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八百年前,

海上絲路上的一艘南宋古船,

沉沒在廣東陽江海域;

八百年後,

這艘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的船,

有了一座專門的博物館。

八百年前,

那一船不計其數的珍寶,

沒有能送到大洋彼岸;

八百年後,

已經出土的1.4萬件套文物,

修復工作全由一個人默默進行著。

跟隨鏡頭,

去海陵島的“水晶宮”,

探究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也許,傳承兩千多年的漫漫海絲路,

海底還有很多等著甦醒的“南海一號”。

海底沉船

故事的開始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海洋,

神秘而未知。

千百年來,

懷揣夢想的人們,

乘風破浪,

探索遙遠的彼岸。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而在蒼茫的海面之下,

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無言地等待著人們去發現。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南海一號”發現及打撈過程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1987年8月,廣州救撈局與英國的

海上探險和救撈公司在上下川島海域

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萊茵堡號。

數日後的一天,卻意外發現了

深埋在23米之下的另一條古代沉船。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南海一號”考古現場

經鑑定,這是一艘宋元時期的沉船。

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

國家文物局將之定名為“南海一號”沉船。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南海一號”水下考古

此後20年間,

圍繞“南海一號”的發掘、打撈和保護,

開創了中國水下考古從無到有的時代。

1989年,中方與日本水下考古研究所合作,於11月在廣州正式成立“中日聯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調查隊”,由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教授擔任隊長,日本水中考古學研究所所長田邊昭三教授任副隊長。由於海水能見度太低,耗資巨大,最終導致日本退出,調查擱淺。但這次探摸,確認了“南海一號”沉船的基本位置,掌握了大批海底水文、水溫、深度等資料,為進一步調查、發掘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 超大起重船下水將用於打撈南海一號古沉船

2001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水下考古專業隊員共12人,搜尋和定位沉船遺址。這次調查,成功完成了對“南海一號”的精確定位,獲得了一套關於“南海一號”及周圍海底環境的完整準確的物探資料。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2001年的調查確定了“南海一號”的準確位置,為接下來的考古發掘工作提供極大地便利。2002年3月至5月間,水下考古隊再度下水,對海底沉船進行細挖掘、細打撈,打撈出文物4000多件。這些文物以瓷器為主,包括福建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系及龍泉窯系的產品,造型獨特,工藝精美。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南海一號”博物館誕生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水晶宮”效果圖

2005年,一座專門為“南海一號”建造的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工建設。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南海一號”整體出水圓滿成功

為了整體打撈的萬無一失,

在制定打撈計劃的4年後,

也是“南海一號”被發現了整整三十年之後。

“南海一號”整體打撈計劃終於得到實施。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2007年1月16日,考古隊前往沉船海域

開展打撈前最後一次海底勘查,

隨後進行了持續9個多月的打撈。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2007年12月21日,海不揚波自有瀾,

伴隨著“南海一號”漸漸浮出水面,

它所載的前世繁華與今生榮耀

將在出水的一剎那正式揭曉。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2007年12月28日下午3點,

“南海一號”正式進入專門為它

量身打造的海絲博物館水晶宮當中。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從07年至今,

關於“南海一號”的挖掘工作從沒有停止。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到2016年1月9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局等單位在廣東海陵島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發佈“南海一號”保護髮掘項目最新進展,公佈沉船類型、船貨發掘最新發現以及推測的沉船年代等重要考古新發現。目前已出土文物超過1.4萬件套。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南海一號”海底沉船的研究、修復工作

這1.4萬件套的文物,

需要一一進行細緻的整理,

並對破損之處進行修復。

這對於文物修復工作者來說,

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建檔

修復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文物修復工作

考古工作人員將提取出來的瓷器移交到水下考古技術部,首先開始建檔案,然後要對文物進行清洗、脫鹽、粘接、補配、做色等環節。

在文物修復專家,

認真修復每一件文物的同時,

船體維護人員,

也在悉心地維護這艘意義非凡的沉船。

在出水文物保護工作中,船體的保護是難度最大的,正常的木材含水率是百分之幾,“南海一號”的船木飽水率在百分之三百到五百,它的糟朽程度非常高,因此工作人員需要每天四次對船進行噴淋,水裡加上保溼劑和防腐劑,防止它乾燥變形。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對船進行噴淋

對無機物進行維護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船體維護工作

海洋環境出水文物有兩個特點,有機類的文物是含水量特別大,無機物是含鹽率特別高,鹽分對瓷器的損害主要是物理原因造成的。浸泡之後孔隙吸收了很多鹽分,出水之後乾燥鹽分會結晶,結晶過程就會把胎體、胎面、釉面漲裂。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南海一號”沉船所包含的歷史信息

張玄微悉心守護的“南海一號”,

是一艘來自宋代的福船。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 福船,福建沿海所造木帆船的統稱,早在宋代,福船便以“海舟以福建為上而著稱於世”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宋元是中國歷史上造船技術大發展的高潮時期,宋船廣泛使用了指南針等航海技術,還發明瞭隔水艙,船體巨大還可以養豬、種菜。但是宋代發達的造船沒有留下一張圖紙,“南海一號”打撈出水後無疑為研究宋代造船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實物資料。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南海一號”的模型

“南海一號”這艘粗船福船首部尖,

尾部寬,兩頭上翹,首尾高昂。

船體高大,上有寬平的甲板、連續的艙口,

船首兩側有一對船眼。

它操縱性好,特有的雙舵設計,

在淺海和深海都能進退自如。

由於福船具有上述特點,適合於海上航行,

可以作為遠洋運輸船和戰船。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出航遠海的船是一種封閉的社會,

人們會把那個年代最必需的生活用品帶上船,

也就是說,

“南海一號”上未來出水的每一件文物、細節,

都可能高度濃縮了當時的生活方式、貿易方式,

提供陸地考古無從獲得的佐證。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南海一號”出水文物——鎏金腰帶

“南海一號”曾經出土一件7米長的鎏金腰帶,腰帶由四股八條金線編織而成,表面飾瓔珞紋,充滿異域風情。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 具有阿拉伯風格的瓷器碎片

此外,“南海一號”出土了許多“洋味”十足的瓷器,目前出水的大量瓷器大多來自北方,而非廣東本地瓷器,如果“南海一號”確為廣州始發,這就印證了廣州早在宋代就是全國聞名的、直接面向海外訂貨的貿易集散地。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南海一號”的歷史意義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 廣州南沙港

今天,輝煌仍在譜寫,

人們依舊沿著古人的足跡,

駛向遙遠的彼岸,

向世界表達著中國的積極開放的時代姿態。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南海一號”依舊靜靜地停泊在水晶宮中,

向人們訴說著那段過往的傳奇。

它印證了中國曾經是海洋大國的輝煌歷史,

更將中華文明播撒向世界各地。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嶺南粵色丨去陽江海陵島的“水晶宮”,探究廣東波瀾壯闊的歷史

素材來源丨本文來源於廣東省旅遊局拍攝的嶺南文化央視紀錄片《嶺南粵色》,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視頻原標題為《嶺南粵色之海底沉船》,部分素材來源於南海一號博物館官網、中國中央電視臺、羊城晚報、南方日報、廣州日報、新華網、鳳凰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