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新聞的稿件是怎樣寫成的?

不管是開店還是做企業,最怕的就是媒體的負面新聞,報紙電視就不用說了,那是官方平臺,一旦涉足就意味著事情很嚴重了,現在很多負面新聞都是通過網絡媒體爆出來的,尤其是有新聞源資格的網站,秒被搜索引擎收錄,對企業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還有一些詞條,比如拼多多,一搜關鍵詞自動匹配一大堆負面信息,消費者還能相信企業嗎?

我不是學新聞的,但畢業之後在網站做了很長時間的內容,所以可以來聊聊媒體是如何寫一篇合理合法又不承擔任何責任的負面新聞的。之前國家對負面新聞管控不嚴,很多不法分子藉機對企業進行敲詐,現在好了很多,最起碼不會拿著負面上門找企業負責人談“要麼平事要麼給錢”了。

負面新聞的稿件是怎樣寫成的?

以一個品牌為例,就不說是誰了,市場部公關了很久都沒拿下,連登門拜訪都不給機會,所以需要向他們展示一下“媒體”的力量,說白了就是敲打敲打他們,別拿豆包不當乾糧。

切入點:市場活動。企業嘛,少不掉要做活動,只要企業有私心,活動都是有貓膩的。尤其是套餐,“千套萬套,總有一套套住你”。活動必然要讓利,但企業是要賺錢的,優惠政策就不可能全部照顧消費者,其中必有暗坑,要麼誇大宣傳要麼偷工減料,最不濟的也是積壓產品當熱銷清倉。

引子:網友爆料。網友爆料一直都是最好的遮掩,幾乎所有負面新聞開頭都是據“網友爆料”,這跟臨時工是一個道理,網友在所有負面新聞裡佔據80%的分量,爆料是他、表達觀點是他、圍觀走流量還是他,堪稱萬能“背鍋俠”,實際情況則是你們都懂的。

第一波:實錘。負面新聞最忌諱瞎編亂造,就算是活動也要親自到店詳細詢問,親自拿到第一手信息,不能對著傳單瞎分析,那種胡編亂造的很容易被商家抽臉,後果就很嚴重了。實事求是的寫,不摻雜一丁點的個人意見,他們說啥你就寫啥,不要增刪。涉及產品質量問題的負面就需要對爆料網友進行實地採訪。

第二波:專家分析。媒體代表的是第三方,第三方就只能通過陳述事實,讓用戶產生判斷,而不是自說自話。這時候行業專家就是最好的代言人,活動你不懂、行業不懂?沒關係,找他們同行點評分析,第一他是行業內的資深人事,各種花招都門兒清;第二同行是冤家,他們才會說出一些媒體想聽到的東西。

第三波:企業態度。前兩波整理完畢稿件就能發了。然後根據稿件中的問題焦點聯繫採訪企業,無非是兩個結果,不接受採訪,那就直接寫“對方拒絕我們的採訪”,沒事也搞成有事了;接受採訪,那就正面回應,是報道的後續。其實接受採訪就代表企業已經瞭然媒體的企圖了,除了媒介人員也會有負責營銷的人員負責陪同接待,接下來怎麼聊?明白了?

收尾:皆大歡喜就做正面收尾,死扛著不理就給他放著,找機會繼續。

以上就是負面新聞的整個流程,看到這裡先彆著急罵陰險,這是陽謀。在信息傳播不對等的條件下,這種陽謀最難也最好處理。以地產行業為例,樓盤開盤之前不管大小媒體都會投放廣告,尤其是平面媒體,廣告都是整版半版的投,而且沒啥附加要求。對財大氣粗的地產企業來說,哪省不出一個整版或者半版的錢?不投就表示不合作,不合作的結果大家都懂,所以沒必要把對方得罪到底,萬一哪天有什麼有求之處,對方給槓上了,吃虧的不還是企業?

整個流程,本質上都是媒介在說話,但是稿件出來之後,白紙黑字上卻看不到媒介說一句話,媒體只是“公正、客觀”的陳述一個事實並提供幾方人士的觀點,如何定結論,那是讀者的事情。料是網友爆的、內容是企業工作人員提供的、分析是專家做的,即便是出現很多極端的觀點,那也是“網友表達”,與媒體可一點關係都沒有。後期企業還能告媒體制造謠言?這就是“合理合法又不承擔任何責任的負面新聞”。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不管啥時候多瞭解一些總是有價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