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与《七律·长征》异曲同工的《七律·游学即景》

七律·游学即景

骤雨东风对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

(缺两句十四字……)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

毛泽东诗词——与《七律·长征》异曲同工的《七律·游学即景》

该诗写于1917年,由于年代久了,诗中脱漏一联。版本不同,诗题也不同:一曰,游学即景,一曰骤雨东风,一曰益阳道中。

据周世钊回忆,同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曾一次抄给他诗作几十首,可惜后来都散佚了。今天能见到的毛泽东这一时期的诗作,有罗章龙晚年提供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1918年春作)和肖三回忆文章提到的一首《七律?游学即景》(作于1916—1917间)的残篇:“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以及其它几个残句,和与萧瑜、罗章龙的联句之作,有的还不能确认其真伪。作者自己记得的一联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七律·游学即景》中间缺一联,根据格律推断所缺当是颔联。这首诗为作者在湘游学期间和萧瑜由安化去益阳路上,遇大雨之作,所写内容为雨中行路所见所感,所写之景无非是山山水水。颈联写与水有关景物,推断所缺颔联应是写山的。毛泽东并未补全,其它人也就无从补起。

从一、二句来看,二人应该是离开了一个叫“远湾”的地方后,赶上天降大雨,直到行至石龙关这个地方雨还未停。接下来的两句按写作风格一定是很有气势,可惜这两句缺失。后面接着描绘大雨过后所见的情景:荒野渡口,无人无舟,苍松倾斜,古木横地,桥毁路断,水流湍急......最后毛泽东自己问自己,前面的河是过不去了,那该往哪儿走呢?“坐眺长亭意转闲”,干脆暂时不走了,正好在长亭里坐下休息休息,看过眼前的景色吧。

细读这首残诗,小编不由得想到18年后毛泽东所作的《七律·长征》。本篇写游学途中突遇骤雨行路困难,望前路却“坐眺长亭意转闲”,《长征》表现的是面对千山万水险恶时的英雄气概,视险阻“只等闲”;本篇写野渡之桥已断,由“苍松横古木”充当,桥下则“流水动连环”,而《长征》写到“桥横铁索寒”、“水拍云崖暖”,场面更为惊心动魄。

下面来看看《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诗词——与《七律·长征》异曲同工的《七律·游学即景》

1935年9月27日,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榜罗镇。9月28日,毛泽东在通渭县城东文庙街小学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时,即兴朗诵了自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酝酿在心中的诗篇《七律·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承上文“千山”和“万水”,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一联写山“五岭⑸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写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起伏跌宕,张驰有致,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李白《战城南》有诗曰: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是因为长征万里,历尽艰险,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尽开颜”作结,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毛泽东诗词——与《七律·长征》异曲同工的《七律·游学即景》

《七律·长征》是长征时期毛泽东创作的唯一一首律诗,定稿于1935年10月,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巅峰之作。 《七律·长征》 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崇高革命精神的赞歌。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与世界读者见面最早的毛泽东诗词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