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有個勒搿別球總會 有誰知道勒搿別球是啥?

在舊文獻中見到上海有一個寫作“勒搿別球總會”的機構,一時有點丈二和尚摸勿著頭腦,這“勒搿別球”又是什麼球,“搿”是滬語中的常用詞,音近ge,與方言中的“格”音近,即用手臂合抱或將物夾在腋下的意思,如“他搿了一隻包匆忙地出門了”,這個“搿”就是“夾”,滬語一般把二人或幾人合夥叫做“搿夥”,如“他倆搿夥開了一爿店”之類。我估計“勒搿別球”是英語的“洋涇浜語”,於是我找了幾位老外,我念他聽,可能發聲的差異較大,老外搖搖頭說:“I don't know”,後來總算有一位老外聽懂了,他認為“勒搿別球”應該是rugby或rugby football,就是“英式橄欖球”,後來才根據這一線索找到,“上海勒搿球總會”的英文名為Shanghai Rugby Union Football Club,直譯就是“上海英式橄欖球聯合總會”。

老上海有個勒搿別球總會 有誰知道勒搿別球是啥?

20世紀初,上海的中小學開始設置和推廣體操課(今多稱“體育課”),但上海的學校類別很多,有公立、私立、教會學校之分,也沒有完全統一的主管教育的機構,更沒有按教程設置的體育課程,於是往往就是各校由教師自行決定,但教師怎麼教就成了問題,大多隻能自行選擇國外的教程或西方的運動項目,因地制宜地開展體育活動。

Rugby今通譯為“拉格比”,是英格蘭沃裡克郡的一個區和自治市,拉格比學校(Rugby School)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私人資助的公立學校。學校堅持培養學生自力更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在學校開展一種多人配合,爭奪激烈的球類運動,這種球就被以地方或學校名叫做“rugby”,也就是英式橄欖球,並被認為這裡是英式橄欖球的發祥地。之後這種球類運動傳到世界各地,成為風靡世界的運動,各國的運動方式大同小異,只是規則略有不同而已。大概20世紀20年代初傳入上海,首先在僑民的西童書院將其列入體育課教程,後來不少教會學校也開展“勒搿別球”運動,各校出現了多個球隊,校際的賽事也經常開展。但是,上海真正能勝任“勒搿別球”的專業運動員和裁判員不多,這項運動在上海開展並不順利,於是,就有一些熱愛這項運動的洋行職員就主動作為志願者,深入到中學中充當教練員,使上海的“勒搿別球”運動的水平不斷提高。

老上海有個勒搿別球總會 有誰知道勒搿別球是啥?

這項運動也得到上海一些著名的洋行的資助和支持,就在30年代初成立了“勒搿別球總會”,會長由英商通和洋行大股東賽克(R. M. Saker)擔任,主要成員有英商《字林西報》的鮑威爾曼(J. Bowerman)、上海自來水公司的哈利斯(N. M. W. Harris)、怡和洋行的米爾斯(G. M. Mills),會所就設在外灘的怡和洋行大樓裡。總會沒有自己的運動場地,一般就利用學校的操場訓練和比賽,但每年會租用設在跑馬廳的足球場或板球場進行一次年度的錦標賽,可能參加運動者以僑民為主,所以知名度不高。 英式的“勒搿別球”傳到北美后,對比賽的規則進行重新修訂後就成了美式足球,即俗稱的“橄欖球”,到1910年後在美國風行,於是上海的美國人學校也設置了橄欖球課程,還建立了校橄欖球隊。

老上海有個勒搿別球總會 有誰知道勒搿別球是啥?

為了提高學生對橄欖球運動的興趣,提高運動水平,上海的美國人學校特邀美國鹽城的淮美學校到上海,與上海美國人學校舉行友誼賽,引起了上海人的興趣。上海的聖約翰大學是美國基督教聖公會創辦的教會大學,有深厚的美國背景,除了許多教師是美國人外,一些在讀的學生可能會在在讀期間赴美讀書,畢業生赴美深造者更多,於是,美式的橄欖球運動也在聖約翰以及滬江大學等有美國背景的學校開展起來。1925年11月28日,以聖約翰大學為主的橄欖球隊員組成的“中華隊”與來滬的美國淮美學校隊舉行了一次友誼賽,中華隊以很大的比分戰勝對方,不久,以有美國背景的學校成立了中華橄欖球總會,並以學校為單位建立校隊,還特聘聖約翰大學教授,曾經是橄欖球運動員的包德斐(Portfield)、葛雷(Gilliam)等為顧問或教練,推聖約翰大學體育系主任沈嗣良為會長(沈嗣良後任聖約翰大學校長)。不過,上海有條件玩橄欖球的人和場地太少了,約1928年後,這個中華橄欖球總會就銷聲匿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