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實、個性、深度體驗爲特徵的創新課堂,該如何實現?

沒有問題的課堂,是好是壞?

過去,人們傾向於稱之為:好。

我們應當注意到的是,它實際上,是跟學習的本質,背道而馳的!

想想我們上小學時,是不是常常有公開課?老師們,是不是事先都安排好固定的學生,在“公開表演”時,回答自己提出給學生們的問題?

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對答如流,課堂時間拿捏得分毫不差,真是一出“好劇本。

不說公開課,連平時的課堂,都帶有這種神韻——老師主導課堂劇本。

這,實實在在地丟掉了學生主動創新的靈魂。

前面,阿童木人工智能曾說到過,如今的教育目標,是“核心素養”。

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未來的課堂將把知識學習與遊戲、設計、創造、戲劇、社會實踐、研學旅行等結合起來,構建以面向真實、富有個性、深度體驗為特徵的新型課堂。

以真實、個性、深度體驗為特徵的創新課堂,該如何實現?

該如何實現,這樣豐富有趣的新型課堂呢?

1、學習,基於遊戲

事實上,遊戲在教育中,從未被忽略,它被康德、席勒、斯賓塞等視為促進兒童發展的重要途徑。

兒童天生就是遊戲的天才,遊戲是他們與世界進行交往的最自然、最自由、甚至可以說最有效的方式,這是一種充滿智慧、耐心和人文關懷的教學。尚俊傑教授認為,遊戲的核心教育價值包括遊戲動機、遊戲思維和遊戲精神。

一是,遊戲作為學習精神,學校,可以說是一個小社會,通過在校園中,模擬生活運行方式,建立知識與真實世界的聯結,讓學生在體驗工人、醫生、農民、科學家、設計師等角色人物中進行學習,而遊戲則成為學生髮展的重要方式。

二是,遊戲作為學習情境,利用遊戲激發學習動機,有老師利用“憤怒的小鳥”這個遊戲設計數學課,把複習數學知識變成了遊戲活動,這種課程,在阿童木人工智能公號中有所介紹;

三是,遊戲作為學習機制,通過類似遊戲闖關的方式重新設計教學,有很多學校設計了積分榜,學生完成某項任務便可獲得積分,當積分積累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兌換學習勳章。

以真實、個性、深度體驗為特徵的創新課堂,該如何實現?

2、學習,基於創造

當前的學校教育,兼有實踐學習和理論學習,但前者比重遠低於後者,阿童木人工智能認為,知識源自於生活實踐,拋下實踐去機械地學習知識,是不可取的,享譽世界的教育學家杜威,也曾表達過類似的隱憂:“只有在教育中,知識主要指一堆遠離行動的信息,而在農民、水手、商人、醫生和實驗室研究人員的生活中,知識卻不會遠離行動。”

基於創造的學習,倡導把動手操作和親身實踐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創作、設計、手工、實驗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鼓勵學生針對現實問題探索解決方案。

這種教學一般包括四個階段:

  • 準備階段——學生對自己的創造目標與過程進行初步設計,以開放的頭腦去設想問題解決的多種途徑;
  • 實驗階段——學生通過反覆的實驗,逐步明確自己進行創造設計的合理性,從最初可能出現的不知所措走向思路的清晰化;
  • 原型製作階段——學生在複雜的問題情境中做出判斷與選擇,在各種變量關係中找到問題解決的可能性,並根據自己的設計創造出原型產品;
  • 整合反饋階段——學生評價、反思、分享自己的作品,提出改進建議等。比如,深圳南山實驗學校在美術課上以手繪大深圳、大樹的心聲等22個單元主題為主線進行教學,學生製作出了包括陶藝、手工製作、電子繪本、研究報告等多種形式的創意作品。
以真實、個性、深度體驗為特徵的創新課堂,該如何實現?

3、學習,基於戲劇

這當然不是指我們在開篇中提到的“老師主導課堂劇本”,而是通過戲劇新式,引導學生感悟世界、促進發展的一種教育途徑,包括創作性戲劇、即興演出、角色扮演、模仿等多種形式。

這種教學的目的,並非培養藝術家,正如少兒編程,並非以培養程序員為目的,而是著重於讓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這同時,也是一種與世界對話的語言。

戲劇方式,其實已被國內外教學所應用。

在歐美國家,戲劇被廣泛用於閱讀理解、寫作、建構性別角色、消除種族偏見、預防藥物濫用等多個方面。

在國內,近年來,教育戲劇課程在國內也逐漸興起,其潛力正在綻放,尤其是在語文、英語等學科。在戲劇中,學生能與故事中的經典人物進行互動,經歷別樣人生,看到作者曾歷的風景,學生們的視角更為廣闊,想象,更為自由,認知和情感由此得到了昇華。比如北京十一學校新增戲劇課,涉及音樂、美術、影視、舞蹈、文學等相關內容,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表演、舞美、配樂等不同的分工,邊學習、邊實踐。

4、學習,基於體驗

阿童木人工智能的老師,曾與前往常青藤名校留學的優秀學員們,有過深入交談,主題是——你們在大學裡印象最深刻的一節課是什麼?

結果是什麼呢?

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回答是旅行。

咱們仔細想想,畢業旅行難道不能算是一種學習嗎?

基於體驗的學習,鼓勵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會,把課堂開到博物館、科技館、植物園、農場、車間……最終,學校將突破校園的界限——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或許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這在阿童木人工智能公號中,已有所介紹。學校的圍牆,被打破了,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社區、家庭,與學校的聯繫,前所未有的加強了,實現了真正的跨界合作、資源整合,最終創建出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體系。如美國的THINK Global School是一所“移動高中”,學生在每個學期都將前往全球不同的城市進行學習。學生既可以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研究一艘沉船的物理科學,也可以在北京的馬連道茶城練習普通話,還可以在悉尼與澳大利亞作家討論當代文學……這是一種,多麼令人嚮往的教學方式。

以真實、個性、深度體驗為特徵的創新課堂,該如何實現?

阿童木人工智能專注於3-18歲孩子的機器人、編程、創客等教育,提供品牌合作,希望自己的教學理念得到傳播,惠及到更多的孩子,專注於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更多信息請關注阿童木人工智能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