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心理學|技法不重要,表達才重要

還記得去年8 月底,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些色彩豐富、圖案抽象的畫作刷屏了。在那個名為《去“小朋友畫廊”,用一塊錢鼓勵他們的天真與天賦》的H5中,共收錄了36幅作品,繪畫作者都是患有自閉症、腦癱等特殊人群。畫作質量都很不錯,贏得千萬網友的讚譽。有網友驚呼:原來自閉症兒童並不“傻”,他們簡直就是梵高一樣的天才!

繪畫心理學|技法不重要,表達才重要

事實上,由於受到影視作品、輿論的誤導,公眾對自閉症患者的認識有限。有研究表明, 全世界每8個兒童中,就有一個出現適應困難的症狀。 如果適應困難的兒童的焦慮情緒長期得不到緩解, 他們正在發育的大腦就可能受到永久性損傷。 心理學家發現,造成此類損傷的原因很複雜, 但是治療方法卻沒這麼複雜,只要讓這些兒童通過繪畫去表達, 就可以大大緩解症狀。

弗洛伊德是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奠基人,他用冰山理論告訴我們,人類除了有意識,還有潛意識,“水下”潛意識的部分才是對我們的行為起決定作用的。他用解夢的手段開啟了精神分析的大門,讓我們知道,精神病人的夢可以透露出很多潛意識,而潛意識的語言——夢境,是可以解讀出心理信息的。

繪畫心理學|技法不重要,表達才重要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夢就是潛意識這個畫家描繪的圖畫,弗洛伊德解開了潛意識的圖畫語言,也就等於解開了圖畫的心理語言。 繼弗洛伊德之後,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開啟了繪畫治療的實踐,他嘗試繪畫曼陀羅圖案,從而緩解了自己很多心理症狀,積累了大量繪畫治療的經驗。

後來英國的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研究兒童的時候,也使用了大量繪畫的遊戲。比如,他在和兒童交流的時候,會畫一條線,讓孩子填出一幅畫,他發現這些繪畫遊戲中會透露出很多心理的信息,比如親子的關係、兒童近期擔憂的事情、兒童的心結等。

繪畫心理學|技法不重要,表達才重要

進入20世紀的4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對繪畫心理學進行了更多探索,也努力讓藝術治療師成為一種職業。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在治療實踐中發現,繪畫治療特別適合未成年人,因此,兒童繪畫心理學也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

繪畫治療這種非語言的表達性治療手法,對於不善於用語言表達想法、消極內向、有語言障礙、語言功能發展不足、遭受嚴重創傷而關閉表達系統的兒童,是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療工具。

繪畫心理學|技法不重要,表達才重要

詹妮弗·巴格莉是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教授,她通過繪畫治療幫助了印度洋大海嘯中目睹家人被海浪捲走的兒童。很多孩子畫出他們目睹的場景,狂怒的海水捲走了房屋、樹木以及伸出手做最後掙扎的人們。當他們把積壓在內心的恐懼畫出來以後,精神上的壓力會得到大幅的緩解,這個過程就是繪畫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