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將蘇定方平定百濟後,留下一件東西至今仍保存在韓國(163)

大唐名將蘇定方平定百濟後,留下一件東西至今仍保存在韓國(163)

上回說到,就在唐軍舉步維艱地向著合圍平壤的既定戰略目標做著最後的努力時,一個意外的發生終於使李治不得不無奈放棄了這次遠征。

大家一定還記得,當初李世民平定東突厥的過程中,曾經扶持過一個名叫薛延陀的部族。

正如草原民族沒辦法適應農耕文明一樣,中原政權在面對廣闊的草原時,也同樣沒辦法將自己的統治方式完全套用到這幫整日逐水草而居,幾乎生長在馬背上的民族。

所以,當初滅掉東突厥之後,李世民便繼續對北方草原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統治策略。通過扶植不同的部落政權,讓部落間彼此相互牽制,從而維持大唐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

然而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儘管大唐一直努力地維持著區域的平衡,但人家草原民族也不是傻子。此時突厥人的勢力基本早已被消滅怠淨,北方草原上最為強悍的,是名為鐵勒的民族。

所謂鐵勒,準確地講應當是一個部落聯盟的稱呼,其中大約還分為九個不同的姓氏。像之前的薛延陀就是鐵勒九姓中的一員。像之後在大唐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回紇,同樣也是鐵勒一支。

原本鐵勒各部族之間,在大唐的經營下,也是處於相互牽制的狀態。然而到了龍朔元年,情況終於出現了變故。幾個部落居然彼此達成了諒解,轉身一致向著大唐發起了進攻。

對於大唐而言,這簡直不亞於是後院起火。要知道,大唐的都城長安本就地處北方腹地,草原民族一旦南下,長安立刻便會身處戰爭的前沿。

此時唐軍的主力部隊依舊還在遙遠的朝鮮半島,高句麗的頑強抵抗,讓戰局已經漸漸陷入了膠著之中。如果再不果斷撤兵,萬一這幫主力部隊有個三長兩短,大唐沒準恐怕真會被這幫草原部落給摘了桃子。

為了穩妥起見,李治無奈中只得先命令北線部隊火速班師回防。

如此一來南北夾擊的計劃再一次落空,孤軍作戰的蘇定方到此也只能一聲長嘆:雖有蕩寇之志,奈何時不與我!

當初在平滅百濟之後,蘇定方曾命人在百濟都城泗沘城修築石塔,以紀念這次遠征。

“天降飛將,豹蔚龍驤,弓彎月影,劍動星芒,貔貅百萬,電舉風揚,前誅蟠木,卻翦扶桑……”在這篇名為《大唐平百濟國碑銘》的碑刻上,蘇定方以異常豪邁的語調,向世人彰顯了大唐那巍峨的氣魄。

大唐名將蘇定方平定百濟後,留下一件東西至今仍保存在韓國(163)

如今這座石塔歷經千載風霜,依舊高高聳立在韓國扶余郡的定林寺中。

大唐名將蘇定方平定百濟後,留下一件東西至今仍保存在韓國(163)

幾年前,我曾特意隨團到塔下一遊。當聽導遊說起這是蘇定方當年的手筆時,團裡的一位大哥居然十分不屑地嘟囔了一句:“一個白臉奸臣留的東西,有啥好看的!”

聞聽此言,我心裡不禁有些悵然。平草原、蕩西域、滅百濟,正是因為他的存在,大漢民族的疆域變得空前遼闊,正是在他的浴血奮戰下,大唐才能夠和遙遠的漢朝一樣,擁有那份“犯我華夏,雖遠必誅”的豪氣。

所以,希望歷史能夠給這位老將軍一個公正的形象,一個值得讓所有炎黃子孫為之自豪的形象。

龍朔二年(公元662年),蘇定方解除對平壤的圍困,撤回中原。

龍朔三年(公元663年),蘇定方奉命駐軍邊境,抵禦吐蕃進攻。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蘇定方壽終西北邊陲,享年七十六歲。

《新唐書·蘇定方傳》記載,“定方所滅三國,皆生執其王”。

一生馳騁疆場,而終於行伍,老天給了蘇定方一個身為將軍的他最完美的結局。

大唐名將蘇定方平定百濟後,留下一件東西至今仍保存在韓國(163)

更加完美的是,在蘇定方生命最後的時刻,他等到了一個令人欣慰的消息。當年從朝鮮半島無奈班師的遺憾,終於在這一年被了結,大唐居然峰迴路轉地贏下了那場本已被放棄的戰爭。

大唐名將蘇定方平定百濟後,留下一件東西至今仍保存在韓國(163)

看脫水完整版,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王稻侃大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