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這是一個浪漫的故事,一個美麗的傳說,也是廣州傳統的文化傳承!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美麗傳說,浪漫乞巧

  • 金風玉露一相逢

一個喜聞樂見的牛郎織女愛情故事,化成流傳千古的民間美俗,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國度,以不同的方式傳承演繹著,這就是古時被稱為乞巧節,七夕節,女兒節等美名。

而最早記載牛郎織女故事的是一個關於習星辰的神話,在西周時期的《詩•小雅•大東》裡"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脘彼牽牛,不以服箱。"顯而易見,該詩是將牛郎,織女作為天文星來加以想象的。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直到東漢,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才正式進入典籍,在《古詩十九首》當中有詳細記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然而最富盛名的牛郎織女愛情故事記載則是宋代人秦觀的一首《鵲橋仙》,它以膾炙人口的詩句流傳百世。"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河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它將七夕人間"乞巧"的主題及"牛郎、織女"故事的悲劇性特徵點明,練達而悽美。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無論是民間的口頭神話傳說影響了文人的創作,還是歷代文人騷客常詠之嘆之作賦填詞,總之"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經深入人心,特別是在封建社會地位低下的女性階層在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並且逐步變成一個以女子為主角的民間節慶,形成了以乞巧為載體的民間風俗。

  • 粵人重巧夕

宋人劉克莊有詩詠曰"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 這把廣州人重視乞巧節的情懷寫得淋漓盡致。清朝廣東東莞的鄧爾雅(公元1883-1954年)也寫有《癸亥七夕竹枝詞》講到此事,"紙醉金迷鬥巧工,民間俗尚仿深宮。改將七夕從初六,南國猶存五代風。"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民國時期,珠村舉人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生動地記錄舊時廣州珠村的乞巧節盛況。著名作家歐陽山寫的名著《三家巷》曾詳細描述舊時廣州的乞巧風俗。就連時任廣州市長的朱光也賦詩 "廣州好。乞巧乞姻緣。巧藝年年祈夙願,鍾情紅粉總堪憐,今日得團圓。"反映上個世紀50年代初廣州的乞巧習俗非常受歡迎。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另外,選自胡樸安的《中華全國風俗志》中的"廣東卷"的"廣州歲時記" 記載"七月初七日,俗川傳為牛女相會之氣,一般待字女郎,聯集為乞巧會。先期備辦種種奇巧玩品,並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等等,極鉤心鬥角之妙。初六日陳之庭內,雜以針就,脂粉,古董,珍玩及生花,時果等,羅列滿桌,甚有羅列至數十方桌者,邀集親友,喚招姬(俗稱盲妹),作終夜之樂。貧家小戶亦必勉力為之以應時節。"選這段文字,胡樸安詳細紀錄了廣州乞巧節大約為清末至辛亥革命後的事,其隆重繁瑣,熱鬧鋪張,已經可見,估計在這以前,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 緣聚七夕,乞巧珠村

珠村概況

在春秋時期,珠村還是一片蠻荒之野,這裡成為"揚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設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即廣州,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珠村所在的區域屬於番禺縣鹿步司。

珠村又叫朱紫之鄉,族譜記載朱紫即朱衣耀映、紫氣輝騰之意,因旁邊有三個小山崗,初稱"三珠崗",後又有珠溪、朱紫鄉、珠紫鄉等稱謂,現簡稱珠村。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據《珠村村志》記載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鍾姓人從今花都赤泥村遷來,當時這裡已經有古姓等人居住。後來,潘姓人於宋朝末年從番禺化龍鎮遷來,郝姓人於明末從車陂村分支遷來,陳姓人於清朝從番禺坑口村遷來。隨後各姓陸續遷來,形成以鍾姓,潘姓,陳姓為主的多姓人聚居村落。從此便開荒耕種,開村建業,時代傳承。珠村人勤勞,勇敢,樸實,善良,把美麗的乞巧風俗辦得有聲有色,遠近馳名。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近代以來,珠村人才輩出,以潘姓為例,清末舉人潘名江,清授榮祿大夫武功將軍(從一品官),孫中山先生送挽稱"國器掌珠"。潘名江之子潘文治,曾參加中華革命黨,任海軍艦長、虎門要塞司令、珠村農會會長等職,獲孫中山先生"志行純潔,資深倚畀"嘉諭。潘文治六弟潘文絢、七弟潘文譜各任海軍艦長,抗戰屢獲功勳,一門三艦長,堪稱近代海軍佳話。

乞巧滿珠村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廣州各村每年都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珠村自然不例外,而且當時還流行一句口頭禪:"男人扒龍舟,女人擺七娘"。而清末民初珠村舉人潘名江先生的一首《珠村七夕吟》中生動介紹珠村乞巧節的盛況則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史料記載:

珠村大祠堂,要擺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兒換靚裝。金釵替翠黛,玉鐲腕中藏。富戶多豪氣,貧家憂米糧。

金風初送炎,豐歉漫評量。執事張羅緊,砌作考姑娘。請回老師傅,教給技藝長。挖來白鱔泥,撮和韌似糖。

塑像姿婀娜,一式古時裝。武將披金甲,妖饒著麗裳。琳琅光奪目,環佩響丁當,巧手纖纖秀,秋波顧盼長。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鵲橋高架夜,主祭肅衣裝。登堂行大禮,盛典極鋪張。雅樂高鳴奏,司儀捻玉腔。妖聲操國語,走調亦堂皇。

至祭者就位,長衫馬褂光。陪祭者就位,給紗是唐裝。拈香小鬢侍,頂禮告上蒼。仙姬求下界,瓊宴望親嘗。

莫祭三杯酒,焚起一爐香。屍頭三通響,跪拜各周詳。如儀恭祭後,執事布開張。排隊參觀者,歡欣喜若狂。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品評工藝美,作價論短長。津津言典故,混沌至玄黃。人流摧逐逐,瀏覽總匆忙。仕女多穿戴,羅衣遞暗香。

夢魂猶記起,織女會牛郎。歸來各捉弄,調侃笑鬨堂。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民國時期珠村乞巧節其儀式之隆重、場面之熱鬧,反映了珠村乞巧民俗的深厚基礎,也折射了一代代珠村婦女的勤勞和心靈手巧以及一代代珠村人對美好愛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抗日戰爭爆發後,廣州淪陷,珠村的"擺七娘"也停止了,雖然抗戰勝利後這一活動再度恢復,可自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破四舊""移風易俗"的大規模衝擊以來,乞巧節被視為封建迷信活動或過時文化被遭到遺棄,曾經伴隨乞巧這個浪漫節日的許多民俗活動都已消失從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彷彿要永遠沉寂。

  • 中國乞巧第一村

然而在乞巧文化村珠村,有著一大批沉醉於乞巧的人,心靈手巧,能編善織,能描善繡,她們是乞巧婆婆、乞巧媽媽和乞巧女兒。乞巧婆婆是乞巧文化的根,她們個個年逾古稀,但人老心不老,依舊不斷創作,不斷創新,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在乞巧婆婆的帶領下,乞巧文化珠村乞巧人才輩出,一個個乞巧之家,乞巧小組,一對對乞巧母女,巧婆媳都活躍起來。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珠村婦女心中的乞巧情結代代相傳!乞巧的美好記憶始終讓她們難以忘懷,所以她們要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乞巧工藝是怎樣的豐富多彩,不僅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還要代代相傳。於是珠村東南社的四位古稀老人於1999年勇敢地引領風騷,帶領珠村婦女施展巧藝,在珠村一個小祠堂裡又恢復"擺七娘"的乞巧風俗活動,使得這一傳統民俗逐步回到人們的視線,越來越為人們所瞭解和喜愛。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珠村乞巧節逐年得到天河區政府和廣州市政府重視和媒體的關注。近年來,珠村舉辦"乞巧節",擺"七娘",廣州羊城詩社等團體一百多人來到珠村,賦詩作畫,參觀者達萬人。《羊城晚報》,《廣州日報》作專題報道。特別是2005年的廣州乞巧文化節節慶活動當中,珠村人深知"擺七娘"是珠村發展乞巧文化的寶貴機遇,於是珠村村委分別給每臺"七娘"給予一萬元的自主,並對各種需求都給予滿足,在珠村大祠堂,也出了傳統擺七娘之外,還回復了古時禮拜七娘儀式。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珠村建設了1.7萬平方米的七夕文化廣場,120米的七夕文化傳播牆,整修了500年古榕祈願樹的周邊環境,希望藉助這些載體使得珠村乞巧文化能夠更好地傳承和弘揚。珠村乞巧節已經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珠村也由此獲得"中國乞巧第一村"的榮譽。

我們也從珠村乞巧節的發展看到,雖然傳統民俗不斷地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但只要是表達了民眾自然的心理需求和真實的情感與慾望的民俗,它就能夠生存下來,而一旦得到可以自由發展的條件,它就會顯示出其頑強的生命力,蓬勃地發展起來。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 珠村婦女的乞巧情結

功不可沒的乞巧元老

曾經少女時代的乞巧美好記憶始終在珠村婆婆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看著現代年輕人對乞巧文化的陌生和遺忘,珠村的幾位乞巧元老心痛不已。於是珠村四位古稀老人黃彩餘,陳寶好,謝麗瓊,周文蓮於1999年率先帶領珠村婦女施展巧藝,在珠村小祠堂國斯潘公祠恢復擺七娘。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當時因怕別人視為封建迷信活動只能悄悄進行,前來觀看的約有三百人。這四位婆婆的勇敢,使得這一美麗的民俗再次回到人們的視線當中,挽救了即將瀕臨的乞巧文化。所以那些珠村乞巧文化的史冊上精彩的一筆應該屬於為了心中的乞巧情結不畏艱難的四大乞巧元老。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黃彩餘婆婆於1922年出生於天河黃村,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她親身經歷舊時的乞巧節,可以說乞巧文化影響她的一聲,因此有著濃厚的乞巧情結。當她與兒孫說起以前過乞巧節和"擺七娘"的事情,眼睛便閃閃發光,還精神抖擻地說道盡管當時窮得叮噹響,可是仍然積攢錢財,買來珠花,布碎等,喚來全村的女子齊齊參與合力擺七娘。此時,兒孫便笑她日子過得那麼艱難,為何還擺七娘。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黃彩餘婆婆感嘆道現在的年輕人沒見過乞巧節的熱鬧,擺七娘的盛況,對於女子來說,乞巧節比過年還重要。因為在舊時社會的女子辛苦一生,也不能在族譜上留下名字,就連做節時祠堂太公分豬肉也沒有她們的份,地位極其低下,可是在乞巧節那幾天,她們可以名正言順進入祠堂還能當家作主,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親手擺七娘供世人欣賞,引人羨慕。所以少時經歷的乞巧節,是黃彩餘婆婆生命中的一段最為快樂的日子,就如心中一塊永不變質的酵母,經常湧現說不出的濃香滋味,滋潤心田。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但少年的乞巧經歷已經深深刻在黃彩餘婆婆的靈魂裡,注下無法割捨的乞巧情結,於是歷盡滄桑之後,黃彩餘婆婆提出在鄉村恢復乞巧風俗,成為四大乞巧元老之一。

陳寶好婆婆對於黃彩餘婆婆建議恢復乞巧風俗,擺七娘的事情非常開心,因為她心中的乞巧情結也在孩提之時便深深紮根,她想起兒時有好多次著魔般地跑上一個多小時到別村看人家"擺七娘",長大後成了一雙乞巧好手。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陳婆婆還特別愛花卉,善於製作五顏六色、精巧妙絕的各種花卉:牡丹、玖瑰、桃花、梅花、菊花,還有雪梨、楊桃、蘋果、香蕉各式水果,藕、棗、茨、菱等時蔬果品。無論紙、米、松子、西米、通心粉等,都成為製作材料。此外還有綵綢、珠片、色紙、泥娃娃製作的"鵲橋相會"、"天庭仙女";冬菇、花生、芝麻堆粘成的齋塔。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但恢復乞巧風俗重新提出,乞女又害怕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只好關起門來偷偷做七娘,經過一番努力準備擺七娘之時,大家又擔心會像以前那樣被掃臺,甚至被拉去受審。這時,七十多歲的陳婆婆勇敢地站出來說道如果真要拉去受審就拉她自己,由此可見,陳寶好婆婆為了心中的乞巧情結不畏艱難。

周文蓮婆婆雖然難過八旬,可是她精神依然抖擻,臉上也長掛著和藹然可親的笑容。當她還是少女便深深愛上廣府刺繡,她潛心學習繡品技藝,練就了一雙刺繡巧手,善於刺繡各種花卉。1998年,周婆婆用她那雙巧手與其他婆婆一起,天天聚在祠堂,從早做到晚,終於承托起擺七娘的傳統。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珠村的乞巧元老中,還有一位秉性溫柔,不善言語的謝惠瓊婆婆。她一生醉心乞巧,善於運用手邊的各式材料製作各種手工藝品來裝飾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從而實現通過追求心靈手巧達到生活快樂滿足的願望。她也善長製作各種紙花、米花、珠花等,她就像愛花這樣熱愛生活。當她聽到能夠重新擺七娘這一事情,彷彿年輕幾十歲,再次回到少女時代的的激情生活,因為她心中的乞巧情結非但沒有消退,反而隨著歲月越來越濃。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珠村的乞巧元老遠遠不止這四位乞巧婆婆,她們只是典型的代表,可我們知道珠村的乞巧元老都為了心中的乞巧情結不畏艱難,共同恢復傳統,包括傳統儀式、製作有代表性的乞巧工藝品,正是她們將即將消失的乞巧文化重現世人眼中,她們已經成為珠村活化的一道乞巧風俗麗景。

現代巧姐—乞巧媽媽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珠村婆婆為什麼要做乞巧?就如問珠村的男人為什麼喜歡爬龍舟一樣。於是,乞巧元老在珠村成立了"乞巧婆婆工作室",在她乞巧婆婆的帶領下,大批已婚媽媽成了巧姐,例如羅玉嬋,潘映桃,潘妙顏,潘麗轉,潘細妹等人。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比如,三代乞巧之家的羅玉嬋和潘映桃,她們分別是是黃彩餘婆婆的女兒和媳婦。由於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她們對於擺七娘畢竟陌生,而且並不理解母親為何如此痴迷做七娘,但看見那些巧奪天工的乞巧工藝出自古稀之年的老人,打從心理佩服,於是她們心中也慢慢滋養著乞巧情結,決心跟著老一輩好好學習乞巧文化。

潘映桃本來開了一間店鋪,每天忙著做生意,可是在籌備"擺七娘"期間,她放下家中生意,和東南社的婦女一起做乞巧,還負責收集材料,由最初的一竅不通到成為珠村第二代乞巧婦女的主力之一。潘映桃還把從小玩大的外嫁女組織起來,請她們為"七娘會"籌錢做事,可謂是出錢又出力。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至於羅玉嬋便坦言自己參與乞巧很大程度都是受婆婆的薰陶,雖然在孃家橫村看見別人做七娘,可是心中的乞巧情結則是在婆家結下不解之緣的。她的拿手好戲獨自承擔製作"芝麻香梅花香",它們是為三支各長約80公分的香,在香上用芝麻進行構圖,芝麻尖對芝麻尖,芝麻尾對芝麻尾。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五粒芝麻單獨構成一朵梅花,互相依連又成為梅花,在整支香的表面,就砌粘成無數朵梅花,故名芝麻梅花香。由於這三支香要擺在整臺"七娘"的最前面,所以說也是這堂七娘的門面,於是擺七娘的巧姐都很用心做這三支香的裝飾,據說這個工序要十到二十天才能完成。

這對於當時為生計奔波的羅玉嬋無疑增加難度,可是她並不放棄,一邊持家工作,一邊還想出方法改革粘貼的材料。憑藉她心思細膩和眼好手定,她在2003年的珠村"擺七娘"的時候,那一粒粒芝麻拼接而成的圖案就像是用機器畫出的一樣,讓人歎為觀止。她們讓世人見識了乞巧工藝的鬼斧神工,讓乞巧文化再次升溫。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 小女勤乞巧

民間文化有著如此其強大的感染力,看著祖母黃彩餘,媽媽羅玉嬋等人全心全意的投入,黃婆婆的孫女潘貴生,孫媳婦凌冬梅等第三代新生力量也參與到乞巧大軍。這正是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中"小女勤乞巧"的最好見證。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別看小小年紀的潘貴生,她做珠片花、做鵲橋、做涼亭,都似模似樣;而且她最喜歡就是當儀式上的"玉女",因為"乞巧節上,許多人來睇,都贊好嘢,這時最開心。"事實上她們兩個在2005年的"七姐誕"中,都當上了拜祭儀式上的"玉女",穿上古代漢服,表演古時的拜祭儀式,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稱讚。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更值得高興的便是珠村小學成為傳播乞巧文化的基地,雖然這些小學生不是珠村乞巧文化的的主要力量,但耳濡目染之下,必然對乞巧有不同於常人的感受。畢竟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要想後繼有人,必須解決下一代的問題。因此作為乞巧文化村的小主人,更需要讓她們儘快加入乞巧文化當中來,使她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乞巧文化的同時,也讓她們有機會為乞巧文化傳承作出自己的貢獻。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廣州乞巧文化節籌委會舉辦了珠村小學生七夕徵文比賽,作為2005年廣州乞巧文化節的一個活動項目。而珠村小學生也非常踴躍參加,她們認為自己屬於珠村文化村,乞巧節是自己的節日,心中的乞巧情結也在慢慢生根發芽。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緣聚七夕,乞巧珠村。在珠村,你可以感受到樸實的民風,有聲有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團結協作的龍舟競渡、唱得宛轉悠揚的粵曲、舞得風生水起的獅子,更吸引人的當然是乞巧文化節,珠村的乞巧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各種工藝、儀式都保存完好,而珠村人對乞巧文化的那份執著,勇敢和沉醉更加令人感動!乞巧婆婆帶著少女時代的美好記憶,把深埋在心底幾十年的乞巧情結再次釋放出來,帶領著乞巧媽媽,乞巧女兒重新恢復乞巧風俗,她們連同珠村村民一起為珠村的乞巧文化不遺餘力地保護和傳承。

珠村往事,一部廣州乞巧女的傳承史!這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