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歲月留痕

——傳統服飾

彝族服飾,代代相承,代代創新,火草、麻、動物毛皮、植物纖維等材質製作的簡易服飾,是原始社會時期服飾的遺留;流行於元謀小涼山彝族男子的”英雄髻”“披氈”,在東晉時期的古墓壁畫中有跡可尋;元明史書文獻中記載的貫頭衣、羊皮褂、麻布衣、百褶裙等服飾,在中、東部方言區的彝區仍然應用;現楚雄彝族穿用的服飾款式多是清代至民國時彝族與滿族、漢族和其它民族想融合而形成的樣式,這些古老的服裝,是彝族人民無字的史書,無聲地記述著那些悠悠漫長的歷史歲月……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武定納蘇支系服飾

盛行武定縣環州、發窩、貓街、萬德一帶,自稱納蘇頗,漢稱黑彝,是彝族始祖慕阿克的後代。納蘇在歷史上是彝族中的貴族,故其服飾呈現出雍容華貴的特點,仍保留著清代服飾蹦遺風。女子多戴鸚鵡帽,帽式因居住地不同而各異,環州納蘇女子的鸚鵡帽前沿為鳥啄狀,後呈魚尾上翹,四周平繡有牡丹、花卉、鳳鳥,頂部繡有一個圓形的”壽“字,邊沿打銀梅花泡為飾。發窩一帶的鸚鵡帽沒有頂部,周圍繡花卉紋並綴有銀鬚、銀泡、銀鈴為飾。中年婦女多戴一頂用紅色毛線織成的圓帽;老年女人則纏黑布包頭。納蘇婦女衣環肩、袖筒和圍腰上,以平繡和挑花工藝刺繡有馬纓花、雪花、菱形等,並鑲一道彩須為飾。家境富裕都還喜歡在衣領和圍腰上飾以銀花泡、銀壽字、銀鏈等。其中以”人形舞蹈紋“最為醒目,該紋飾是當地彝族傳統舞蹈”跌腳“的最真實寫照。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鸚鵡帽(公雞帽)

鸚鵡帽是武定彝族青年女子的標誌性服飾之一,也叫公雞帽。公雞帽在彝族傳統文化觀念中是一種吉祥物。彝文經典《夷榷濮》記載,遠古時天地之間沒有光明,無白晝黑夜,是慧雞不停地啼叫才使光明降臨大地,天空變得碧藍。彝族認為雞就是有智慧的禽鳥,在楚雄還流傳著這樣的傳說,曾經有一對彝族青年,他們深深地相愛,當他們在森林裡約會時被魔王發現,小夥子被魔王殺死,姑娘不願意遭受凌辱而逃跑。當姑娘跑到寨子邊時,寨中的雄雞正好高聲叫起來,魔王不敢再追,姑娘便抱著雄雞來到森林中,雄雞一叫,小夥子便復活了。從此,彝家姑娘戴上公雞帽,以此來躲避魔王的危害。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鸚鵡帽頂部有個“壽”字,前沿為紅色或藍色馬纓花,兩側有鳳鳥,閣樓,蝴蝶、花卉等吉祥圖案。

武定納蘇支系青年服飾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女童服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武定發窩納蘇支系青年服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人形舞蹈紋

彝族服飾中的圖案均來自於生產生活,褲腳上的挑花“人形舞蹈紋”便是傳統舞蹈“跌腳”的真實寫照。手拉著手,寥寥幾針,行動傳神。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四方八虎圖

小孩子背芯圖案,八隻虎分佈四方,彝族傳統圖案之一。楚雄彝族自稱虎的民族,彝經《什列普系》說:“什列之始祖,乃天上之虎神,婚配民間女,後裔為虎氏族。”創世史詩《梅葛》記載,是虎尸解而形成天地萬物。虎作為彝族的圖騰特崇拜物,以圖案的形式出現在服飾中,具有避邪、延年益壽的寓意。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虎頭帽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年婦女喜歡戴一頂由紅色毛線鉤織出來的帽子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老年婦女服裝紋飾色彩素雅

武定乃蘇支系服飾

流行於武定貓街鎮及附近祿豐中和、元謀縣花筒等地。以紅色和馬纓花為主要審美特色。女子盛裝由鳳凰魚尾帽、衣、圍腰、背披、褲、鞋幾部分組成;銀花泡、銀手鐲、銀耳墜、銀戒指是主要飾物;工藝技法以平繡和挑繡為主。衣服的環肩,衣襟上取數道馬纓花為飾,花瓣以紅色的深淺自然形成立體效果,令人感覺呼之欲出,非常生動。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近來年,一些塑料金屬飾品也被應用於服飾上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背披

背披呈正方形,邊緣鑲二至三道花邊,花邊上繡滿與衣服相一致的馬纓花,中部繡一道彩色須線。斜挎於肩部,正好填補了衣背上不有繡花的面積,使衣服、背披、飄帶和褲上的紋飾連成一體,充分體現了彝族“遠看是從花,近看是個人”的服飾特色。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武定縣密岔支系服飾

密岔支系來自於大理州的巍山一帶,史書稱“迷撒”摩察“等,分佈在高橋、九廠、插甸壩區及山區。女子盛裝多采用於紅色、橘黃色等鮮豔色彩。帽子的樣式風格獨具,略成圓形,後部有一尾微往上翹,上面繡滿纏枝花卉,並鑲打有銀花泡裝飾,帽上覆一藍布(或黑布),戴時使其遮於耳側,衣肩、胸襟、袖口、圍腰、褲腳邊上紋飾與花卉和滕條紋或花邊為主,下穿與上衣同一色系的長褲。與其它支系服飾相比,顯得更精練清爽。這種服飾風格明顯是受武定納蘇、乃蘇支系的影響,與歷史上的”密岔“傳統服飾差別很大。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女童帽上喜歡以銀觀音或銀佛像裝飾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青年女上衣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老年女服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魚紋帕帽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繡有雙魚紋的布底鞋

清朝環州土司服飾

土司男服

絲綢質,彝族貴族服裝。製作和使用於清末。圓領、對襟、鍍金鈕釦、寬袖,環肩、襟部鑲一道花邊為飾,袖口、襟下襬刺繡和鑲滾鳳鳥、牡丹、蝴蝶、壽字。與當時內地服飾並無二致,是彝漢文化交流的見證。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武定環州中老年婦女仿古服飾

土棉布服務

流於清至民國時期,為彝族婦女採用傳統染織技術製作。衣為圓領,右衽,領口鑲一道刺繡花邊,上面繡有馬纓花紋,裙上有筒狀,下部為百褶狀,色彩素淨,形制古樸。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民國 武定彝族納蘇支系女服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土司挎包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百子圖(清末)

現代武定畢摩服飾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中國楚雄彝族服飾——武定篇

顧 問:施克沛 李茂尊 鍾仕民(彝族) 張殿洪(彝族)畢從秀(彝族)

主 編:邵平(彝族)

副 主 編:陳雄輝(主攝影) 王春豔(文字)

編 委:施文輝 龍河英 白愛榮(傈僳族) 祁峻峰 楊菊瓊(彝族) 江柏餘

伍婭妤 何宇 王俊麗 王毅

民俗專家:楊鳳江(彝族)

封面題字:李自雲(彝族)

出口單位:楚雄州文體局 楚雄州文化館

楚雄州博物館 楚雄州文聯

▍內容來源:楚雄彝族服飾解讀 主編 邵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