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國大範圍實行新高考,高中三年重要「大事」都在這!

2018年全國大範圍實行新高考,高中三年重要“大事”都在這!

導讀

2018年,河北、湖北、湖南等18個省市從秋節新高一開始實施新高考。2018年全國大範圍開始實施新高考政策,新高考到底如何考?怎樣選科最合理?

“新高考”從什麼時候開始實行?

第一批改革試點,選擇在上海和浙江進行,時間是從2014年開始。也就是說,2017年這兩個地區的考生已經完成第一次新高考。

第二批試點,已經於2017年9月,在北京、山東、天津、海南四個省市啟動。也就是說,2019年高考時,上述地區的考生將參加改革後的首次統一高考。

第三批,有大量省份在2018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學時啟動改革:河南、江蘇、廣東、河北、江西、西藏、黑龍江、遼寧、貴州、山西、四川、吉林、湖南、重慶、湖北、福建、內蒙古、安徽。

第四批,陝西、雲南、寧夏、青海、甘肅、廣西的改革會在2019年秋季啟動。

2018年全國大範圍實行新高考,高中三年重要“大事”都在這!

“新高考”考什麼,怎麼考?

改革前:採取文理分科,考試科目共四科,包含語文、數學、外語、理綜(物理、化學、生物)或文綜(歷史、地理、政治)。

改革後:採取“3+3”的考試模式,即: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科目,剩下的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限選三科進行考試,成績計入高考;並取消文理科考試區別。

政策解讀:

實施高考改革方案後的考生,高考總成績將由兩部分組成。

一部分是六月份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的成績。其中,外語科目部分省份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可選其一計入總分。

另一部分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的等級性考試成績,自主命題。考試科目有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科,考生只需根據高校提前發佈的招生報考要求和自身特長,選擇其中3科進行考試,成績計入高考總分,考試時間為高考當年的4月份。

根據政策的改變,高校選考科目要求將會在高一新生入學前公佈。

政治、地理、歷史、化學、物理、生物這六個學科可以排列成的20個組合,那麼學生應該如何選擇呢?

學生在選擇考試科目時,只有依據自己的優勢與興趣,選出一個自己熱愛,又利於發揮的組合,才能達到優化組合的目的。如果你還不確定該怎樣選擇,就先來看看下面的介紹~今天,我們就用數據來說話,看看如何組合比較好,哪些組合又不太推薦。

20種組合的文理特性

首先,以上海為例(6選3),2017新高考一共有20種組合,如下圖:

2018年全國大範圍實行新高考,高中三年重要“大事”都在這!

上圖是六門科目選課的概念圖,一共有20種組合,在上圖中,我們將傳統的三門理科標記為藍色,傳統的文科標記為紅色。

每一個選課結果都能形成一個三角形,通過三角形裡紅藍顏色的對比,能看出你的選課是偏文還是偏理,比如:

2018年全國大範圍實行新高考,高中三年重要“大事”都在這!

一般是三理純理,三文純文,兩文一理偏文,兩理一文偏理,不過,這裡有兩個特殊情況:

2018年全國大範圍實行新高考,高中三年重要“大事”都在這!

我們看到,當出現歷史+化學+生物以及物理+政治+地理時,明明是二理一文,顏色卻是紅色多,明明是二文一理,顏色卻是藍色多。因為物理和歷史分別是理科和文科裡的強科,所以搭配其他兩門普科時,仍然表現出強烈的理科性和文科性。以物理+政治+地理為例子,雖然是兩文一理,但是由於物理一門,這個組合的學生就能滿足99%的高校專業要求。

不推薦的組合

這20種組合各位學生的選擇因人而異,但是有幾個組合不太推薦,下面幾點僅供參考。

歷史+政治+地理

不推薦理由:專業選擇嚴重受限

傳統的三門文科,純文科組合。這個組合的最大缺點就是專業選擇嚴重受限。

注意:6選3之後,許多學校的專業對於學生的選課有一定要求,有3門要求(三選一),2門要求(二選一)和1門要求(規定必考)三種,其中1門要求最為嚴格,因為他規定的這門你必須學,必須考,否則就不能進這個專業。

+3科目對專業選擇範圍的影響,一起來看看:

2018年全國大範圍實行新高考,高中三年重要“大事”都在這!

大家注意,以上海為例,目前的高考要求裡,選擇純文三門的可報專業比例竟然只有52.9%,也就是說只有一半專業可以報,是所有20種組合裡最低的。

因為不少高校專業和學院的要求是必須要搭一門理科,所以一門理科都不搭的純文科組合在專業上就受到很大限制。

物理+化學+歷史

不推薦理由:競爭太激烈

物理+化學+歷史是一種偏理科的選擇,也是所有20種選擇裡個人認為難度最大的一種組合,無論對於名校生還是對於一般生而言,選這套組合都極有可能因為碰到太多強手而造成翻船翻車的情況(比如說物理一半學生是市重點一半是區重點,普高,那麼就一定有不少市重點的好學生吃B,吃C)。

2018年全國大範圍實行新高考,高中三年重要“大事”都在這!

以上海老高考為例,這6門難度係數差不多的,其中選考人數最多的是物理、化學和歷史三門,物理,化學因為有中考基礎是一致貫通的,而歷史比之政治更方便記憶和發揮。也正因為如此,很多高中這三門課的師資力量都是比較強的,特別是四校,八校之類的名校。

由於+3考試是火星撞地球一般的直接比拼,換言之,在這三個科目上也是最容易遇到強手的,那麼同時報考這三個科目,就算是再強的學生,要全拿A,甚至拿2A1B,都有點沒底。

地理+生物+政治

不推薦理由:大學難以銜接

這個組合就是把上面那組反過來,屬於兩文一理。

這個組合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和大學課程很難銜接上,除了一些生物相關類專業外,大學許多理工科專業都需要一定的物理,化學知識,文科類專業都需要一定的歷史知識,所謂“文史哲不分家”。

此外,由於這三門課比較冷門,好老師幾乎都集中在高中名校裡,因此特別容易撞上名校生,進而形成激烈的競爭。

選考數據對這三個年級的啟示

對高一年級的啟示

恐怕現在每個高一學生和家長,都在糾結6選3的事情!根據上海、浙江的過往經驗差不多在高一下學期、高二上學期就會開始進行選科(各個省份具體的選科時間段還要看每個省份的政策)!

選科會對後續的高考分數、志願選擇都會有很直接的影響!!那麼如何選擇,才能讓自己在未來的等級性考試中拿到更高的分數,又能保證今後在填志願的時候有足夠的選擇範圍,最好這三門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這絕對是件不容易的事。

關於6選3選科的問題,下面的原則,供大家參考。

☑ 考慮自身成績是第一位的。這決定了後續的學習動力和興趣,是最基準的原則!

☑ 最好文理兼備,不建議全文或全理,如果實在不喜歡物化,至少選一門生物。數據證明,全文理的選擇人數也不是最多的。

☑ 物理科目報考範圍廣,但不建議單純出於“報考範圍廣”的目的選擇物理。畢竟即使不選物理,也有足夠的可選範圍。

☑ 如果想考頂尖名校,最好還是選個物理吧。

☑ 政史地在報考範圍上沒太大區別,選一到二門自己喜歡的,之前上海的數據顯示,政治是選擇人數最少的。

對高一階段的學生來說,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

高一階段在家長多多關注選科的信息時,童鞋們的主要任務就是認真學習好每一科的必修內容,以確保之後順利通過合格性考試,並通過學習感受各科在高中的學習特點,各科的壓力情況,通過排名進行綜合比較,從而找到自己的優勢學科。這對後續的選科也是很重要的!

對高二年級的啟示

對高二的學生來說,選科確定之後,高二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搞定合格性考試、全力以赴準備等級考了!

根據各省市已發佈的政策來看幾乎是高一第二學期末開始的每學期末就會開始合格性考試,等級性考試多安排在高三第二學期末!具體來看看2017年開始改革的兩個省份考試時間安排。

天津市新高考各科目考試時間安排

2018年全國大範圍實行新高考,高中三年重要“大事”都在這!

北京市新高考各科目考試時間安排

2018年全國大範圍實行新高考,高中三年重要“大事”都在這!

所以,如果能在高一、高二儘早多考掉幾門合格性考試,那就能為高考預留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衝刺複習,備戰高考!

對高三年級的啟示

對高三的同學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等級考+高考!當前主要考慮的,是如何根據自己的選考科目選擇大學專業。

之前有人統計了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29所大學的總計750個專業類在浙江新高考招生中的一些選科要求。

大學專業對選科的要求

☑ 選考科目為3的專業類有183個佔比24.4%

☑ 選考科目為2的專業類有143個佔比19%

☑ 選考科目為1的專業類有131個佔比17.5%

☑ 選考科目為0即不限的專業類有293個佔比39.1%

☑ 在統計的750個專業類中,對物理學科提出要求的有398個,佔比約53%

☑ 在統計的750個專業類中,對化學學科提出要求的有238個,佔比約31.7%

可以看出,選物理是有優勢的!不選物理也沒關係,畢竟不限的選科的專業佔比39.1%!

最後,除了考出高分,還有就是充分把握填報志願中每一次機會,關於志願填報這個大工程,同學們一定要儘早做好功課,多瞭解大學、專業、就業前景。

新高考能縮小學生成績差距嗎?

不能。學霸還是學霸,學渣還是學渣。

從近年的高考高分考生來看,除了聰明勤奮,絕大多數都有其他特長,還經常參加社會活動,對人生、對社會都有自己深刻的見解。

成為一枚學霸的核心要素,是有極強的自控力,能抵制各種誘惑,自主學習。這樣的孩子,無論在任何教育制度下,都是佼佼者。

高考改革後,多數學校會實行走班制,而且學習進度加快,老師不會像以前那樣對自控力較差的學生耳提面命,很可能這一類學生失去監管,成績會更差。指望高考改革讓學渣翻身做主超越學霸,基本是不可能的。

高考改革對什麼樣的學生最有利?

1、自律、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

選修課程的自由組合,使得大部分學校必須引入走班制,學生時間會變得相對自由,來自老師的約束和鞭策會變少(類似於大學)。對於習慣了被動學習、只等老師耳提面命才能有點動力的學生來說,這顯然是不利的。因此,在高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是首要任務。

2、善於把握時間,學習效率高的學生

由於很多科目提前高考,教學進度被壓縮,學生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完高中的課程,因此就要求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

3、有專長或幾門擅長科目的學生

除了語數外,新的高考不強制選擇文理,學生在避開不擅長的學科的同時,還可以根據興趣,選擇自己擅長的學科。如果對某些學科有濃厚的興趣,其實不妨早做準備,在高一甚至初中起就開始自學,閱讀大量的書籍,報一些線上或線下的培訓班。

如果能在這些學科領先同齡人一截,甚至獲得一些競賽名次,那麼在高考中會有很明顯的優勢。有專長的學生也可以衝擊高校的自主招生。如果只依靠學校的統一授課,被老師的教學進度趕著走,在高考中是非常被動的。

4、有比較明確的職業規劃的學生

實行6選3以後,高校部分專業對考試科目是有要求的,比如大部分理工科專業要求物理成績,如果不選考物理,那麼就等於和這些專業無緣。

因此對於早就想好未來學業和職業規劃的學生,會提前準備高中要走的路。而那些高一高二隨大流,到臨近高考或者考後才去思考大學專業的同學,通常會手足無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