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皖戰爭中,段祺瑞爲什麼會失敗?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隊嗎?

yangmingshan


直皖戰爭是1920年7月在河北地區爆發的,日本支持皖系段祺瑞,英美支持直系吳佩孚、曹錕,同時張作霖因反對皖系染指東北和蒙古而大軍南下支持直系。皖系由段祺瑞任總司令,徐樹錚為總參謀長,段芝貴這前敵總司令,曲同豐為第二路司令,徐、段、曲三路軍進攻直系。

圖為1924年天津會議時,不常見的一張合影,左起:梁鴻志、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盧永祥、楊宇霆、張樹元,站立者為段祺瑞內弟吳光新。

但是直皖戰爭僅進行了5天,皖系軍隊就大潰退,敗的一塌糊塗。首先皖系曲同豐指揮的西路軍能把炮彈打到自己的陣地上;總參謀長徐樹錚被直奉聯軍追著打,潰逃北京;前敵總司令段芝貴把指揮部設在火車上,一邊打麻將一邊隨時準備逃跑,所以段祺瑞手下無將才。

段芝貴,北洋時期著名的皮條客,靠送美人巴結權貴,為自己升官鋪路。

反觀直系以民國時期的軍事天才,有“常勝將軍”之稱的吳佩孚為總司令,7月14日最開始吳佩孚親自指揮直系主力大敗曲同豐部,全殲4萬餘人,7月16日隨即進攻東路徐樹錚,也受日本支持的奉系張作霖大軍支援,徐樹錚逃往日本租界,7月17日皖系部隊紛紛投降,7月19日在北京的段祺瑞通電辭職,隨即皖系勢力被從北京政府驅逐,直皖戰爭中,皖系除在浙江的盧永祥部外,全部被打垮。

吳佩孚是北洋時期的軍事天才,有常勝將軍之稱,登《時代週刊》評價為:中國最強者。

而說到段祺瑞的嫡系部隊,這次參加直皖戰爭的就是段祺瑞的嫡系。雖然段祺瑞執政時皖系勢力最大,支持他的省份有浙江、福建、安徽、山東等,但這都不是他直接控制的軍隊,不算嫡系。一戰時,1917年在日本慫恿下,段祺瑞政府向德國宣戰,段決定練新軍遠赴歐洲支援協約國,於是日本給錢給槍,編了3個師,徐樹錚編了4個旅,還沒赴歐洲參戰呢,一戰結束了。

圖左為徐樹錚,收復外蒙是段祺瑞執政時期的亮點。

段祺瑞編的3個師最早叫參戰軍,準備參加一戰的,一師長為曲同豐、二師長為馬良、三師長為陳文運,這3個師後來改名叫邊防軍,而徐樹錚編的4個旅曾於1919年奔襲千里收復外蒙,參加直皖戰爭時改名叫西北邊防軍。以上這些部隊都是段祺瑞憑本事向日本借的錢編練的,屬於嫡系,但直皖戰爭5天,基本報銷了。


圖文繪歷史


段祺瑞為“北洋三傑”之一(另兩人是馮國璋、王士珍)。袁世凱創立北洋六鎮,段祺瑞陸續擔任過第三鎮、第四鎮、第六鎮的統制。辛亥革命爆發時,段祺瑞已經官至北洋軍第二軍軍統,是北洋軍中除袁世凱外的第二號人物,北洋系的頭號大將。武昌起義爆發後,北洋軍趕赴湖北鎮壓革命軍段祺瑞受命南下兼任第一軍總統官,全權主持前線作戰指揮工作。

以北洋軍的實力攻克武漢三鎮本無懸念,而段祺瑞得袁世凱面授機宜,在前線取得有優勢後沒有一鼓作氣打垮革命軍而是三分真打,七分假打。另一邊北洋軍也與革命黨開始談判,在革命黨迫於形勢作出妥協後,1912年2月5日,以段祺瑞為首的第一軍所有將領通電逼迫清廷退位,倡議共和。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上海遇刺,兩日後逝世。孫中山號召革命黨人共同討伐袁世凱,史稱“二次革命”。北洋政府果斷出兵開始了鎮壓,段祺瑞全面負責調兵及統籌指揮,發揮了重要作用。

後來袁世凱欲獨攬北洋大權開始架空段祺瑞,兩人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後來段祺瑞和馮國璋帶頭反對簽訂《二十一條》無果,心灰意冷下段祺瑞稱病辭職,隱居西山不問世事。

後來在內外交迫之中,袁世凱宣佈退位,繼續實行內閣制,並且任命段祺瑞為國務院總理。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內部分裂成了直、奉、皖三派,其中段祺瑞為皖系首腦。當時的直系首腦是馮國璋,而段祺瑞得皖系控制著北京的實權兩派為爭奪北洋軍閥內部的話語權一直明爭暗鬥。

後來馮國璋去世,直系的曹錕成為了首腦,曹錕這個人比較激進,而當時的內閣想壓制段祺瑞沒有成功,段祺瑞想把內閣趕下臺。直系的曹錕趁著這個機會全力挽留內閣,而張作霖明著居中調和,實際上在拉偏架,話裡話外都在偏袒直系。

這個時候段祺瑞已經不滿直系、奉系的暗中聯手,有了開戰的心思,但是迫於各方面壓力沒有發作罷了。

1920年6月27日,吳佩孚發表《告邊防軍西北軍書》,矛頭直指皖系將領徐樹諍,明著要“清君側”,實則是打擊段祺瑞。當時的總統徐世昌本來就不滿皖系把他當傀儡,有了直系軍事力量的支持,直接下令免去徐樹諍的職務。吃了虧的段祺瑞,準備武力威懾直系。但是直系和奉系已經做了武力解決爭端的決定。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戰爭打響。皖系動員兵力包括邊防軍第一師一萬一千人,第三師一萬一千人,陸軍第九師八千人,第十三師八千人,第十五師八千人,西北軍八千人,學生隊三千人,共計五萬七千人。

直系動員吳佩孚的第一師一萬一千人,第二、三、四混編旅兩萬四千人,一個擴充旅六千人,曹錕衛隊三千人,警備隊一萬一千人,共計也是五萬七千人。另有張作霖暗中派出的東北軍兩個旅挺進山海關暗中幫助直系,這樣一來兵力上直系已經佔據了優勢。

7月16日夜天降大雨,直軍前線總指揮吳佩孚果斷利用這一時機大舉進攻皖軍陣地。大雨使得皖系部隊的兵器優勢無法發揮,最終全線潰敗,7月18日,段祺瑞請求徐世昌下令停戰。19日段祺瑞辭職,後來段祺瑞去了天津隱居,再不過問世事。

直皖之戰中,皖軍的技術兵器是佔優勢的。但是直軍前線總指揮吳佩孚是當時中國最優秀的軍事將領,而且與直軍協同作戰的東北軍也是驍勇善戰之軍,皖系五天戰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瀟湘李俊陽


段祺瑞的失敗,主要在於其雖深謀政治,卻沒有牢牢掌握軍事,最要命的事情,皖系的主張卻是戰鬥到底,窮兵黷武,最後被直系所打敗。

北洋政府中的皖系政權

皖系是北洋軍閥中三大派系之一,也是最早主導北洋政權的派系,是以段祺瑞為為安徽人所以簡稱皖系,皖系的主要人物除了段祺瑞外還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等人。

皖系之所以能掌權,完全在於皖系的政治手腕能力,早在袁世凱執政晚期,皖系已經有足夠的資本和袁世凱對抗,段祺瑞也是最反對袁世凱稱帝的大佬,所以,袁世凱死後,再加上段祺瑞的個人人品在北洋這麼多年攢了許多政治聲望,所以最後能夠主導北洋政權。

後來由於和黎元洪政治理念不同,段祺瑞要民國加入一戰,黎元洪反對,結果段祺瑞就借張勳復辟之舉(縱橫個人觀點)幹掉黎元洪等反對派,然後再出手幹掉張勳,從而聲望再次上升,並且加入了一戰。

段祺瑞深知,皖系根本沒有能力撐起整個中華民國,因此國內聯合奉系,打壓直系,並且挖直系的牆角,然後進行武力統一南方,而國際上尋求日本的保護,充當日本的代理人,其中段祺瑞的西原借款,堪稱大手筆。

段祺瑞手下徐樹錚也是一號人物,屬於能文能武的,當時組織了安福系甚至操縱了國會,皖系的政治手腕能力很強。

皖係為什麼會敗給直系?一句話的解釋就是,皖系打不過直系唄!而且直系還聯合了奉系!下面,縱橫就來分析分析!

皖系的很多政策破產,致使皖系政治聲望降低

實際證明皖系要求加入一戰完全是對的,中華民國派遣十幾萬勞工最後獲得了一戰戰勝國的身份,戰後很多欠的錢都不用還了,但是在膠州灣的問題上,尤其是在日本的壓力下,給了日本很多好處,這讓段祺瑞的皖系很被動。

在對待南方問題上,皖系始終要求武力統一,西原借款就是為了武力討伐南方革命黨,但是很多將領都是直系的,比如吳佩孚、馮玉祥等人,打著打著就停戰了,在前線上將領就議和了,而且國內反戰情緒高漲,老百姓遊行示威,反對內戰,這樣段祺瑞的政治聲望就跌到了谷底。

皖系直接控制的軍隊並不多,而且內部還不合

善於玩政治的,說到底都是沒有兵,皖系和直系以及奉系,縱橫曾經反覆思考過,實際上皖系的行程是靠個人人格魅力以及政治聲望,但是直系不一樣,直系是屬於袁世凱的家底啊!奉系則屬於割據一方,後孃養的,所以直系才是袁世凱的親兒子。

關鍵是,皖系的內部還不合,皖系能自成一派,其實主要是資源整合,實際上人心不齊,段芝貴號稱民國第一皮條客那完全是不入流的存在,徐樹錚和靳雲鵬兩個人可以說是段祺瑞的左膀右臂了,但是兩個人之間的矛盾比皖系和直系之間的矛盾還深,最後正是由於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引發其他派系對皖系的討伐。

直奉聯手聲稱反對徐樹錚對皖系進行進攻,段祺瑞當然和徐樹錚共進退了,結果直皖大戰僅僅打了幾天皖系就崩潰了。

皖繫到底有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皖繫到底有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呢?在上文已經分析了皖系的存在方式主要是以政治影響力,在武力討伐南方革命軍的時候,皖系是依靠和收買直系的將領,而在打壓直系的過程中,皖系採取的是拉張作霖的奉系入關,利用直奉之間的矛盾做文章。

皖系軍閥巔峰時期控制安徽、山東、上海、浙江、福建、陝西,不可能一點嫡系部隊都沒有,尤其是在討伐張勳和武力討伐南方的過程中,皖系的軍事實力實在是差強人意。

但是皖系並不是沒有著手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隊,當時徐樹錚為了讓張作霖入關,將北洋政府買來的武器讓奉系的楊宇霆到秦皇島去扣押,給奉系四分之三,自己留四分之一,剩的這部分幹什麼了呢?

縱橫認為是用來編練參戰軍了,當時民國已經宣佈參戰了,但是隻派了勞工,沒有派軍隊,於是段祺瑞打著參戰的名義組建參戰軍,共編三個師,然而一戰結束後,再加上反皖勢力的敢於,參戰軍已經不能再繼續發展了,為了保住這支部隊,將其改名為邊防軍,徐樹錚更是將這支部隊調到西北,這支部隊在收復外蒙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然而,這個時候皖系樹敵太多,徐樹錚又是一個惹事的主,最後在直奉大戰中這點嫡系部隊被直系給幹掉了。


史論縱橫


北洋軍閥中的兩大嫡系為了利益最終爆發了直皖戰爭,結果是皖系戰敗,段祺瑞下臺。那麼段祺瑞為什麼會失敗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政治上:段祺瑞執政期間推行親日的賣國外交以及實行“武力統一”的國內政策。段的賣國外交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當時的社會輿論幾乎站在了直系這一邊。

軍事上:皖軍雖然裝備精良,但是成軍不久,既缺乏訓練又沒有上過戰場,其軍官多數是剛剛從軍校畢業的學生,只會紙上談兵,加之段祺瑞的指揮才能也不高。

直系軍隊訓練有素,實戰經驗豐富,其軍隊的戰鬥力高於皖軍。直系將領吳佩孚更是一位一流的軍人,以能征善戰著稱。

奉系的參戰。當直皖兩大派系激戰正酣的時刻,奉系的張作霖直接出兵幫助直系攻打皖系。奉系的出兵使得直軍如虎添翼,戰爭的天平馬上就傾向於直軍一方。

段祺瑞的主要嫡系為定國軍,總司令為段祺瑞,參謀長為小扇子徐樹錚。下轄邊防軍第1、3師,中央陸軍第9、13、15師以及邊防第1混成旅。


參考文獻:

1、來新夏:《北洋軍閥史》。

2、張明金:《中華民國史上20大派系軍閥》。

3、來新夏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北洋軍閥》。


歷史軍魂


所謂的“直皖戰爭”,其實在現在看起來,真不算特別大的一場仗,因為總共就打了五天。至於老段的失敗,當然不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嫡系,他是有嫡系的。問題就在,他的嫡系出問題了。

戰前,老段的皖系部隊主要分為三塊:徐樹錚統帥的西北軍、吳光新的長江上游總司令部,還有專門為一戰準備的三個純日械裝備師。由於段祺瑞算是袁世凱以後的北洋二號人物,再加上他李鴻章同鄉的身份,因此在安徽人盤根錯節的北洋裡,其實力相對是較為強大的。

但是兩個問題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是誰指揮誰的問題,二是安徽人自己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

以擔任主攻方向的西路軍為例,老段的配備是京漢鐵路西是參戰軍第一師,京漢鐵路東是陸軍十六師,結果一開到戰場,就因為大雨而攪亂了部署。結果這兩個師自己跟自己攪和到一起,甚至還走了火,讓西路軍總指揮段芝貴頭痛不已。

而另一個問題也就來了,作為北洋老人,段芝貴理應獲得更多重視,但是他的花柳督軍的名氣太臭,所以段祺瑞不太愛用他。而作為新貴崛起的徐樹錚,卻莫名其妙地被安排到了作戰任務輕的東路,以往不受重視的段芝貴被用來對付強大的吳佩孚。這不得不讓人懷疑,老段是不是在利用戰爭在排擠非嫡系的小段。

這只是一個縮影,前面說到的自己人火併,再加上這種內鬥,讓作為西路軍預備隊的第十五師臨陣倒戈,這一下就讓西路軍方寸大亂。而東路由徐樹錚的部隊,則被曹錕收買的日本人誑了,被迫放棄火炮,然後就被曹錕偷了桃子。

而就在此時,關外的奉系軍閥在直系的邀請下,已經開進了關內,所以,皖系軍閥就在這種內憂外患之中,迅速走向敗亡。



青言論史


段祺瑞,清末民初風雲人物,北洋軍閥創建者之一,袁世凱的左膀右臂,號稱“北洋之虎”;1916年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帶領皖系軍閥把持北京政府大權,以正統自居,權勢滔天。但是就是這樣強大的段祺瑞和皖系軍閥卻在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短短5天就一敗塗地,段祺瑞勢力從此一蹶不振,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段祺瑞缺乏自己的嫡系部隊,軍閥的權力來源於自己手中的軍隊,段祺瑞缺乏嫡系部隊使得權力不穩。在整個北洋體系中別看段祺瑞位高權重,卻很少有在一線領軍的機會,主要是進行統籌全局、軍官教育培養的工作,北洋軍官多是他的門生故吏,這使得段祺瑞威望很高,但是一旦發生利益衝突,這種師生關係也就不好使了。

身為軍人的段祺瑞也明白依靠他人軍隊不是長久之計,因此1917年段祺瑞把持中央政權後,以參加一戰為名編練參戰軍,到1919年共編成了三個師,這些才是段祺瑞的嫡系部隊。但是1920年就爆發了直皖戰爭,剛剛完成編練、作戰經驗稀少的參戰軍對陣直系、奉系的聯手進攻還是太弱了。

其次段祺瑞的心腹徐樹錚使得皖系樹敵太多。徐樹錚是段祺瑞的老鄉,1901年兩人相識後就非常投緣,徐樹錚成為段祺瑞的主要助手和代言人,在皖系發展過程中出力甚大,但是徐樹錚權力慾極重、手段陰險狠辣、囂張跋扈得罪了太多的人。

比如北洋軍閥內部都是沾親帶故,互相之間的爭鬥基本不會傷及性命,但是徐樹錚就打破了這個潛規則,1918年6月直系元老陸建章在參加督軍團聚會期間,因為政見不合被徐樹錚誘騙槍殺,這件事是直皖決裂的導火索,也激起了中間派系對於皖系的不滿。再比如段祺瑞為了壓制直系勢力,大力拉攏奉系軍閥張作霖,但是徐樹錚擅自挪用撥付給奉軍的軍費數百萬元,更是多次派人暗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造成奉系勢力放棄“中立”,倒向了直系陣營。

徐樹錚不只是得罪外人,在皖系內部他也仗著段祺瑞的寵信大肆攬權,造成皖系內部分化,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到1919年,形成了一個以直系、奉系為核心,勢力範圍遍佈七省的反皖同盟。

再次皖系軍閥勢力分佈過於分散,難以形成合力。皖系軍閥是建立在段祺瑞的崇高威望上的,因此佔據的地盤很分散,北京周邊、安徽、山東、上海、浙江、福建、陝西是皖系的主要勢力範圍,基本上沒有連接在一起的地盤,實力分散容易被各個擊破。而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皖系的迅速戰敗也證明了這一點。

最後段祺瑞等皖系軍閥將領在軍事上缺乏總體規劃。直皖爭端中是皖系首先提出了“武力解決”的口號,但是皖系在戰前卻準備不足,反而讓直系率先展開進攻;另外皖系將領盲目輕敵、私心太重、兵力部署非常隨意,造成東西兩路大軍缺乏合作,被直系將領吳佩孚抓住機會突襲了皖系的前線司令部,皖系部分高級將領被俘投降,造成皖系全線潰敗。


當狗容易做人難


人少,準備不足。

其一:段祺瑞的皖系軍閥之所以失敗的根本原因當然是因為人少(當時直系和奉系合作,所以算是兩系打一系)以及吳佩孚的“閃電戰奇襲”戰策略,換句話說,人家是以大優勢,大人力,並且攻其不備,所以段祺瑞的皖系怎麼換姿勢都是個“死”。當然了,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但是和這兩樣比,就不算什麼了,比如說後來的皖系本身軍心不齊,調動困難等等。

其二: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隊,也就是私人武裝—中央軍,關於中央軍的由來是這樣的。在段祺瑞趕走“張勳復辟”的辮子軍,用傀儡徐世昌上位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段祺瑞就宣佈加入一戰的協約國。

不過宣佈加入歸加入,跟沒有加入其實一點區別也沒有,況且這個時候一戰都快打完了。當然了,段祺瑞的重點其實就是要個名義。於是1918年8月,他便以這個名義籌建參戰軍備(那邊都基本打完了),並且得到了日本的經費扶持。到了次年1月,3個師被段祺瑞整編成功,錢、裝備、編制全部都是日本給的。

但是人家一戰都打完了呀,總不可能現在把這3個師派過去,於是這支部隊就順理成章稱為了段祺瑞的嫡系隊伍。


三觀粉碎機


段的皖系軍隊,比起直奉兩系來說,是比較弱點,當時政局動蕩,段對軍隊的影響力,是從他長期主理中央事務而來,他早期是純粹的軍人,曾留學德國陸軍,是袁世凱手下北洋三傑之一,號稱北洋之狗。袁還未死,段已開始轉型到政界,對袁的政策有不少意見,後來還擔任總理之職多時,最後更登上最高領導之職,但他從未稱總統,祗稱執政,和其他人有點分別,所以民國總統榜上,沒有他的名字。他手下的嫡系部隊不多,主要是以中央領導人身份指揮他們,當時山頭很多,所以是看各路諸侯支持他與否,他手下以徐樹錚最為突出,曾率領軍隊鎮壓外蒙勢力,對抗蘇俄入侵,徐被馮玉祥殺死後,對段影響極大,當奉系張作霖入關爭奪權力時,段已無力對抗,隨後就淡出政壇,歸隱山林了。


戰塲YOK1942419


民國本來就是錯誤的。清朝沒有軍閥混戰。

民國時期就不一樣。民主共和嘛,人人平等,誰都可以當總統。總統管不了總理,總理不聽總統的。內部都發生戰爭。更不用說別的軍閥也想當總統。土匪出身的張作霖也發動兩次直奉戰爭,當了四年總統

民生上可以民主,但政治上一定要強勢。不然就會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尷尬局面,不知如何發展。


達o芬奇密碼


直、奉兩系實力超過皖系。直皖大戰,皖軍本己打敗直軍,但奉系的加入,皖軍大敗。皖系就是段的嫡系部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