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这是一个浪漫的故事,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是广州传统的文化传承!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美丽传说,浪漫乞巧

  • 金风玉露一相逢

一个喜闻乐见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化成流传千古的民间美俗,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国度,以不同的方式传承演绎着,这就是古时被称为乞巧节,七夕节,女儿节等美名。

而最早记载牛郎织女故事的是一个关于习星辰的神话,在西周时期的《诗•小雅•大东》里"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脘彼牵牛,不以服箱。"显而易见,该诗是将牛郎,织女作为天文星来加以想象的。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直到东汉,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才正式进入典籍,在《古诗十九首》当中有详细记录"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然而最富盛名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记载则是宋代人秦观的一首《鹊桥仙》,它以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百世。"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它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无论是民间的口头神话传说影响了文人的创作,还是历代文人骚客常咏之叹之作赋填词,总之"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阶层在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并且逐步变成一个以女子为主角的民间节庆,形成了以乞巧为载体的民间风俗。

  • 粤人重巧夕

宋人刘克庄有诗咏曰"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 这把广州人重视乞巧节的情怀写得淋漓尽致。清朝广东东莞的邓尔雅(公元1883-1954年)也写有《癸亥七夕竹枝词》讲到此事,"纸醉金迷斗巧工,民间俗尚仿深宫。改将七夕从初六,南国犹存五代风。"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民国时期,珠村举人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生动地记录旧时广州珠村的乞巧节盛况。著名作家欧阳山写的名著《三家巷》曾详细描述旧时广州的乞巧风俗。就连时任广州市长的朱光也赋诗 "广州好。乞巧乞姻缘。巧艺年年祈夙愿,钟情红粉总堪怜,今日得团圆。"反映上个世纪50年代初广州的乞巧习俗非常受欢迎。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另外,选自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的"广东卷"的"广州岁时记" 记载"七月初七日,俗川传为牛女相会之气,一般待字女郎,联集为乞巧会。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等,极钩心斗角之妙。初六日陈之庭内,杂以针就,脂粉,古董,珍玩及生花,时果等,罗列满桌,甚有罗列至数十方桌者,邀集亲友,唤招姬(俗称盲妹),作终夜之乐。贫家小户亦必勉力为之以应时节。"选这段文字,胡朴安详细纪录了广州乞巧节大约为清末至辛亥革命后的事,其隆重繁琐,热闹铺张,已经可见,估计在这以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 缘聚七夕,乞巧珠村

珠村概况

在春秋时期,珠村还是一片蛮荒之野,这里成为"扬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广州,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珠村所在的区域属于番禺县鹿步司。

珠村又叫朱紫之乡,族谱记载朱紫即朱衣耀映、紫气辉腾之意,因旁边有三个小山岗,初称"三珠岗",后又有珠溪、朱紫乡、珠紫乡等称谓,现简称珠村。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据《珠村村志》记载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钟姓人从今花都赤泥村迁来,当时这里已经有古姓等人居住。后来,潘姓人于宋朝末年从番禺化龙镇迁来,郝姓人于明末从车陂村分支迁来,陈姓人于清朝从番禺坑口村迁来。随后各姓陆续迁来,形成以钟姓,潘姓,陈姓为主的多姓人聚居村落。从此便开荒耕种,开村建业,时代传承。珠村人勤劳,勇敢,朴实,善良,把美丽的乞巧风俗办得有声有色,远近驰名。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近代以来,珠村人才辈出,以潘姓为例,清末举人潘名江,清授荣禄大夫武功将军(从一品官),孙中山先生送挽称"国器掌珠"。潘名江之子潘文治,曾参加中华革命党,任海军舰长、虎门要塞司令、珠村农会会长等职,获孙中山先生"志行纯洁,资深倚畀"嘉谕。潘文治六弟潘文绚、七弟潘文谱各任海军舰长,抗战屡获功勋,一门三舰长,堪称近代海军佳话。

乞巧满珠村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广州各村每年都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珠村自然不例外,而且当时还流行一句口头禅:"男人扒龙舟,女人摆七娘"。而清末民初珠村举人潘名江先生的一首《珠村七夕吟》中生动介绍珠村乞巧节的盛况则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记载:

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儿换靓装。金钗替翠黛,玉镯腕中藏。富户多豪气,贫家忧米粮。

金风初送炎,丰歉漫评量。执事张罗紧,砌作考姑娘。请回老师傅,教给技艺长。挖来白鳝泥,撮和韧似糖。

塑像姿婀娜,一式古时装。武将披金甲,妖饶着丽裳。琳琅光夺目,环佩响丁当,巧手纤纤秀,秋波顾盼长。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鹊桥高架夜,主祭肃衣装。登堂行大礼,盛典极铺张。雅乐高鸣奏,司仪捻玉腔。妖声操国语,走调亦堂皇。

至祭者就位,长衫马褂光。陪祭者就位,给纱是唐装。拈香小鬓侍,顶礼告上苍。仙姬求下界,琼宴望亲尝。

莫祭三杯酒,焚起一炉香。尸头三通响,跪拜各周详。如仪恭祭后,执事布开张。排队参观者,欢欣喜若狂。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品评工艺美,作价论短长。津津言典故,混沌至玄黄。人流摧逐逐,浏览总匆忙。仕女多穿戴,罗衣递暗香。

梦魂犹记起,织女会牛郎。归来各捉弄,调侃笑哄堂。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珠村乞巧节其仪式之隆重、场面之热闹,反映了珠村乞巧民俗的深厚基础,也折射了一代代珠村妇女的勤劳和心灵手巧以及一代代珠村人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沦陷,珠村的"摆七娘"也停止了,虽然抗战胜利后这一活动再度恢复,可自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移风易俗"的大规模冲击以来,乞巧节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或过时文化被遭到遗弃,曾经伴随乞巧这个浪漫节日的许多民俗活动都已消失从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仿佛要永远沉寂。

  • 中国乞巧第一村

然而在乞巧文化村珠村,有着一大批沉醉于乞巧的人,心灵手巧,能编善织,能描善绣,她们是乞巧婆婆、乞巧妈妈和乞巧女儿。乞巧婆婆是乞巧文化的根,她们个个年逾古稀,但人老心不老,依旧不断创作,不断创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乞巧婆婆的带领下,乞巧文化珠村乞巧人才辈出,一个个乞巧之家,乞巧小组,一对对乞巧母女,巧婆媳都活跃起来。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珠村妇女心中的乞巧情结代代相传!乞巧的美好记忆始终让她们难以忘怀,所以她们要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乞巧工艺是怎样的丰富多彩,不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还要代代相传。于是珠村东南社的四位古稀老人于1999年勇敢地引领风骚,带领珠村妇女施展巧艺,在珠村一个小祠堂里又恢复"摆七娘"的乞巧风俗活动,使得这一传统民俗逐步回到人们的视线,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和喜爱。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珠村乞巧节逐年得到天河区政府和广州市政府重视和媒体的关注。近年来,珠村举办"乞巧节",摆"七娘",广州羊城诗社等团体一百多人来到珠村,赋诗作画,参观者达万人。《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作专题报道。特别是2005年的广州乞巧文化节节庆活动当中,珠村人深知"摆七娘"是珠村发展乞巧文化的宝贵机遇,于是珠村村委分别给每台"七娘"给予一万元的自主,并对各种需求都给予满足,在珠村大祠堂,也出了传统摆七娘之外,还回复了古时礼拜七娘仪式。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珠村建设了1.7万平方米的七夕文化广场,120米的七夕文化传播墙,整修了500年古榕祈愿树的周边环境,希望借助这些载体使得珠村乞巧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珠村乞巧节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珠村也由此获得"中国乞巧第一村"的荣誉。

我们也从珠村乞巧节的发展看到,虽然传统民俗不断地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但只要是表达了民众自然的心理需求和真实的情感与欲望的民俗,它就能够生存下来,而一旦得到可以自由发展的条件,它就会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蓬勃地发展起来。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 珠村妇女的乞巧情结

功不可没的乞巧元老

曾经少女时代的乞巧美好记忆始终在珠村婆婆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看着现代年轻人对乞巧文化的陌生和遗忘,珠村的几位乞巧元老心痛不已。于是珠村四位古稀老人黄彩余,陈宝好,谢丽琼,周文莲于1999年率先带领珠村妇女施展巧艺,在珠村小祠堂国斯潘公祠恢复摆七娘。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当时因怕别人视为封建迷信活动只能悄悄进行,前来观看的约有三百人。这四位婆婆的勇敢,使得这一美丽的民俗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挽救了即将濒临的乞巧文化。所以那些珠村乞巧文化的史册上精彩的一笔应该属于为了心中的乞巧情结不畏艰难的四大乞巧元老。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黄彩余婆婆于1922年出生于天河黄村,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她亲身经历旧时的乞巧节,可以说乞巧文化影响她的一声,因此有着浓厚的乞巧情结。当她与儿孙说起以前过乞巧节和"摆七娘"的事情,眼睛便闪闪发光,还精神抖擞地说道尽管当时穷得叮当响,可是仍然积攒钱财,买来珠花,布碎等,唤来全村的女子齐齐参与合力摆七娘。此时,儿孙便笑她日子过得那么艰难,为何还摆七娘。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黄彩余婆婆感叹道现在的年轻人没见过乞巧节的热闹,摆七娘的盛况,对于女子来说,乞巧节比过年还重要。因为在旧时社会的女子辛苦一生,也不能在族谱上留下名字,就连做节时祠堂太公分猪肉也没有她们的份,地位极其低下,可是在乞巧节那几天,她们可以名正言顺进入祠堂还能当家作主,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亲手摆七娘供世人欣赏,引人羡慕。所以少时经历的乞巧节,是黄彩余婆婆生命中的一段最为快乐的日子,就如心中一块永不变质的酵母,经常涌现说不出的浓香滋味,滋润心田。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但少年的乞巧经历已经深深刻在黄彩余婆婆的灵魂里,注下无法割舍的乞巧情结,于是历尽沧桑之后,黄彩余婆婆提出在乡村恢复乞巧风俗,成为四大乞巧元老之一。

陈宝好婆婆对于黄彩余婆婆建议恢复乞巧风俗,摆七娘的事情非常开心,因为她心中的乞巧情结也在孩提之时便深深扎根,她想起儿时有好多次着魔般地跑上一个多小时到别村看人家"摆七娘",长大后成了一双乞巧好手。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陈婆婆还特别爱花卉,善于制作五颜六色、精巧妙绝的各种花卉:牡丹、玖瑰、桃花、梅花、菊花,还有雪梨、杨桃、苹果、香蕉各式水果,藕、枣、茨、菱等时蔬果品。无论纸、米、松子、西米、通心粉等,都成为制作材料。此外还有彩绸、珠片、色纸、泥娃娃制作的"鹊桥相会"、"天庭仙女";冬菇、花生、芝麻堆粘成的斋塔。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但恢复乞巧风俗重新提出,乞女又害怕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只好关起门来偷偷做七娘,经过一番努力准备摆七娘之时,大家又担心会像以前那样被扫台,甚至被拉去受审。这时,七十多岁的陈婆婆勇敢地站出来说道如果真要拉去受审就拉她自己,由此可见,陈宝好婆婆为了心中的乞巧情结不畏艰难。

周文莲婆婆虽然难过八旬,可是她精神依然抖擞,脸上也长挂着和蔼然可亲的笑容。当她还是少女便深深爱上广府刺绣,她潜心学习绣品技艺,练就了一双刺绣巧手,善于刺绣各种花卉。1998年,周婆婆用她那双巧手与其他婆婆一起,天天聚在祠堂,从早做到晚,终于承托起摆七娘的传统。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珠村的乞巧元老中,还有一位秉性温柔,不善言语的谢惠琼婆婆。她一生醉心乞巧,善于运用手边的各式材料制作各种手工艺品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和心情,从而实现通过追求心灵手巧达到生活快乐满足的愿望。她也善长制作各种纸花、米花、珠花等,她就像爱花这样热爱生活。当她听到能够重新摆七娘这一事情,仿佛年轻几十岁,再次回到少女时代的的激情生活,因为她心中的乞巧情结非但没有消退,反而随着岁月越来越浓。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珠村的乞巧元老远远不止这四位乞巧婆婆,她们只是典型的代表,可我们知道珠村的乞巧元老都为了心中的乞巧情结不畏艰难,共同恢复传统,包括传统仪式、制作有代表性的乞巧工艺品,正是她们将即将消失的乞巧文化重现世人眼中,她们已经成为珠村活化的一道乞巧风俗丽景。

现代巧姐—乞巧妈妈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珠村婆婆为什么要做乞巧?就如问珠村的男人为什么喜欢爬龙舟一样。于是,乞巧元老在珠村成立了"乞巧婆婆工作室",在她乞巧婆婆的带领下,大批已婚妈妈成了巧姐,例如罗玉婵,潘映桃,潘妙颜,潘丽转,潘细妹等人。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比如,三代乞巧之家的罗玉婵和潘映桃,她们分别是是黄彩余婆婆的女儿和媳妇。由于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她们对于摆七娘毕竟陌生,而且并不理解母亲为何如此痴迷做七娘,但看见那些巧夺天工的乞巧工艺出自古稀之年的老人,打从心理佩服,于是她们心中也慢慢滋养着乞巧情结,决心跟着老一辈好好学习乞巧文化。

潘映桃本来开了一间店铺,每天忙着做生意,可是在筹备"摆七娘"期间,她放下家中生意,和东南社的妇女一起做乞巧,还负责收集材料,由最初的一窍不通到成为珠村第二代乞巧妇女的主力之一。潘映桃还把从小玩大的外嫁女组织起来,请她们为"七娘会"筹钱做事,可谓是出钱又出力。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至于罗玉婵便坦言自己参与乞巧很大程度都是受婆婆的熏陶,虽然在娘家横村看见别人做七娘,可是心中的乞巧情结则是在婆家结下不解之缘的。她的拿手好戏独自承担制作"芝麻香梅花香",它们是为三支各长约80公分的香,在香上用芝麻进行构图,芝麻尖对芝麻尖,芝麻尾对芝麻尾。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五粒芝麻单独构成一朵梅花,互相依连又成为梅花,在整支香的表面,就砌粘成无数朵梅花,故名芝麻梅花香。由于这三支香要摆在整台"七娘"的最前面,所以说也是这堂七娘的门面,于是摆七娘的巧姐都很用心做这三支香的装饰,据说这个工序要十到二十天才能完成。

这对于当时为生计奔波的罗玉婵无疑增加难度,可是她并不放弃,一边持家工作,一边还想出方法改革粘贴的材料。凭借她心思细腻和眼好手定,她在2003年的珠村"摆七娘"的时候,那一粒粒芝麻拼接而成的图案就像是用机器画出的一样,让人叹为观止。她们让世人见识了乞巧工艺的鬼斧神工,让乞巧文化再次升温。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 小女勤乞巧

民间文化有着如此其强大的感染力,看着祖母黄彩余,妈妈罗玉婵等人全心全意的投入,黄婆婆的孙女潘贵生,孙媳妇凌冬梅等第三代新生力量也参与到乞巧大军。这正是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中"小女勤乞巧"的最好见证。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别看小小年纪的潘贵生,她做珠片花、做鹊桥、做凉亭,都似模似样;而且她最喜欢就是当仪式上的"玉女",因为"乞巧节上,许多人来睇,都赞好嘢,这时最开心。"事实上她们两个在2005年的"七姐诞"中,都当上了拜祭仪式上的"玉女",穿上古代汉服,表演古时的拜祭仪式,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更值得高兴的便是珠村小学成为传播乞巧文化的基地,虽然这些小学生不是珠村乞巧文化的的主要力量,但耳濡目染之下,必然对乞巧有不同于常人的感受。毕竟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要想后继有人,必须解决下一代的问题。因此作为乞巧文化村的小主人,更需要让她们尽快加入乞巧文化当中来,使她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乞巧文化的同时,也让她们有机会为乞巧文化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广州乞巧文化节筹委会举办了珠村小学生七夕征文比赛,作为2005年广州乞巧文化节的一个活动项目。而珠村小学生也非常踊跃参加,她们认为自己属于珠村文化村,乞巧节是自己的节日,心中的乞巧情结也在慢慢生根发芽。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缘聚七夕,乞巧珠村。在珠村,你可以感受到朴实的民风,有声有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团结协作的龙舟竞渡、唱得宛转悠扬的粤曲、舞得风生水起的狮子,更吸引人的当然是乞巧文化节,珠村的乞巧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各种工艺、仪式都保存完好,而珠村人对乞巧文化的那份执着,勇敢和沉醉更加令人感动!乞巧婆婆带着少女时代的美好记忆,把深埋在心底几十年的乞巧情结再次释放出来,带领着乞巧妈妈,乞巧女儿重新恢复乞巧风俗,她们连同珠村村民一起为珠村的乞巧文化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

珠村往事,一部广州乞巧女的传承史!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