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要爆發,西安開發商都得錘胸!

撰文=徐三刀

這事要爆發,西安開發商都得錘胸!

全文2842字,閱讀需要6分鐘

PART1-放棄地產

讓我們放開對地產的偏見,放開難以企及的房價,忘掉樓市的雞血和悲情的房噴,正式進入一個“城市問題”。

當萬科宣佈“拋棄房地產”,龍湖更狠,直接摳掉了“龍湖地產”的“地產”兩字。樓市究竟發生了什麼?話說,媒體狂撩,大型房企預測危機,緊急上岸,為什麼恆大、碧桂園還要進入五線城市拓盤?

房地產大佬的高調轉型或者無聲轉型,或許已經透漏出意味深長的信號。

開發商僅僅依靠“拿土地→建房子→賣房子”,利潤率越來越低,風險越來越大。很多房企拼命搶了高價地,結果有沒有能力開發,一直留在上賬,變成了“黑資產”(不是毒資產)。更多的房企則是拼命週轉,一旦停下來就是百病齊發,沒錢要命。

“高負債+低利潤率+嚴厲的行業管制+高度不確定性”,成為當前房企必須面對的行業特徵。所以,焦慮是普遍的,是全行業的。

因此,當購房者指著房價溫度計大罵,氣溫這麼高,工資這麼低,沒有降溫費,還叫人活麼?房企也在指著溫度大罵,空調有汙染,用電成本高,這是要房企老命啊!

PART2-路在何方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信號,開發商紛紛祭出第二套方案,想要“金蟬脫殼”。

就連房企“全國道歉大會”,在抹掉眼淚,深鞠一躬之後,開發商仍然不忘告訴媒體,他們聯繫了袁隆平教授搞農業,還要強勢發展機器人,向全球招募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智能機器人研究、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物聯網等智能製造領域的人才。

有時候真的看不懂,房企究竟要做些啥?如果是綠地搞“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大科技+大健康”,還能和房地產掛鉤,算是一家開發商;碧家搞機器人是要幹什麼,徹底絕殺置業顧問麼,有機器人對答如流,你還招聘置業顧問幹嘛?

記得某位專家說,萬科不會真正拋棄房地產,房地產是萬科的“流量入口”,萬科更希望通過這個入口,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最終實現轉型。

這話突然一聽感覺是沒有問題的,但仔細想想也有問題,因為房企不僅搞開發、做社區、玩智能、搞教育、做美容、做娛樂會所、設計法拉第、研究生命技術、賣自來水、造金絲猴、倒手汽油、建地鐵、搞PPP,最近發現有些房企開始撈偏門,比如招募養豬合夥人、販賣外國紅酒。

這些好像和地產的“流量入口”不沾邊吧?如果說美容行業還能和空間地產有些關聯,那麼法拉第、生命技術、養豬真的房地產沒任何關係。

開發商究竟在幹什麼,已經完全看不懂了,幾年前互聯網公司做公寓,開發商抗議說“互聯網入侵房地產”;如今,“開發商挽救互聯網”之後,又開始搶別人的飯碗了?

所謂的“房企轉型”,是不是拿資金跨界砸人,搶別人的飯碗,讓其他行業的飯更難吃,錢更難賺?絕對不是,房企轉型是“行業降維淘汰,企業升維精進”,如果把“轉型”理解為“轉行”,與找死無異。

PART3-西安房企

於是,有人提了一個尖銳的問題,西安房地產企業如此賺錢,有沒有考慮轉型?西安能否通過房企“轉型”,實現城市升級?

此前,王書記指出了西安經濟的畸形,2016年“從民間投資占房地產投資比重看,去年,西安市房地產業投資1955億元,其中民間投資1443億元,佔比73%,比重很大。”而浙江民間投資占房地產的比重為40.9%。

說的再直白一點,2016年招商引資73%都和房地產有關,如果僵局不改,房地產興則西安興,房地產衰則西安衰。能否藉助房企“轉型”釋放價值,驅動城市發展,不說提振經濟,能否增加一些配套和基建?或者增加一些產業和就業?

2017年以來,西安官方也是煞費苦心,開出了不少優惠和條款,對於西安土地市場規範大刀闊斧的調整。過去,土地市場盤根錯節,黑幕較多;如今,土地市場正本清源,市府收權;官方企圖以土地為“誘餌”,引進產業“入駐”。

緊握土地資源,把握房企命脈,政府開始要求房企自持商業、競教育配套費、競現房比例、總部引進、酒店配套、蓋人行天橋......

這些新鮮的土地拍賣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給各區縣土地招拍掛做出了示範,但遺憾的是房企即便想拿地,也沒有辦法給開發區又蓋學校又建批發市場又建醫院又建垃圾場。能夠給西安帶來產業的開發商實在太稀缺了。

西安大型房企之中,萬科發展的比較全面,相繼在曲江、港務區、西鹹拿地,做創業園區、企業公館、綜合體,萬科在住宅之外,做了不少嘗試,比如長租公寓“泊寓”、寫字樓、創意園區、教育營地等等。還有龍湖,涉足物業輸出、商業運營、長足公寓等等,龍湖公寓品牌“冠寓”,2018年要擴充到3000家門店。

除此之外,還有華潤置地,要在曲江、滻灞、國際港務區建造“三大中心”,算上三橋萬象城,已經是“四大中心”,在大西安三大主軸線上佈局了商業、會議、展會、奧體等多種產業,值得仔細研究。

但如果嘗試止步於這些,還遠遠不夠,西安需要大量的產業落位,僅僅只有萬科、龍湖、華潤的嘗試,還略顯單薄。

PART4-土地變局

現在西安拿地還處於B2C,官方也缺少配套建設資金,拿地相對比較容易。但按照目前西安土拍條件設定,或將快速進入雙邊時代,進入一個B2C+B2G的市場

正如億翰智庫董事長陳嘯天所強調,“(開發商)開始慢慢幫助政府解決產業痛點,房企已經開始成為國家產業的載體之一”。因為房地產不是一次性售完,房企想要滾動開發,保持長效利潤,必須在解決企業自身問題的同時,幫助政府做產業,客觀的來說,官方把做產業的任務加在了企業頭上,刺激房企發展,形成雙邊關係。

有這樣前瞻眼光的房企不多,因為在解決企業單一自我價值的同時,還要孵化城市產業,兼顧社會利益。但也

惟有這樣的企業才能夠獲得長期發展,前景廣闊。

2012年北京某開發商想要拿地,先得解決市民買菜難,修建“菜市場”;2015年浙江某開發商拿地,官方給出的條件就是配建公共廁所、中水、市政道路等基礎建設;除此之外,還有配建立體停車位、配建租賃房等等要求。

未來房企拿地,一定是越來越難,一地難求,有錢也不行。因為,想要拿地,一定是條件苛刻,必須搭配產業,去解決城市“痛點”,以促進經濟發展的高度去拿地,這才是房地產發展的長效機制,比如農業地產、小鎮拿地、科技園拿地、物流園拿地、城市地標拿地、醫院拿地、學校拿地、菜市場拿地.......

但我們看一下西安房地產的實際情況,其實是不容樂觀的,至少在B2C+B2G落位上,西安與成都、杭州差距很大,不僅是城市能級差距,連思想也有差距。

目前,河北房企“三強”榮盛集團(大地產+大健康+大金融)、華夏幸福(10大重點產業+超100個產業集群)、隆基泰和(地產+物流+清潔能源)都已經進入西安,但除了榮盛在臨潼做文旅健康產業之外,似乎隆基泰和只是搞住宅開發,華夏幸福一點沒動。

還有一個現象,2017年以來西安引進了不少產業小鎮,譬如融創軍工小鎮、科為翱翔小鎮、保利絲路小鎮、騰訊的雙創小鎮、遠洋國際藝術臻藏小鎮、招商蛇口的豐禾智慧小鎮、藍城小鎮等等,都已經簽約,卻沒有一個詳細資料流出,無法細述,令人遺憾。

PART5-思維異變

目前,西安土地有多難拿,從大型房企的拿地方式來看,就比較清楚了。

仔細對比一下萬科、融創、碧桂園、恆大,你就會發現,如果不是通過併購、聯合、參股開發,一旦參與土拍,很容易捧出地王,碧桂園就是典型。還有房企比較灑脫,比如恆大,除了一個悅龍臺之外,恆大已經將主力殺入地市級。

當市場進入B2C+B2G之後,我們會發現,西安土地越來越難拿,房企生存空間十分有限,土地流拍也會越來越多。

一方面是限價關係,很多土地溢價不足以達成預期,索性不做;一方面是“遏制房價增長”,讓房企對短週期並不看好,導致消極拿地;另一方面是西安招拍掛限制條件變多,限地價、限房價、競自持、競配套費、競現房、競廉租房等等,考驗開發商的盈利能力,很多甚至在前面設定一個房企TOP50強,能夠參與的房企更少。

B2C+B2G是一個大趨勢,這需要房企有更高級的思維,誠如一大批萬科城市配套服務商,中國金茂城市運營服務商......都是企業發展的新高度,當然反過來說也是一種更高維的拿地模式。如果這些企業能夠做成,也能夠加速城市產業落位。

但西安從來都是一座後知後覺的城市,房企轉型浪潮,如何通過房地產“轉型”推動城市發展,解決社會就業,積貧積弱的西安,能否趕上這一波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