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仁維的鄉的魯村 「黃土地」變「金土地」

走進永仁縣維的鄉的魯村,一棵相傳有百年樹齡的大椿樹映入眼簾,大椿樹下的黃土地上,板栗、烤煙鬱鬱蔥蔥,一座座整齊劃一的大棚正加緊建設,壯觀的光伏電站猶如一張巨幅畫卷,映襯著欣欣向榮的大地。近年來,這裡通過引進太陽能光伏發電企業,有效帶動了村集體、村民以及企業的共贏發展,原本貧困的落後村,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村民殷康家,一家人正忙著剝豆角。2013年,村裡把集體荒山出讓入股給兩家公司建設光伏發電廠,他家獲得了5萬元的徵地費補償,靠這筆資金,他家發展起了烤煙、板栗等產業,現在家裡不僅蓋起了新房,還購置了小汽車。殷康說:“以前不搞光伏的時候,山上雖然有幾棵樹,但不賺錢。他們來建光伏電站以後,賠償了不少的錢。這些錢拿來發展產業,讓我們增收致富成了現實。”

光伏電站的建設,也改變了同村村民倪應芳一家人的生活。2013年,倪應芳被召入電廠工作,從此,她家每月有了固定的經濟收入。

的魯村委會轄1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76戶1440人,全村耕地面積1739畝,人均耕地1.28畝。的魯村境內太陽能資源豐富,年平均日照時間2836.4小時,有集體林地3500多畝,閒置多年未開發,沒有產生經濟效益。2013年,的魯村兩委結合本村實際,依託永仁縣委、縣政府對外招商平臺,先後引進雲南華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協和風電集團有限公司,投資5.15億元,以集體山林1500多畝出讓入股給兩家公司建設了光伏發電廠。通過光伏電站建設,當地一次性獲得徵地費補償款77萬元。企業按每年每畝100元的標準給予村集體分紅,的魯村每年可實現集體經濟創收15萬元。這筆創收,也讓的魯村脫掉了集體經濟“空殼村”的帽子。同時,兩個電廠吸納了很多當地群眾到廠裡務工,有力解決了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難題,實現了村集體、農民、企業的互利共贏。

圍繞集約、高效的產業化發展方向,的魯村除新建100畝蔬菜大棚、建設村級股份合作經濟基地外,還引入了齊全農牧集團雲南生豬繁育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標準化生豬養殖場。與此同時,村裡投資解決村組道路修復、垃圾池、河道休閒場所安裝路燈等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一系列的措施和農業產業化的推進,村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大椿樹下的“黃土地”變成了“金土地”,低矮破舊的草房被鋼筋混凝土的磚瓦樓房代替,髒亂的居住環境得到整治,“村美水美”成了現實。有形的變化給村民們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實惠,2017年,該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了9432元。陳禮平 張桂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