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丨鄉村振興呼喚鄉賢回歸——常山縣新昌鄉蹲點調研手記

浙江日报丨乡村振兴呼唤乡贤回归——常山县新昌乡蹲点调研手记

按照省委“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活動的要求,最近,我到常山縣東北部最偏遠的新昌鄉蹲點調研,一系列變化令人印象深刻:該鄉原先基礎條件差,發展一直比較落後,但近年來變化巨大,中國首個油茶公園落戶該鄉,基層黨建、民宿發展、“廁所革命”等各項工作均走在全縣前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究其原因就是,該鄉創新機制、多措並舉,吸引了一批鄉賢迴歸,投身鄉村建設,找到了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新昌鄉鄉賢“素描”

新昌鄉下轄10個行政村,有7個村的村黨支部書記是創業有成、迴歸家鄉的鄉賢,另外還有一批迴鄉投資興業的能人。在與他們的座談交流中,我聽到了他們創業、治村的經歷,被他們身上釋放出來的激情深深打動。

黃塘村黨支部書記廖紅俊是最早迴歸的鄉賢之一,也是大家公認的“師傅”。1997年他回到黃塘村以後,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一肩挑,一干就是八屆,帶領村民一起種油茶、搞漂流、開民宿,把昔日的“空殼村”建成了一個休閒旅遊名村,並因此獲得2015年度浙江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金牛獎”。

郭塘村“80後”青年張榮就是因為羨慕黃塘村的變化,於2013年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立志改變村莊面貌。他用自己掌握的環保理念和技術美化村莊,還帶領村民大力發展苗木花卉,積極聯絡本村寓外鄉賢壯大產業,致富村民。

達塘村黨支部書記陳重良也不甘落後。回鄉後於2016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立下“三年之內趕超黃塘”的“軍令狀”。去年,他個人出資200萬元收購本村一家廢棄的水泥廠,並以此作為村集體資產,帶動十幾個寓外鄉賢入股共同打造高端民宿。短短兩年間,達塘村“一鳴驚人”。

還有西源村黨支部書記程禮鋒,過去在外經營服裝生意,一直想著要為家鄉做點什麼。該村離鄉政府25公里,是全縣最偏遠的深山窮村。程禮鋒一上任便著手解決村民出行難問題,費盡周折、千方百計建成了一條長2.3公里、寬4米的盤山公路,結束了進出村莊“華山天險一條路”的歷史。

泰安村曾經的“黑戶”餘家富的迴歸,則是因為心中那份揮之不去的鄉愁。2016年,他帶著外地女友回到泰安村,買下村中待拆的清代老宅,自己動手改造成一家高端民宿“村上酒舍”,同時種菜、榨油、釀酒,通過網絡幫助村民銷售山貨。他說自己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以這座民宿為起點,把整個村子帶動起來,讓村民都富起來。

鄉村振興的呼喚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芒,從新昌鄉也可以看到山區農村的狀況。鄉賢為何迴歸,為何需要鄉賢迴歸?調研中我深刻感悟到,鄉賢迴歸是鄉村振興的時代召喚,也是農村發展規律的必然。

常山縣有很多村莊,目前空心化的現象非常嚴重,有的村裡看不到幾個人,缺乏生機和活力。如西源村全村人口1753人,真正在家的只有500餘人,而且多半是老人和孩子。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居住在村裡的人稀稀拉拉,特別是沒有青壯年,鄉村振興就將成為無源之水。讓鄉賢迴歸,可以直接帶動家庭迴歸、集聚鄉村人氣,還可以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引領更多的人回到農村發展。

從鄉賢本身來說,他們往往是鄉村最具“視野”和“資源”的人士,他們有理想、有情懷、有能力、有擔當。鄉村振興需要強大的外力支撐,而鄉賢迴歸無疑與此十分契合。他們可以把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資源要素帶回來,也能為村莊發展出謀劃策、出資出力、牽線搭橋,直接帶動鄉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繁榮。

與此同時,鄉村發展的日新月異,對鄉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更多有德行、有才能、有聲望的鄉賢參與其中。鄉賢因其事業有成,在本鄉本土口碑好、受尊重,說話具有一定的分量。他們或通過依法選舉加入村幹部隊伍,或成立鄉賢議事會等機構參與鄉村治理,發揮其影響力與號召力,往往能讓基層各項工作更容易得到群眾的認同和支持。

新昌鄉巖前村黨支部書記程獻光就是個鮮活的例子。他當過兵,曾經是寧波一家企業的負責人,為人正直,思維活、辦法多。之前,該村一直是由他母親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13年,他回到村裡與文化程度較低的母親競選,上任之後又因為推行“五水共治”與老父親差點“翻臉”,正因為他的執著、公正、眼界和才能,讓村莊治理順利進行,全村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

寓外鄉賢的“歸途”

如何讓鄉賢迴歸農村、紮根農村、發展農村?這些鄉賢的經歷和作為,給予我深刻教育和啟發:

——要讓鄉愁找到歸宿。我在調研中聽村民們講,鄉賢迴歸首先是情感迴歸。要讓鄉賢記得住鄉愁,需要從日常聯絡、關心做起。那麼誰來聯絡、怎麼聯絡、如何保持常態化聯絡?結合大家討論,我認為最佳的人選是黨員,最親的語言是鄉音,最深的感情在農村,建立鄉賢“雲上網格”是個不錯的選擇。將“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寓外鄉賢延伸,按照打造全科網格的思路,建好寓外鄉賢“雲上網格”,由黨員網格長負責日常聯絡,送關愛、送信息、送服務,讓鄉賢及親屬時刻都能感受到家鄉的溫情和牽掛。

——要讓才華找到舞臺。鄉賢是全縣的寶貴人才資源,全縣每一個鄉村都是鄉賢發展的廣闊天地,既不能被特定鄉村“捆綁手腳”,更不能因缺乏引導而“反覆折騰”。一定要強化全局戰略思維,堅持全縣鄉賢“一盤棋”、鄉村資源“一本賬”、發展規劃“一張圖”,圍繞鄉村建設、民生事業、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領域的實際需求,做實前期、築巢引鳳,建立鄉賢項目庫,搭建對接平臺、強化政策支持,推動鄉賢智力、資金、人員等精準迴歸,讓他們各得其所、盡展其長。

——要讓發展找到支點。產業發展既是鄉村振興的重點,也是鄉賢迴歸的核心。在調研中發現,常山鄉賢鄉愁情結最深的是胡柚、山茶油、猴頭菇這“常山三寶”。我們必須保持高度定力,堅定不移走好特色發展、質量興農之路,持之以恆打造“常山三寶”金字招牌,加快構建鄉賢引領“三寶”振興、帶動百姓致富的良好格局。同時,要著眼發展趨勢、市場形勢、基礎優勢三結合,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文化體驗、養生養老、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打造一批以鄉賢為主體的產業孵化發展基地,讓鄉賢迴歸與產業興旺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要讓治理找到新路。調研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常山鄉賢“崇德向善、尊老愛親、擔當實幹、樂於奉獻”的優秀品質。對於基層來講,要以文化傳承的方式,將這些源於鄉土、融於血液的鄉賢品質發揚光大,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引導鄉賢參與基層組織建設,讓他們成為“領頭雁”,給予幹事創業的平臺和展示舞臺,讓新鄉賢文化在百姓中紮根。注重發揮鄉賢在教化鄉民、和睦鄉鄰、樹正鄉風中的獨特作用,全面促進基層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

——要讓還鄉找到通途。對於長期在外特別是“老人不在”“戶籍不在”的鄉賢來說,家鄉往往成了“回不去的故鄉”,這是很多寓外鄉賢的一個心結。在基層實踐中,我們要把握方向、勇於革新、大膽探索。比如,以村規民約的形式,探索鄉賢“公益貢獻積分制”,積分用於兌換宅基地等,既引導鄉賢反哺家鄉,又為鄉賢迴歸增強保障。同時,將鄉賢文化融入到文明城市創建,融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之中,大力選樹優秀鄉賢典型,在全社會營造敬賢、重賢、思賢、學賢的濃厚氛圍,讓鄉賢迴歸充滿獲得感。

【作者為中共常山縣委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