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七夕」受追捧 中國民衆花式過節

中國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起源於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後被賦予了婦女乞巧及牛郎織女的傳說,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宋代文人筆記《醉翁談錄》中曾記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可見古代七夕熱鬧非凡,但從清代中期以後,傳統以乞巧為主題的七夕節就逐漸衰敗,到清末民國時期,傳統的七夕節漸漸淡出了民眾的視野。現今更是一度被西方情人節所替代。但近些年,國人逐漸迴歸傳統,舉辦一些復刻古代禮節主題的活動,在七夕當天掀起了陣陣“古風”。

“古风七夕”受追捧 中国民众花式过节

8月17日晚,中國傳統七夕節之夜,身著漢服的少女們行走在福州三坊七巷成為一景。當晚,福州舉行以“情天巧日·漢風霓裳”為主題的2018福州市“我們的節日·七夕”文化活動。(圖片來源:中新社)

“古风七夕”受追捧 中国民众花式过节

江西省婺源縣篁嶺古村當日上演“禮拜巧姐”“鵲橋相會”“男耕女織”等中國古代七夕傳說情景,身著古裝的“牛郎”與“織女”在鵲橋相會。(圖片來源:中新社)

“古风七夕”受追捧 中国民众花式过节

鵲橋佳期,開封清明上河園舉辦首屆七夕文化節,再現東京汴梁七夕盛景。來自全國各地的20名“準新人”,身著鳳冠霞帔,乘船同渡,騎馬坐轎,在一場典雅莊重的宋式婚禮中感受婚姻的神聖與美好,在萬名遊客的見證下喜結連理。(圖片來源:中新社)

“古风七夕”受追捧 中国民众花式过节

福州三坊七巷的福建民俗博物館舉辦以“星漢璀璨映民俗七夕同慶鵲橋情”為主題的活動,現場進行福州婚慶民俗展示、傳統閩劇展演、七夕主題互動遊戲等,吸引眾多市民及遊客參觀體驗。(圖片來源:新華網)

“古风七夕”受追捧 中国民众花式过节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七夕節,內蒙古博物院內舉辦七夕活動:當織女紡車紡線、穿針“乞巧”等,吸引小朋友體驗。圖為8月17日,小朋友學習操作紡車紡線。(圖片來源:中新社)

“古风七夕”受追捧 中国民众花式过节

湖北省博物館“禮樂學堂”推出“巧度七夕”教育活動,通過“愛情文物”尋寶、“穿針乞巧”體驗、古代婚俗情景劇表演等方式,讓參觀者加深對古代婚俗和節日習俗的瞭解。圖為小朋友在湖北省博物館體驗“穿針乞巧”。(圖片來源:新華網)

“古风七夕”受追捧 中国民众花式过节

傳統節日七夕節,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愛意,甜蜜過節。福州55對夫妻身穿紅色唐裝,攜手走進金婚盛典,慶祝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永結同心、夫妻對拜、互敬香茶、互換信物……儀式中,他們或大方,或害羞,或激動,但不變的是眼中對彼此的愛意和堅定。活動現場,溫情滿滿。(圖片來源:中新社)

“古风七夕”受追捧 中国民众花式过节

8月17日,來自海峽兩岸的600多位姻親代表相聚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圍頭新娘主題園,參加於此間開幕的第五屆海峽兩岸(晉江金井·圍頭)七夕返親節。圖為兩岸姻親代表在“鵲橋”前合影留念。(圖片來源:中新社)

“古风七夕”受追捧 中国民众花式过节

8月17日,在河北省武安市舉辦的集體婚禮上,新人拋起禮帽和紅蓋頭。(圖片來源:新華網)

“古风七夕”受追捧 中国民众花式过节

8月17日,火爆國外社交軟件Instagram(照片牆)的“網紅牆”亮相廣西南寧。當日是農曆七月初七,在Instagram(照片牆)上爆紅的倫敦美人魚、夏威夷海洋等背景牆悉數亮相,吸引大批市民及情侶前來合影留念。(圖片來源:中新社)

“古风七夕”受追捧 中国民众花式过节

8月17日,在建設中的江蘇常州地鐵2號線一處隧道內,一名女士給自己的老公深情一吻。(圖片來源:新華網)

“古风七夕”受追捧 中国民众花式过节

浙江紹興某商場別出心裁的推出“失戀展”也吸引不少市民駐足觀展。活動負責人表示舉辦“失戀展”的初衷是希望用積極的方式,和自己過去和解,開始新的生活。本次展覽從開始徵集到展出,花費近一個月時間,共徵集99件展品。(圖片來源:中新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