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犯焉識》嚴歌苓:哀大莫過於心死,心死莫過於一笑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享譽世界文壇的華人作家,也是海外華人作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的嚴歌苓的長篇小說——

《陸犯焉識》,最近上映的電影《芳華》也是出自嚴歌苓的作品。

《陸犯焉識》嚴歌苓:哀大莫過於心死,心死莫過於一笑

《陸犯焉識》

嚴歌苓以中、英雙語創作小說,是中國少數多產、高質、涉獵度廣泛的作家。其作品無論是對於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還是對社會底層人物、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複雜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

《陸犯焉識》嚴歌苓:哀大莫過於心死,心死莫過於一笑

嚴歌苓

《陸犯焉識》是嚴歌苓創作的長篇小說,後由張藝謀導演改編成電影《歸來》。

《陸犯焉識》嚴歌苓:哀大莫過於心死,心死莫過於一笑

電影《歸來》

在該書中,嚴歌苓將知識分子的命運置放在20世紀中國歷史和政治變遷這個大背景上,寫出了一曲政治與歷史夾縫中的人生悲歌。

主人公陸焉識是上海大戶人家的公子哥兒,聰慧、倜儻,會多國語言,女人都愛他。偏偏在繼母干預下娶了毫無感情基礎的女人——馮婉瑜。他不認可這樁婚姻,繼續當著花花公子和風流得意的大學教授。然而,上海和平解放,一夜翻天覆地。

他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諳世事的張揚激越而成為“反革命”,被判為無期。西北荒漠二十年,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犯人間的相互圍獵與傾軋,終使他身上滿布的舊時代文人華貴的自尊凋謝成一地碎片。

《陸犯焉識》嚴歌苓:哀大莫過於心死,心死莫過於一笑

陸焉識悲劇的人生,演繹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渺小與無奈,以及知識分子在政治和苦難的困囚馴化中的精神抗爭、蛻變、堅持。

對知識分子而言,其人生悲劇表面上是源於對自身所處時代、政治的誤讀,但本質上是源於個體精神的獨立及對自由的堅定追求。

《陸犯焉識》嚴歌苓:哀大莫過於心死,心死莫過於一笑

嚴歌苓一直縈懷於對自身家族史特別是對其祖父人生遭際和精神世界的探尋。依此多年的功課,

該書以深遠的濟世情懷,將知識分子陸焉識的命運鋪展在中國近當代政治這塊龐大而堅硬的底布上,檢視了殘酷歲月裡生命可能達到的高度。

《陸犯焉識》嚴歌苓:哀大莫過於心死,心死莫過於一笑

在《陸犯焉識》中,嚴歌苓的筆觸往返於主人公盛年時流連的浮華地美國、上海和其後半生被禁錮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世態的炎涼和命運的多詭盡收眼底。

全書冷靜與幽默同行,溫情與練達並重,大有“翻手為蒼涼,覆手為繁華”之概。

《陸犯焉識》嚴歌苓:哀大莫過於心死,心死莫過於一笑

單單關注愛情,或許小視了嚴歌苓這部“寫得最用心”、“也是最滿意”的書,因為作者要寫的,是“一個人對感情、對自由的一場近一個世紀的徹悟”。毫無疑問,主人公對“自由”的“徹悟”,是嚴歌苓要寫的另一個“人格最深處不可看通的秘密”。

男性視角、多重敘事角度、靈動的敘事時間、邊緣化敘事

是這本書的藝術特色,如果讀者沒有深入認真地去閱讀,可能會覺得其中的敘述有點亂,因為這本書運用了很多插敘手法,一邊講陸焉識的流放生涯,一邊又通過回憶陸焉識年輕時的張揚激越,兩相對比,更顯主人公身世命運的悽苦。

《陸犯焉識》嚴歌苓:哀大莫過於心死,心死莫過於一笑

恐怖和枯寂禍害陸焉識本身的時候,陸焉識也對他繁華前半生禍害過的人和事反芻,飢餓一場,遭罪一場,生死一場,結果領略了到真的福氣是什麼,確認了內心對婉喻的感情。

“他要跑到她面前,跟她說,我和你發生了一場誤會,也許我跟自己發生了一場誤會。我愛的,卻認為不愛。一定要傾國傾城,一定要來一場滅頂之災,一定要一場無期流放才能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曾經是愛的。”

他陸焉識,得馮婉喻多少愛,才迎住了浮生千重變。

《陸犯焉識》嚴歌苓:哀大莫過於心死,心死莫過於一笑

陳道明飾演的陸焉識

文革結束後,飽經思念的二人終於可以團聚,然而在他到家前,她卻突然失憶……

彌留之際,婉喻問焉識:“他回來了嗎?”

“回來了。”

"還來得及嗎?"

“來得及的。他已經在路上了。”

“哦,路很遠的。”

嚴歌苓寫道:“婉喻最後這句話是在袒護她的焉識:就是焉識來不及趕到也不是他的錯,是路太遠。”

《陸犯焉識》嚴歌苓:哀大莫過於心死,心死莫過於一笑

枯寂世界中,溫婉而堅韌的妻子不離不棄的守候,漸成為他灰色精神世界唯一的亮光。

她曾是他寡味的開端,

卻在回憶裡成為他完美的歸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