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美國「次貸危機」,中國版「次貸危機」離我們難道很遠嗎

首先讓我們先用通俗易懂的話語簡單的回顧一下次貸危機的形成和爆發。

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到2007年8月開始發力,並迅速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成為國際上的一個重大經濟問題。
回顧美國“次貸危機”,中國版“次貸危機”離我們難道很遠嗎

那麼,什麼叫次貸危機呢?次貸危機(subprime lending 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那麼,這個危機是怎樣產生的呢?

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當地人很少全款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我們也知道,在這裡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呢?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 為了刺激這些人也捲入併成為銀行的牢籠對象,於是,銀行家開始運用各種手段,他們把利率和代款資格降到最低點,以此來刺激人們貸款消費,結果,美國人民幾乎成了零儲蓄的人,全是在貸款中活著,也就全是被銀行牽著鼻子走的人。
回顧美國“次貸危機”,中國版“次貸危機”離我們難道很遠嗎

大約從10年前開始,那個時候貸款投資公司的廣告漫天飛,撲天蓋地的出現在電視上、報紙上、街頭,抑或在你的信箱裡塞滿誘人的傳單:“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 ……“積蓄不夠嗎?貸款吧!” ……“沒有收入嗎?找貸款投資公司吧!”……“首付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擔心利息太高?頭兩年我們提供3%的優惠利率!”……“每個月還是不是付不起?沒關係,頭24個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貸款的本金可以兩年後再付!想想看,兩年後你肯定已經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為經理了,到時候還怕付不起!”……“擔心兩年後還是還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現在的房子比兩年前漲了多少,到時候你轉手賣給別人啊,不僅白住兩年,還可能賺一筆呢!再說了,又不用你出錢,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難道我敢貸,你還不敢借?” ……在銀行家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後的債務?向來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國市民會告訴你,演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後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結果,貸款投資公司短短几個月就取得了驚人的業績,可是錢都貸出去了,能不能收回來呢?投資公司不可能不知道房地產市場雖是暴利、但也是巨大而有風險的,所以他們找到投資銀行來合作,共同分擔風險。


回顧美國“次貸危機”,中國版“次貸危機”離我們難道很遠嗎

大家知道投資銀行嗎?他們在美國可是盡人皆知的,比如美林、高盛、摩根集團。他們每天做什麼呢?就是關上門來研究經濟政策,為要把所有人都套住,不光是他們的錢,而是他們的大腦,讓人們完全相信並依賴這些銀行家。於是,他們通過經濟學家用最新的經濟數據模型,編造出眾多驚人的分析報告,而大眾百姓,根本無從知曉這些人的陰謀。而人們完全依賴於這些編造出來的虛假報告,從而被誘騙,導致美國的有錢人開始投資於全新的金融產品——CDO(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抵押債券),說穿了就是債券,通過發行和銷售這個CDO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你看到了吧?銀行家坐收漁利,就這樣輕鬆的把風險轉嫁於美國的有錢人。

但是,有些人意識到債券也是有風險的。於是,銀行家們發明了把債券的風險等級化的制度,他們把它分成高風險級和普通風險級兩個部分,銀行家承諾,發生債務危機時,高級債券持有人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這樣風險級別屬於中低風險的債券了,憑著投銀行家的三寸不爛“金”舌,迅速銷售一空!可是剩下的風險等級高風險債券怎麼辦呢? 於是銀行家開始尋找對沖基金,對沖基金就是那些在全世界金融界買空賣空、呼風喚雨的角色,過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這點風險對他們來說,根本不在乎!於是他們從在世界範圍內找到利率最低的銀行,從那裡借來錢,然後大舉買入銀行家手中的這部分高風險債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貸款利率僅為1.5%;而高風險的債券利率可能達到12%,所以光靠利息差,對沖基金者就賺得溝滿壕平。
回顧美國“次貸危機”,中國版“次貸危機”離我們難道很遠嗎

這樣一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2001年末,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這樣一來就如同投資公司開頭的廣告一樣,根本不會出現還不起房款的事情,就算沒錢還,把房子一賣還可以賺一筆錢。結果是從貸款買房的人,到貸款公司,到各大投資銀行,再到各大銀行,再到對沖基金,人人都賺錢。但是,為了把所有金融系統都捲入這個危機中來,銀行家又發明了一種新產品,就叫CDS (注: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不是都覺得原來的債券風險高嗎,那我們開始投保。說白了,就是給這些有風險的債券買保險。於是,他們每年從風險債券裡面拿出一部分錢作為保金,白送給保險公司。為什麼說是白送呢?因為現在看來,大家都賺錢,風險債券也根本沒有風險,沒有風險,保險公司就是白賺保金了,是不是呢?但是,將來一但債券出了風險,保險公司就要一起來承擔。保險公司想,不錯啊,眼下債券這麼賺錢,根本沒有風險啊!於是CDS(即信用違約交換)也被搶購一空!這時,為了把這個鎖鏈捆住更多的人,捆住更多的公司更多的財團,銀行家又想出了基於CDS的創新產品!因為CDS劇賣火了,所以,他們發明了專門投資買入CDS的基金。顯然,這一系列產品的初始都是建立在次級住房貸款這個有巨大風險的金融基礎上的。

所以,人們必然意識到,CDS是給那個風險債券擔保,這個可是危險的。前邊我們不是說,通過出售CDS,投行不是已經賺了大錢了嗎?假設是50億。於是,為了安撫人心,銀行家把出售CDS所得的投入進來作為保證金,如果這個基金髮生虧損,那麼先用這50億元墊付,只有這50億元虧完了,你投資的本金才會開始虧損,而在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贖回的。這樣,人們也就放心於購買投資於CDS的基金。但是,銀行家對這個基金的首發規模是多少呢?是為500億元。結果,銀行家自己扮演的評價機構毫不猶豫的對這個基金給予AAA評級!於是,這個基金被瘋狂搶購。

接著,各種養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這個基金。雖然首發規模是原定的500億元,可是後續發行了多少億,根本無法估算了,但是保證金還是50億元卻沒有變。好了,銀行家通過一系列關係複雜的金融鏈條和金融產品,把一個風險極高的次級貸款,包裝成一個或以無限開採的金礦,把人們困在其中。當時間走到了2006年年底,風光了整整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因為房價下跌,優惠貸款利率的時限到了之後,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然後貸款公司倒閉,對沖基金大幅虧損,繼而連累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發佈鉅額虧損報告,同時投資對沖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紛紛虧損,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最終,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

中國的房貸風險正悄悄醞釀

從住房按揭推出伊始,銀行就將其視為一種風險低、利潤高的優良貸款品種。不少銀行高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對房貸表現出十分肯定的態度,“壞賬率極低,控制在1%以下”是記者最常聽到的對房貸風險的描述。的確,高速增長的樓市伴隨而來的是快速擴張的房貸,這項個人 貸款業務也給銀行帶來了極為豐厚的利潤,成為大小銀行緊緊抓牢的一塊陣地。即使央行三令五申要加強房貸審核,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少銀行還是給房貸大開方便之門,並利用金融創新不斷攻城略地,搶奪市場。

儘管與美國僅憑信用便放款不同,中國的房貸需要抵押。但不妨作個假設,如果一套房子在當前紅火的市場上價值200萬元,銀行提供七成按揭140萬元,可一旦樓市降溫,房子暴跌到100萬元,就算還完20萬元,銀行還有20萬元的虧損。這個虧損由誰填補,———無力續供的貸款人放棄供樓,銀行拿到手的也不過是貶值的房產,風險的接盤者無疑就是銀行。
回顧美國“次貸危機”,中國版“次貸危機”離我們難道很遠嗎

“中國的按揭貸款風險實際上比美國的次級貸還要高”。經濟學家易憲容分析指出,從住房按揭的對象來看,美國的次級債券的次級貸款人的信用還有等級之分,即“次級信用”,但對於中國的按揭貸款者來說,估計其中大部分人連“次級信用”都不及。有不少人沒有信用或者是假信用,並利用假信用從銀行套取大量貸款炒樓。“儘管目前國內不少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信用不好,但是在房地產市場價格一直在上漲時,這種沒有信用或者是負信用的人就不會暴露出來,過高的房價會把這些潛在風險完全掩蓋。但如果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逆轉,其潛在風險必然會暴露,而且這些潛在風險一旦暴露出來,這就是國內銀行所面臨的危機。

總結

人們習慣於把美國上一次次貸危機歸咎於雷曼兄弟的破產,往往忽略了次貸危機中,破產的還有不計其數借助於槓桿的炒房客。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