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 R17定價3499元很無奈?其實漲價的不只這一家!

就在近期,眾多網友在貼吧和微博曬出了OPPO R17的門店上手照片,並且有人還直接曬出了OPPO R17的全款預定收據,其3499元的定金數額也與近期OPPO官宣的價格不謀而合,讓這部尚未發佈的手機“提前”火了。更有人十分不解,OPPO R17在R15的價格基礎上漲價,是哪裡來的底氣?

OPPO R17定價3499元很無奈?其實漲價的不只這一家!

那麼就要說說OPPO R17的“底氣”了!根據目前官方公佈的消息,OPPO R17新增了眾多眼花繚亂的新技術,最直觀的就是6.4英寸91.5%的水滴屏了。

別小看這塊屏幕,上面的“名堂”相當多!

從外屏玻璃先來分析,這是一塊康寧7月19日才發佈的第六代大猩猩玻璃,比上一代玻璃的硬度至少強2倍,能經受住高達15次的1米高度墜落實驗。同時第六代大猩猩玻璃的光學特性良好,厚度也會有進一步縮減。採購成本比市面上常見的五代大猩猩至少高出了10%。

OPPO R17定價3499元很無奈?其實漲價的不只這一家!

然後OPPO R17首次嘗試了光感屏幕指紋,這項屏幕指紋技術對內屏的厚度、通透率都有極高要求,目前只有三星Super AMOLED屏幕能符合“全場景”下的解鎖要求,同時光感屏幕指紋模塊本身也價值不菲。這裡面就涉及了兩項重要成本,一是佔據手機總成本30%左右的Super AMOLED屏幕組件,二是預計成本在200-400元之間的光感指紋識別模塊。

OPPO R17定價3499元很無奈?其實漲價的不只這一家!

此外根據OPPO官網的海報,R17系列還會有一款高配的PRO版本。而這款機器的特點在於採用了F 1.5/F 2.4的靈動光圈,硬件參數上還支持OIS光學防抖技術,夜拍效果會遠優於目前絕大多數的旗艦機型。事實上,三星在八月中旬推出的Note9也配備了類似的“靈動光圈”,但三星Note9高達6999元起步的價格,顯然比OPPO R17 Pro高了太多太多。

OPPO R17定價3499元很無奈?其實漲價的不只這一家!

再加上前置2500萬像素攝像頭組件、全新的流光後蓋工藝,以及主打的8G+128G內存組合。諸多創新元素在OPPO R17系列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因此8G+128G版本OPPO R17價格定在3499元也確實合理,而更高端的OPPO R17 PRO預計價格會達到4500元甚至更高。

今年八月份,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持續上調逼近“7”字頭,進一步加劇了手機制造業的綜合成本!生產一部智能手機需要四大件——屏幕、內存、處理器、攝像頭,而恰恰國內手機市場這四大件都重度依賴於進口。

OPPO R17定價3499元很無奈?其實漲價的不只這一家!

先說手機最重要的處理器吧,目前安卓陣營除了華為採用自主研發的麒麟處理器外,其餘90%的安卓手機均採用高通驍龍處理器,從低端的驍龍450、中端的驍龍660,再到高端的驍龍845都有旺盛的需求。恰逢今年中旬人民幣對美匯率波動,高通處理器全線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反應到手機終端上的價格則是10-20%的上調幅度。

再來說內存和攝像頭,由於人民幣匯率波動的衝擊,這兩件元器件今年已經累計上漲了12%和18%不等,尤其是今年手機下半年內存全面進入8G+128G時代。不論是尚未開賣的OPPO R17、華為Mate20還是小米MIX 3,主推機型都由以往的6G+128G版本向8G+128G推進,以應對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內存使用需求。

OPPO R17定價3499元很無奈?其實漲價的不只這一家!

反倒是屏幕這塊,由於國產天馬屏和京東方屏的全面崛起,打破了三星對於AMOLED柔性屏的壟斷地位。越來越多的千元機甚至中高端機型,都開始採用國產的異形屏,因此無需依賴進口,並未受到人民幣匯率波動的衝擊。從採購成本來看,2018年相比2017年的手機屏幕反倒是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但是,高端手機對於三星AMOLED屏幕的需求量仍舊旺盛。主要源自屏幕指紋技術的大規模商用,此項技術對屏幕透光度和厚度均有嚴格的要求,目前只有三星Super AMOLED屏幕符合要求。這也是vivo X21屏幕指紋版、vivo NEX、小米8透明探索版、魅族16乃至接下來的OPPO R17都採用三星Super AMOLED屏幕的原因,也間接導致了手機終端價格的上漲。

OPPO R17定價3499元很無奈?其實漲價的不只這一家!

近期外國電商平臺GIZTOP意外上架了華為Mate20的銷售頁面,其999美元的零售價格赫然在目,摺合人民幣6900元。比起去年華為在國外發布的Mate10價格上漲了22%。根據業內消息,華為計劃在今年九月底正式發佈Mate20系列。

因此整個國產手機行業將會在2018年Q4季度迎來階梯式漲價,新機上漲幅度預計5-15%不等。同時受制造業人力成本及物流成本急劇上揚的影響,自身擁有工廠生產線的品牌和主打線下渠道的品牌會愈加感到壓力,只能通過擴大規模化效應來攤平成本,因此OPPO、vivo和華為三家廠商會繼續引領2019年的手機出貨量,形成手機行業的“馬太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