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與《七律·長征》異曲同工的《七律·遊學即景》

七律·遊學即景

驟雨東風對遠灣,滂然遙接石龍關。

(缺兩句十四字……)

野渡蒼松橫古木,斷橋流水動連環。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長亭意轉閒。

毛澤東詩詞——與《七律·長征》異曲同工的《七律·遊學即景》

該詩寫於1917年,由於年代久了,詩中脫漏一聯。版本不同,詩題也不同:一曰,遊學即景,一曰驟雨東風,一曰益陽道中。

據周世釗回憶,同在長沙讀書時,毛澤東曾一次抄給他詩作幾十首,可惜後來都散佚了。今天能見到的毛澤東這一時期的詩作,有羅章龍晚年提供的《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1918年春作)和肖三回憶文章提到的一首《七律?遊學即景》(作於1916—1917間)的殘篇:“驟雨東風過遠灣,滂然遙接石龍關。…………。野渡蒼松橫古木,斷橋流水動連環。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長亭意轉閒。”以及其它幾個殘句,和與蕭瑜、羅章龍的聯句之作,有的還不能確認其真偽。作者自己記得的一聯是“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七律是律詩的一種,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用對仗。

《七律·遊學即景》中間缺一聯,根據格律推斷所缺當是頷聯。這首詩為作者在湘遊學期間和蕭瑜由安化去益陽路上,遇大雨之作,所寫內容為雨中行路所見所感,所寫之景無非是山山水水。頸聯寫與水有關景物,推斷所缺頷聯應是寫山的。毛澤東並未補全,其它人也就無從補起。

從一、二句來看,二人應該是離開了一個叫“遠灣”的地方後,趕上天降大雨,直到行至石龍關這個地方雨還未停。接下來的兩句按寫作風格一定是很有氣勢,可惜這兩句缺失。後面接著描繪大雨過後所見的情景:荒野渡口,無人無舟,蒼松傾斜,古木橫地,橋毀路斷,水流湍急......最後毛澤東自己問自己,前面的河是過不去了,那該往哪兒走呢?“坐眺長亭意轉閒”,乾脆暫時不走了,正好在長亭裡坐下休息休息,看過眼前的景色吧。

細讀這首殘詩,小編不由得想到18年後毛澤東所作的《七律·長征》。本篇寫遊學途中突遇驟雨行路困難,望前路卻“坐眺長亭意轉閒”,《長征》表現的是面對千山萬水險惡時的英雄氣概,視險阻“只等閒”;本篇寫野渡之橋已斷,由“蒼松橫古木”充當,橋下則“流水動連環”,而《長征》寫到“橋橫鐵索寒”、“水拍雲崖暖”,場面更為驚心動魄。

下面來看看《七律·長征》: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澤東詩詞——與《七律·長征》異曲同工的《七律·遊學即景》

1935年9月27日,紅軍到達甘肅通渭榜羅鎮。9月28日,毛澤東在通渭縣城東文廟街小學召開的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全軍排以上幹部會議上講話時,即興朗誦了自翻過終年積雪的岷山後就醞釀在心中的詩篇《七律·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首聯開門見山讚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承上文“千山”和“萬水”,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一聯寫山“五嶺⑸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寫水“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起伏跌宕,張馳有致,具備挫萬物於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於寸心的詩情。

尾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李白《戰城南》有詩曰: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毛澤東反其意而用之,是因為長征萬里,歷盡艱險,過了岷山,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以“盡開顏”作結,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毛澤東詩詞——與《七律·長征》異曲同工的《七律·遊學即景》

《七律·長征》是長征時期毛澤東創作的唯一一首律詩,定稿於1935年10月,是毛澤東長征詩詞的巔峰之作。 《七律·長征》 既是長征的史詩,也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崇高革命精神的讚歌。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引用了這首詩,使其成為與世界讀者見面最早的毛澤東詩詞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