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智高:越南李朝和中國宋朝關係中的第三者

儂智高:越南李朝和中國宋朝關係中的第三者 | 中越情仇史23

|中越情仇史/週四更新/謙虛公(撰文)|


越南歷史上的首個百年老店:李氏王朝

越南自漢武帝蕩平南越國後,在後續長達千年的歲月裡幾乎始終被置於中國掌控之中,直至時期才逐步走向獨立。公元905年(唐哀帝天祐二年)-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這二百七十年間即是越南自開始獨立於中國直至其獨立地位最終為中國承認的歷史階段。

李公蘊結束了安南自楊廷藝、十二使君之亂以來的動盪局面,同時也擺脫了(十二使君之亂後)吳、丁、黎三朝二世而亡的歷史規律,由他開創的李朝成為了越南歷史上首個百年老字號。

這個基業存續兩百一十五年的封建國家,和我國宋朝幾乎同步(北宋真宗時建立,南宋理宗時滅亡),共歷八帝,在此先曬出這八位的名諱及在位時間供大家參詳:

儂智高:越南李朝和中國宋朝關係中的第三者 | 中越情仇史23

李太宗有驚無險的登基歷程

公元1028年(順天十九年),李公蘊在其稱帝的第十九個年頭駕崩,享年五十有五,廟號太祖。

大行皇帝這廂喪事還沒辦完,那廂皇太子李佛瑪也未登基,其他三位皇子——東征王李力、翊聖王、武德王(姓名已不可考)因覬覦大寶又蠢蠢欲動,眼看前黎朝"十一龍奪嫡"的戲碼又要在後繼的李朝上演了(李朝這次前後就五龍)。

三王的計(陰)劃(謀)是將從宮外住處前往大內奉遺詔即位的李佛瑪於半途中截殺,這與四百年後漢王朱高煦準備在山東截殺由南京赴北京登基的明宣宗之手段如出一轍。

儂智高:越南李朝和中國宋朝關係中的第三者 | 中越情仇史23

早先爭議不斷的歷史連續劇《大明風華》中即有相關情節

不過李佛瑪跟朱瞻基一樣,巧妙地躲過了這一劫。三王本各率府兵埋伏於皇宮的慶福門內,結果李佛瑪偏偏由祥符門入宮。一步遲、步步遲的三王只得一不做二不休地扯起反旗,攻打皇宮。

聞變後的李佛瑪立即組織對圍城的叛軍進行反擊。其中猛將黎奉曉更是一馬當先,在痛斥了三王的叛變之舉後居然於陣前斬殺了武德王,叛軍見狀無不膽寒心顫、驚駭潰走。東征王、翊聖王也隨即被擒獲。

儂智高:越南李朝和中國宋朝關係中的第三者 | 中越情仇史23

黎奉曉陣斬武德王堪比"宣武門之變"中射殺齊王李元吉的尉遲恭

不久,李佛瑪又剿平了駐守丁朝舊都——華閭的二弟開國王李菩掀起的叛亂。清除掉坑兒老爹留下的這幾個刺頭兒後,李佛瑪終於能夠安穩地坐上皇位了。他首先冊立三子李日尊為太子,然後一股腦封了七位皇后(後追加到十三位——相較於丁先皇、黎大行的五個,自己老爹的六個,越南國君們在皇后數量方面的攀比心可見一斑)。

中越關係中的第三者

在李佛瑪執政安南期間,有一段產生於中越關係中第三者的故事很值得拿出來一說,這就是"儂智高叛亂"。

北宋廣南西路邕州(今廣西南寧)所屬四十四個羈縻州之一的廣源州(今廣西百色靖西、田東一帶)盛產黃金。"廣源雖號邕管西羈縻州,其實服役於交趾。"而"交趾賦斂無厭,(廣源)州人苦之。"

儂智高:越南李朝和中國宋朝關係中的第三者 | 中越情仇史23

北宋羈縻州之一的廣源州(今廣西靖西)位於宋越邊界之間,地理位置極其敏感

出身當地四大姓(韋、黃、周、依)之一的依姓頭人(即今天我國壯族、越南稱之為"儂人")儂全福因不滿李朝之"暴政",遂自稱"昭聖皇帝",立其妻阿儂為"",封其子儂智聰為"南衙王",定國號"長生",獨立建國,從此不再聽從李朝號令。

面對這不聽話的小弟,"交趾惡之,遣兵襲虜之。"安南經過一百年的戰亂洗禮,此時的李朝已發展成為了"地區小霸、軍事強國"。因此對付這種土生政權,自然是勢如破竹、拉枯摧朽般地悉數蕩平。公元1039年李佛瑪御駕親征,一戰生擒長生國主儂全福與太子儂智聰,唯獨走脫了皇后阿儂與年僅十四歲的小皇子儂智高。

正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年後的公元1041年(乾符有道三年),儂智高母子在儻猶州(亦位於今廣西靖西)又扯旗造反,建立""。李佛瑪自然容不得儂氏的東山再起,立即出兵鎮壓,這次儂智高亦兵敗被俘至升龍(李朝京城)。

考慮到其父兄已於兩年前"遂皆斬之於都市。"不知是李佛瑪良心發現,還是想學諸葛武侯唱一出"七縱七擒"。總之他決定將儂智高發放回籍,並授知州銜,劃雷、火、戚、婆四洞及思琅州(今廣西金龍以西的越南境)由其管理。

儂智高:越南李朝和中國宋朝關係中的第三者 | 中越情仇史23

《三國演義》中"七擒孟獲"相關內容的連環畫

要說這儂智高也忒不知好歹,賊心不死的他又於四年後的1045年佔據州(亦位於今廣西),建立"",定年號"景瑞"。李佛瑪命太尉郭盛溢(此人還有一個名將兒子,下期介紹,敬請期待)領兵征討,結果大敗而還。

徹底得罪了李朝,儂智高開始考慮去抱北宋的大腿。無奈彼時的宋仁宗剛剛從歷時三年的宋夏戰爭泥潭中抽身,現在無論如何也不想再趟南邊這一攤子衝突的渾水了。

儂智高:越南李朝和中國宋朝關係中的第三者 | 中越情仇史23

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宮廷畫像

儂智高再三上書北宋政府以求內附,無奈"朝廷以其役屬,拒之。"此舉被批判成:"庸懦的(即宋仁宗)統治集團因怕冒犯交趾(即李朝),竟然拒絕了要求內屬的真誠請示。"然而宋夏間的連年征戰已使國內疲憊不堪,彼時的仁宗選擇放棄插手廣源州事務並非單純"庸懦",亦有些許"無奈"。因此今日的我們也不應開啟上帝視角做"事後諸葛亮"來指點江山。

被宋廷無情拒絕的儂智高已心灰意冷,終究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召集部眾:"今吾既得罪於,中國又不我納,無所容,止有反耳!"以他看來,率敗於李朝,這次不如找"內實外虛"的北宋試試水——在廣州進士黃瑋、的謀劃下定計攻取邕州。(同當時投靠西夏國主李元昊的落魄書生張元、吳昊一樣,為實現自我價值而棄民族大義之不顧的國人古今俱有、比比皆是。)

儂智高:越南李朝和中國宋朝關係中的第三者 | 中越情仇史23

位於北宋廣南西路的重鎮邕州即今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省會南寧市

待準備就緒,儂智高於一日傍晚"焚其巢穴,給其眾曰:'平生積聚,今為天火焚,無以為生,計窮矣。當拔,據廣州以自王,否則兵死!"就這樣,一場"五嶺騷然"、"天子為之旰食"的反宋鬥爭拉開了帷幕。

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佑四年)四月,叛軍沿右下,同年五月攻克邕州。於此自稱仁惠皇帝,國號"大南",改年號"啟歷"。(估計儂氏特別迷信,因為每次建國失敗後都要改國號,圖個好彩頭。可這次的"大南"也預示著他的偉業確實"大難"。)大南軍很快橫掃橫、貴、龔、潯、藤、梧、康、端八州之地,兵鋒直指兩廣的心臟都市——廣州。

得益於宋夏議和而從西夏戰事中抽身而出的名將狄青臨危受命,封為徵南的他,領禁軍二十萬自開封日夜兼程、浩浩蕩蕩向兩廣殺來。

儂智高:越南李朝和中國宋朝關係中的第三者 | 中越情仇史23

從大頭兵一直幹到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的傳奇將領狄青官服畫像

徵繳戰事的具體經過此處不復贅言。狄青在崑崙關擊敗大南軍主力後,儂智高遁入大理國尋求庇護,結果落得"為其國所殺,函首歸獻(宋朝)"的下場。"夜襲"則成為了狄青諸多戰績中錦上添花的又一筆。

在中越兩國的歷史上,儂智高的地位很奇特,他本有可能是中國的內附義士,又或許可以成為越南的反華英雄,然而兩頭開打,左右得罪,最後落得一個身敗名裂、遺臭萬年的下場。但是就這麼一個人物,卻仍然成為中越史學家們爭相搶奪的香餑餑,箇中理由其實不難理解:儂智高數次背叛安南李朝,同時又對北宋大舉進犯。中越史學界都將其視為本國曆史的一份子,只因儂智高背後代表著的廣源州。儂智高的歸屬即決定著廣源州甚至其周邊更大範圍土地的歷史歸屬。

李太宗的歷史功績

準確的說,應該是李佛瑪對安南的歷史功績。從父親那接過一個初具規模的王國,他在位期間,每逢飢謹,即減稅二三年。並且修改刑罰及審訊之法,完善官僚體系,這都為李朝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卓越的軍事能力與靈活的外交手段也使得安南獲得了難得的內外承平。

但身為一代帝王,總免不掉"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的通病,生活奢靡、山珍海味、酒池肉林、後宮龐大、終年享樂不已。

公元1054年(北宋仁宗皇祐六年),李佛瑪當政二十七年後龍馭賓天,享年五十有五(跟他老爹一個歲數掛掉的)。太子即位為帝,幸運的是,登基過程未發生任何流血衝突,極為順利平和。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