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聽不懂大臣的方言,禍從口出怎麼辦?

普通話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推廣並普及的,所以說古代是並沒有普通話的。但是在封建社會,朝廷官員也是來自五湖四海,各地方又有各地方的方言,用南腔北調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上朝時皇帝聽不懂方言怎麼辦?遇上脾氣急躁的皇帝或緊急事情,一時誤會豈不是禍從口出?

古代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聽不懂大臣的方言,禍從口出怎麼辦?

事實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都有某種通行的共同語言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周公周公制禮作樂時官話就是周禮的一部分,稱為中原雅音。“雅”訓為“正”,“雅”和“夏”兩字古音相通,雅言就是夏言,西周王都一帶是夏地,王都之音被認為是正音,所以,夏地的語言就成了當時的通用語。

據記載,大聖人孔子在給弟子傳授儒家思想的時候,用的就是“雅言”。試想一下,如果孔子操著一口山東方言,那來自各個諸侯國的三千弟子,也不可能聽懂他在講什麼。這樣即使他講的再精闢,對學生來說也如同聽天書一般。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朝廷官員的地域情況,就比以前諸侯國更加複雜了,天南地北的都有。因此秦始皇開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方便交流。

古代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聽不懂大臣的方言,禍從口出怎麼辦?

不過隨著朝代的變遷、民族的融合、還有經濟重心的轉移,標準音也會有所變化。在秦之後,漢朝一直到北宋,官話基本上都是中原雅音和關中方言的融合。後來明朝定都南京,南京成為當時的官話。朱棣遷都北京後,由於很多考生都要去上京考試,這也導致了明清時期,很多人都開始學習北京話。

在“正音”這方面,有過貢獻的皇帝也有很多,但是最有激情的恐怕是雍正皇帝。由於在上朝時,他聽不懂廣東、福建地區官員的方言,於是在1728年,下旨設立了“正音書館”,在全國推行北京官話。他要求廣東、福建兩省的讀書人,若聽不懂官話,或不會說官話的,不能參加科舉考試。自從,官話在民間開始慢慢普及。

古代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聽不懂大臣的方言,禍從口出怎麼辦?

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後,到了十九世紀中期,官話在我國已經非常普及。1867年英國駐北京威妥瑪在書中就提到,官話作為口語媒介之一,不只是屬於官吏階層和讀書階層的,而且也普及到了近五分之四的民眾。

其實,歷史上大部分朝代都有統一的標準音,只是對官員有一定的要求,並沒有強求老百姓去學習。只是雍正推廣在推廣官話這方面,是先秦以來波及面最廣的一次了。而且古代皇帝和大臣交流也基本上沒什麼問題,如果有個別解釋不清楚的,也會用文字來具體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