始了研製無人機項目。如今,由一群平均年齡30多歲的年輕人組成的研發團隊,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成功研製出多型號、多用途的無人機。

“別人不賣,我們就自主創新,依靠別人永遠都要受制於人”

不知是時間的巧合,還是有意而為之。2001年7月13日,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舉國歡騰。正是這一天,隸屬於西北工業大學的愛生技術集團公司收到西方某公司通知,終止向我國出口某型無人機發動機的合同。

上世紀70年代,歐美等國家就展開了無人機相關領域研究,並在90年代裝備部隊,實戰中多次運用。研製無人機關鍵是發動機,如果解決不了“心”的問題,研製項目只能“胎死腹中”。“別人不賣,我們就自主創新,依靠別人永遠都要受制於人。”該型無人機總設計師祝小平鼓勵大家,困難蘊藏生機,絕處方能逢生。

發動機性能是無人機整體作戰效能的關鍵。對於沒有任何資料參考的設計團隊來說,面前需要攀登的是一座從未涉足過的山峰。“不出意料,第一次試驗失敗了,看著無人機升空幾分鐘就墜毀,淚水在眼眶裡打轉。”一名團隊成員回憶說,誰都知道失敗不可避免,但當失敗真的來臨時,感情上還是無法接受。

祝小平鼓勵大家:“我們都是搞科研的,過去在科研攻關時,誰沒碰到幾顆‘釘子’。碰到問題不可怕,關鍵是要找準原因解決問題。”科研創新的道路上,不僅要有精益求精的攻關精神,還要有不怕失敗的韌勁。在祝小平帶領下,團隊成員重新從基礎工作做起,查閱資料,優化研製方案。他們與其他數十家企業聯合攻關,歷經一年多時間,成功突破一系列技術難題,最終研製出無人機的新型發動機。

2007年,這型無人機如期完成研製工作,並正式交付部隊。目睹無人機騰飛的那一刻,科研團隊所有人員喜極而泣。

我們多盡一份力,未來戰場上部隊就多一分勝算,官兵們就會少一些流血犧牲”

盛夏時節,西北某訓練場,炎炎烈日炙烤著戈壁灘,一場實裝對抗演習即將展開。這場對抗演習中,由愛生技術集團公司研製的某型無人機成為主角。為了增加難度,藍方設置了諸多假目標、移動目標,對這款新型無人機來說,這是一次巨大考驗。

進入預定地域,搜索目標,發射……一連串動作後,所有目標均被無人機識別摧毀。

看到眼前的場景,負責售後技術保障的工程師欣慰地點了點頭。之前,這名年輕工程師在保障部隊演訓時發現,不少官兵對無人機原理和內部構造缺乏瞭解,而原有的操控手冊專業性太強,官兵很難快速學懂悟透,容易出現操作差錯。

為了儘快提升官兵操作無人機的能力,他將無人機操控手冊進行修改,與同事一起重新編寫通俗易懂的操控手冊。有人說他這是多此一舉,作為售後保障人員,做好技術保障,確保裝備不出問題就可以了,何必自討苦吃?但他認為,演訓場上得過且過,戰場上就要付出血的代價,軍工人必須要有戰場意識。

過去,無人機採用的發動機,在不同海拔和氣候環境中,飛行前需要手動調節噴油量。這樣的操作不僅耗時費力,而且不利於裝備維護保養。

年輕科研團隊扛起了這一攻關重任。他們嘗試借鑑汽車發動機電子控制技術解決這一難題。雖然都是活塞式發動機,然而一個在地上跑,一個在天上飛,有著“天壤之別”。如何找準兩者間的最大公約數,是科研攻關的難點。

這是一塊硬骨頭。經歷過多少次失敗,他們已經記不太清。在攻關辦公室裡,發動機的零部件和各種圖紙堆了一屋。面對如山的困難,這群年輕人韌勁十足:“我們多盡一份力,未來戰場上部隊就多一分勝算、官兵們就會少一些流血犧牲。作為軍工人,我們必須全力以赴,拿出最好產品。”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在仔細分析汽車發動機的基礎上,結合高空飛行環境一點點縮小發動機尺寸,一步步在失敗中前進。經過上千次論證試驗,他們成功將這項技術應用到無人機發動機上,進一步提升了無人機的作戰效能。

“戰場勝敗常在毫釐之間,做好細節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祝小平說,在軍工製造領域,核心技術解決了,產品只成功了一半,到了量化生產環節,如果細節沒做好,同樣是不合格的產品。

“敬業、專注、精益、創新”,是當下全社會倡導的工匠精神。在無人機制造領域,對產品的精密度、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祝小平經常對團隊的年輕人說,搞科研與當工匠一樣,都要秉承這種工匠精神,要把工匠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無人機的機體、機翼和搭載設備在這裡進行組合、膠裝而成,下一道工序就是與地面控制設備進行通聯對接。”裝配車間的一名調度員形象地將這裡比喻為無人機的“產房”。

在膠裝操作現場,記者看到,裝配過程中,重達數百公斤的無人機用膠量要精確到克,每一個零件的組裝誤差必須控制在毫米級。

“戰場勝敗常在毫釐之間,做好細節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對此,祝小平向記者講述了一段令他記憶深刻的往事——

某型無人機在定型試飛過程中,接連摔了3架。定型還會出現這樣問題,團隊成員感到壓力如山。經過反覆檢查,設計團隊發現,引起事故的罪魁禍首隻是一根細小的連接線。無人機在飛行狀態下,機體本身重量輕、速度快,會產生劇烈的抖動。由於其中一根連接線沒有固定好,磨損嚴重產生短路,導致整個無人機系統無法正常工作。

無人機網絡系統是由多個分系統組成,在研發生產過程中容不得半點疏忽。有一次到部隊調試設備,他們連續調試了一個多星期。系統測試工作終於完成,但技術人員還是眉頭緊鎖。

“有一個技術指標雖然在正常範圍內,但沒有達到理想數值,必須重新檢查整個網絡系統。”年輕的團隊成員精益求精,大家愣是一天一夜沒有閤眼,最終把數值調整到最理想範圍。細節決定成敗,也能激活企業創新的“活水”。“把細節做到極致也是一種創新。”這是這個年輕團隊的座右銘。

“這是我們自主探索出來的無工具拆裝方法,簡單地說就是無需螺絲刀、扳手等工具,徒手就可以實現拆裝。”祝小平對記者說,為了測試某型高原無人機性能,團隊曾4次上高原。

在高原惡劣環境下,人的體能和反應能力都會下降,傳統的拆裝模式耗時費力,萬一工具丟失,戰場上的無人機就可能成為一堆“廢銅爛鐵”。能否探索出更快捷的方法對無人機進行拆裝?團隊成員查閱大量資料,發現無工具拆裝的思路可行,經過反覆設計驗證,最終讓這個大膽設想變成了現實,不僅提高了拆裝效率,而且提升了無人機的戰場生存能力。

“當前,無人機發展日新月異。做無人機領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只有在創新道路上永不停歇,才能不落後於潮流。”祝小平說。

西工大:60餘年自主創新研製無人機項目

(解放軍報記者 賈保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