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青年說丨大學生創業先鋒莊涵汀:田野之上,有我的奮鬥style

【人物自述】

我是蘇州青年莊涵汀,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大三學生。

兩年前,我懷揣著家庭的期望和人生的夢想,在蘇州這片沃土育穗、開花、結實……以赤子般的工匠心砥礪一個新農民的綠色夢。

育穗,是孕育希望的過程。我堅信唯有紮根沃土,方能擁有厚積薄發的力量。

在三年的學習中,我獲得過全國工業機器人大賽一等獎和 “挑戰杯”競賽江蘇選拔賽的一等獎,主持創新項目在2017年江蘇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中獲得立項。

在刻苦學習之餘,我沒有放棄兒時的飛行夢想。作為學院航模社成員,我經常和同伴們去中小學開展航模科普活動。作為一個農家孩子,祖輩陳年累月頂著烈日為莊稼打藥的情景,讓我萌生了將無人機與農業植保相結合的想法。經過三個月的反覆研製,我們攻克植保機自動控制自主避障等多個技術難題,我的綠色工匠之路也由此展開。

開花,是吐露芬芳的時刻。大一下學期,學院周邊農田遭受了生態殺手——“一枝黃花”的侵害。我就帶著寶貝植保機加入了剿滅“一枝黃花”的戰鬥,憑藉快速、高效的優勢,植保機的首秀也得到了農戶們的讚賞,受到了蘇州電視臺的特別報道。

大二暑期,我和同伴們成立了“植保三下鄉”志願團隊,我們來到了宿遷、淮安、泰興等地的農村,在烈日酷暑下用十餘場植保飛防示範讓農戶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現代農業服務所帶來的便捷。

結實,是收穫的喜悅。活動結束後,我們在2016年9月創辦了錦煜航植保科技有限公司,截至目前我們已經累計服務了2.6萬畝的農田,讓近千戶農民享受到了現代農業服務所帶來的便捷。今年5月,我們收到了習總書記對參加“青年築夢紅色之旅”大學生的回信,他在信中鼓勵我們要紮根中國大地瞭解國情民情,用創新創業成果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此,我們深入周總理故鄉淮安市,以接地氣的服務手段,推動了淮安地區的植保市場發展,並結合當地大學生村官和相關農業部門,摸清了當地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的需求。最終我們從128個團隊中脫穎而出,受邀參加了江蘇省青年紅色築夢之旅的啟動儀式,在當天的需求對接儀式上,我們與當地兩家單位進行現場簽約,獲得了江蘇電視臺的報道。

如今我們團隊獲批了團省委“科技扶農”重點建設團隊,我投身推廣現代農業植保技術的職業規劃,也在江蘇省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中獲得了年度總冠軍。我的創業故事,作為資助成才典型,被全國學生資助中心轉載報道。

回顧這三年求學路,從一個想改變自己命運過上美好生活的農村娃,到大學裡熱心於植保公益的踐行者,再到一個投身鄉村振興的探路人,我將乘著鄉村振興的浩蕩東風,堅定地走在讓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農業更強的道路上。我堅信:田野之上,人們播種希望,也必將收穫希望。

蘇州青年說丨大學生創業先鋒莊涵汀:田野之上,有我的奮鬥style

【蘇州青年說·對話莊涵汀】

問:在一開始創業的路上有沒有遇到過困難,是怎麼解決的?

答:一開始做出第一臺植保機賣給淮安的買家時,買家反應說設計有缺陷,我們來往蘇州、淮安反反覆覆修改多次,直到買家滿意,花了很多的錢和精力。

買家覺得我們大學生創業態度誠懇,用起來很方便,又分批訂購了22臺,於是我們創業就有了很好的起步。

問:在整個大學生創業的過程中有沒有受到特別的幫助和支持呢?

答:學校給我們配備了專業的博士生導師,由於我們學生可能自主研發能力有限,就會有博士團隊的支持與幫助,還有資金方面的支持,比如前段時間申請蘇州市優秀創業創新項目,有十萬元的獎勵,加上經常給我們參加競賽的機會,請專業的創業導師給我們講課等。

問:你又是如何去平衡學業與事業兩方面的呢?

答:大學不像高中,課餘時間、節假日和週末時間很多,由於航模本來就是我的興趣愛好,逐漸把它轉換成了事業,投入時間漸漸變多了,也把學習之外的時間不知不覺就全都利用起來了。

問:創業成功給你生活帶來了什麼改變嗎?

答:就是變得有目標了,在創業之前,我還想著畢業之後可能去某家公司某個崗位,一切都是未知數,在我確定了做這件事情之後,我就對未來有了目標,清楚地知道自己將來要幹什麼,那就是繼續研發更好的植保機,多去鄉鎮推廣,把植保機這種好的技術推廣給農戶,說的大一點,就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幫助解決“三農”問題。

問:以你的經歷,來談一談大學生創業最關鍵的是什麼?

答:我覺得最關鍵的就是要腳踏實地,接地氣,這是關鍵詞。

如果是科技創新類的,當然是把專業知識做好。以我個人舉例,植保機推廣,需要一個個鄉村一個個鄉鎮去跑,經常大太陽三十六七度,就要去鄉村推廣和講解,得通過一堂堂示範會讓老百姓感受到,所以在辦公室裡坐著就想把事做好是不可能的,必須得去深入實地瞭解,老百姓對植保機的需求和擔憂,才能繼續做下去,才能把事情做好。

【馬克思主義學者點評】

在高速發展的新時代,農業的騰飛,一方面要紮根情懷的沃土,另一方面也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只有現代化的技術才能夠帶來現代化的農業。莊涵汀就是熱愛著土地,並用科技耕耘阡陌壟畝的綠色工匠,用科技保護農業生態的綠色守護人。他讓我們看到了,那些因地制宜,將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結合,將農業生產和植被保護並舉,大踏步地走在科技興農的道路上的青年們的朝氣和能力,他們是新時代農業的希望,也是田野的希望。

———蘇州市委黨校哲學博士 田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