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鼠狼和m18,同爲薄皮大炮的坦克殲擊車,哪一個更優秀?爲什麼?

A賣滴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黃鼠狼”(Marder)是德軍在二戰時期利用履帶式底盤改裝的一系列自行反坦克炮的綽號,當然也有資料稱這些戰車為坦克殲擊車或驅逐戰車,不過筆者認為德軍的坦克殲擊車應該是具有封閉式戰鬥室且以反裝甲為主要任務的履帶式裝甲戰車,而“黃鼠狼”系列全部是開放式戰鬥室的敞篷車,防護薄弱,因此筆者更傾向於將其歸類為自行反坦克炮。

“黃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其實分為三個型號:“黃鼠狼I”型(Sd.Kfz. 135)是以德軍繳獲的法國洛林37L型履帶式牽引車底盤為基礎改裝的,安裝1門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裝甲厚度5-12毫米,最大公路速度38公里/小時,最大越野速度20公里/小時,最大行程150公里,改裝了170輛。“黃鼠狼I”於1942年服役,主要裝備給幾個步兵師下屬的反坦克營使用。

“黃鼠狼II”型是以II號坦克底盤為基礎的改裝的,根據裝備火炮的型號分為兩個亞型:最初改裝的車輛裝備1門繳獲的蘇制76.2毫米野戰炮,編號為Sd.Kfz. 132;後期車輛裝備1門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編號為Sd.Kfz. 131。“黃鼠狼II”型的裝甲防護較“黃鼠狼I”型略強,正面裝甲厚度為35毫米,側面為14.5毫米,最大速度40公里/小時,最大行程190公里,製造數量為863輛。“黃鼠狼II”型於1942年服役,主要裝備陸軍和黨衛軍裝甲師的坦克殲擊營,一度是德軍最具威力的反坦克戰車。

“黃鼠狼III”型是以38(t)輕型坦克的底盤為基礎改裝的,與“黃鼠狼II”的情況類似,也分為兩種亞型:初期安裝蘇制76.2毫米野戰炮的型號為Sd.Kfz. 139,後期安裝德制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的型號為Sd.Kfz. 138,後者根據細節設計不同又分為H/M兩個子型號。“黃鼠狼III”型是全系列中性能最好的型號,裝甲防護10~50毫米,最大速度42公里/小時,最大行程210公里,製造數量為1736輛,於1942年服役,主要裝備陸軍和黨衛軍裝甲師的坦克殲擊營,也裝備空軍裝甲部隊。

從上面的介紹不難看出,“黃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的共同特徵是都搭載了一門大威力反坦克炮,採用履帶式底盤,具有一定的越野能力,全都採用固定式開放戰鬥室,火炮指向前方,射界狹窄,只能通過車體轉向調整射界,而且裝甲防護相對薄弱,且戰鬥室開放,防禦力和生存力較為低下。

我們再看看美軍的M 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該型坦克殲擊車是美軍於1942年設計的一款坦克殲擊車,採用全履帶底盤,安裝一門76毫米M1型坦克炮,安裝在一座頂部敞開的旋轉炮塔上,擁有360度全向射界。M18在設計上突出強調機動性,因此在防護上做出很大的犧牲,裝甲非常薄弱,僅有4.8~25.4毫米,對於德軍各種反坦克武器都沒有免疫力,不過“地獄貓”速度奇快,公路最大速度可達90公里/小時,越野最大速度為29公里/小時,最大行程160公里,製造數量2507輛。在實戰中,美軍經常利用M18的機動優勢迂迴到目標側後實施攻擊。

從裝甲戰鬥車輛的三大要素:火力、防護和機動進行考察,“黃鼠狼”和“地獄貓”各有優劣。在火力上,“黃鼠狼”的76.2毫米和75毫米炮都是威力不俗,“地獄貓”的76毫米坦克炮性能略遜;在防護上,雙方都是半斤八兩,基本只能防禦輕武器和破片;在機動上,“地獄貓”的優勢十分明顯,速度更快,機動靈活,不過,“地獄貓”最大的優勢還在於採用了旋轉炮塔,具有全向射界,相比“黃鼠狼”的固定式主炮具有更大的射界,反應更迅速。如此比較,似乎“地獄貓”的性能更優秀些,不過在歷史上的真實環境中,筆者覺得還是“黃鼠狼”更給力,因為作為一款反坦克車輛,其最核心的要素還是攻擊力,“黃鼠狼”的主炮可以在正常交戰距離上擊穿大部分盟軍坦克的正面裝甲,而“地獄貓”的火炮對付德軍重型裝甲戰車還是有些吃力,而且自行反坦克炮\\坦克殲擊車的作戰方式以狙擊、伏擊為主,在這種作戰模式下,“地獄貓”的機動優勢和旋轉炮塔的優勢並不算明顯。


崎峻戰史


首先需要說明一點,黃鼠狼坦克殲擊車其實是一系列坦克殲擊車的統稱,其主要分為採用法國“洛林”37L裝甲運輸車搭載75mm口徑的PaK40反坦克炮的黃鼠狼I、採用德國II號坦克底盤搭載PaK40反坦克炮或繳獲自蘇聯的76.2mm反坦克炮的黃鼠狼II、以及採用德國38t坦克底盤搭載PaK40反坦克炮或蘇聯76.2mm反坦克炮的黃鼠狼III。要細究其各種型號則更為複雜,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於黃鼠狼系列坦克殲擊車是德國在入侵蘇聯過程中發現自身的自行反坦克力量嚴重不足、並面臨嚴重的“T-34危機”的情況下臨時拼湊出的自行反坦克火力,所以其大量使用了繳獲自法國的裝甲底盤和蘇聯的反坦克炮,具有非常鮮明的應急特點。



總的來說,黃鼠狼系列坦克殲擊車都在10噸左右並開放式搭載了75mm或76.2mm反坦克炮,屬於經典的小車扛大炮(這在一定時間內成為了德國坦殲的設計思路),並且都具備不俗的反坦克能力,這使得德軍在面對蘇聯T-34、KV系列坦克時具備較強的機動反擊能力,而不再需要等待牽引式反坦克火力慢吞吞的抵達戰場。但畢竟作為應急產物,黃鼠狼系列坦殲的裝甲太過脆弱,而且在面對盟軍不斷更新的裝甲力量變得力不從心。 至於美國的M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則是美國在戰爭中後期,總結前期反坦克作戰的相關經驗研製出來的一款帶上部敞開式炮塔的中型坦克殲擊車。M18採用了原本用於設計輕型坦克的底盤設計和扭杆懸掛系統獲得了較為輕便的車身和較強的機動性,而火炮系統則採用了反坦克能力較強的76炮,再加上後期美軍新研製的反坦克彈藥,其反坦克能力具有與虎豹一戰的能力。相較於之前裝備的M10和M36坦殲,M18在保持了火力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具備更強的機動性能(當時移動速度最快的坦殲),並且因為底盤技術源自輕型坦克而具備了較小的體積,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隱蔽性。



但同黃鼠狼一樣,地獄貓的防護性能也十分脆弱,但考慮到其較強的機動性及美軍反坦克作戰方式,這一缺陷實則可以彌補。在二戰時期的美軍裝甲部隊的早期認識中中,坦克的主要使命是輔助步兵進攻,而坦克殲擊車才是用來打擊對方坦克的,因而美軍的坦克在遭遇到敵方坦克時,往往會與之周旋並呼叫附近的坦殲或空中火力對其進行打擊。M18依靠其強大的火力和較強的機動性往往能非常有效的完成穿插、繞後和對地方坦克的打擊任務。 二者相對比,M18肯定是要優於黃鼠狼系列的,主要差距體現在底盤系統的機動性、反坦克炮彈能力方面,全向旋轉的炮塔自然也有一定的優勢。但也要注意的是,黃鼠狼系列坦克殲擊車是德國為戰場應急而生的產物,並且主要使命是支援步兵進行反坦克任務;而M18則是美國總結經驗教訓研製的坦克殲擊車,具有較高的成熟度,綜合性能更為均衡、優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