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鄉的喪葬風俗文化——看看孔聖人那裡咋行的!學學人家!

(本文根據江蘇省徐州市沛縣鹿樓鎮王書法兄臺撰《豐沛縣喪葬風俗雜理錄》為總綱,並結合我自己家鄉當地風俗加以增添修改。)

孔孟之鄉的喪葬風俗文化——看看孔聖人那裡咋行的!學學人家!

前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壽命短短匆匆不過百年,七十即是古來稀。生老病死是人生規律,總結來說,人生就是三場宴席:自己的出生祝酒——人生起點;自己的結婚喜宴——人生高潮;自己的葬禮喪席——人生終點。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一場轟轟烈烈的白事,被人們看作是一個人一生的完美歸宿,足可抵消死者一生的苦悶哀愁。

過去的喪俗禮儀繁雜,講究也很多,再說“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幾千年來,中國形成了一套套獨具特色、繁瑣複雜的喪葬習俗。鄉民們一輩子與土打交道,在土裡耕耘,在土裡刨食,最終的歸宿也是入土,都祈盼自己能擁有一場風風光光的葬禮。

現代社會知識傳播迅速、民智開化;人們文化素養的提升、時代的發展進步,對封建糟粕的摒棄;市場經濟對農村進一步的衝擊,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日益增加;人們生活娛樂方式新式多樣等一系列原因,喪葬儀式變得越來越去繁就簡,加上近幾年政府推出“移風易俗”的政策,導致一些沿襲千年的風俗文化幾近消亡。我自幼在農村生活長大,決心用筆記錄歷史,作為對家鄉的反哺,對先輩的紀念,對民俗的記念。

孔孟之鄉的喪葬風俗文化——看看孔聖人那裡咋行的!學學人家!

一、送終

老人去世了,不能說死了,這是對死者的不尊敬,要諱言說“老了”、“走了”、“成仙”、“仙逝”、“作古”等。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舊時交通閉塞,人口流動極為緩慢,鄉人大都壽終或病死,彌留之際,親人們依依不捨,將亡人牽掛親人。兒女們日夜侍奉,不離左右,同時給在外的子女捎話傳信,催其速返。在接到此類通知後,子女一般都日夜兼程,力爭與親人生見上最後一面,若見不上面,則老人死不瞑目,兒女遺憾終生,還會被指為不孝。

當事人也知道自己時日無多,通常情況下會強忍住最後一口氣,會出現所謂的“迴光返照”,一方面想見兒女們最後一面,另一方面要當著眾人交待一下身後事,叫“託家事”。在親屬的守護下,度過彌留的時刻,這叫挺喪,亦叫做“送終”,老人也是難得的善終,這也是人們通常盼望“五福臨門”中的“五福”之一。爺死舅家大,娘亡孃家大,病危之際,男的要請舅家人來探望,女的要請孃家人來問病,萬一病故,好讓他們知道人是怎樣死的。

二、置辦壽衣、棺材

在老人臨終前,兒女要為老人置辦好壽衣、壽帽、壽靴,俗稱“送老衣”。一般由女兒置辦,沒有女兒的由兒子置辦,有的要求壽衣要在閏年閏月縫製,取“功德潤澤後人”之意;選擇閏月的時候做壽衣,因為閏月的時間不多,哪年哪月也輪不到用上,間接寓意長壽,也是圖個吉利。頭上有帽,上衣一般為棉襖或夾衣,不能穿褂子,因褂子與“掛子”諧音,免得將兒子掛去陰間;下衣為棉褲或單褲,腳上穿靴子或鞋子。女性頭戴鳳冠或古代老太們所帶的帽子,穿掩襟上衣。

在壽衣顏色上,大都選紅、青、藍等色,壽衣裡子多選用紅色,意味著後輩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忌用黑色;在壽衣長度上,壽衣袖子要能遮住手梢,忌諱袖短露手,否則,意味著後輩兒孫會衣不蔽體、伸手討飯;在壽衣件數上,要穿單不穿雙,以避免凶事成雙;在壽衣紋理上,要穿平紋布,忌穿斜紋布,寓意為後輩人不搞邪門歪道;在壽衣材質上,壽衣要兩頭見棉,即有棉衣、棉褲,冬夏如此,取“以棉(眠)為安”之意;可用綢子但不能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利;在壽衣穿著上,忌給死者穿皮衣皮鞋,因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來世變成畜生;在壽衣縫製上,壽衣不能用布紐子(釦子),因為紐子和“扭子”諧音,怕後代出“逆子”,只釘布帶子,取“帶子——後繼有人”之意,如果有紐子,一定要摘下,但不能用剪刀等鐵器剪掉。

過去備棺材,木材以柏木為最好,楠木為上,次用雜木、楸、椿、榆等,禁用槐木。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最孬的棺材叫“狗碰頭”,指的是一種粗劣的薄板棺材,因為古代多有野狗野狼,嗅到屍體的氣味會用頭把棺材板撞破去吃裡面的屍體,所以“狗碰頭”的意思是野狗用頭就可以撞破的棺材板。

三、穿壽衣

死者在斷氣前,家人就要幫其穿上壽衣,一則死後屍體僵硬不好穿;二則說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著光著身子走了,到了陰間還是無衣,會淪落為孤魂野鬼。為亡人穿衣時孝子不能哭,一說怕淚灑屍體,引起走屍、殭屍;另一說眼淚滴在屍體上,死者會留戀而不走,且不得超生。

死者臨終時,親人們就要為其剃頭(男)、梳頭(女)、淨身、整容,由死者直系子女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淨軀體,通常以“三袱子”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擰乾三遭,稱“三把”,亦稱“洗喪”: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腳腿。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於“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惡,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讓死者的靈魂知道這不是在給活人沐浴,讓死者乾乾淨淨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所收容。

四、移床

老人臨終時,要將老人放在一張下面鋪滿秸稈的草蓆墊子床(靈床),或者用高梁杆做的“箔”(當地叫這個名子,古代沒有海綿墊子一般將箔鋪於床上)上,一起移至正廳內,農村稱“堂屋當門”,搬出正廳內所有傢俱裝飾,只留下這張床,床頂後牆。老人的頭朝門、腳朝裡,在老人臨終的最後時刻口,將床前移,稱為移床。移床的目的是讓老人故去後能順利走出家門,靈魂早日到冥府安息,免得滯留家中不得安寧。等成殮完畢、將死者放進棺材後,靈床就要被翻過來丟棄在外邊,活著的人不再在這張床上睡覺,民俗認為不祥。

五、指路(喊路)

指路,俗稱喊路,也叫喊魂,意為讓亡魂升入仙界,也是告知鄉里親鄰老人去世消息的方法。老人死亡後(本地俗稱“倒頭”或稱“嚥氣”。),死者的長子(長子不在由長孫,長子、長孫都沒有,由其它兒子或女兒)手持一稱杆,站在門右側,指向西南方向,邊喊三聲“爹(娘),您順著大路向西南!”本地風俗只要死者還有一絲氣,絕對是不能動哭聲的,認為哭不吉利,只能在屍體擺放停當後,全家舉哀,放聲慟哭,用瓦盆作紙盆,於死者頭部的供桌前面燒上第一把紙,許多地方叫燒“引路紙”,本地俗稱“倒頭紙”。人們認為燒紙就是給死者送錢,以此祈使死者帶夠買路的銀兩“盤纏”,好順利去西天成仙。

為什麼人死後往西南而不是往東南、東北、西北等其他地方呢?因為天地的四面八方分為四道,東南為禽道,西南為神道,西北為獸道,東北為鬼道。祖輩相傳,西南是佛祖居住的地方,是西方極樂世界,唐僧不辭千辛萬苦往西南方向的天竺(今印度)求取真經,其原因也正在此。凡人死後,人們普遍的願望是死者能“回老家”、“上天堂”,由此人們便盼望故去的至親之人奔向聖地,並盡力為故者指引通往聖地之路。

六、小殮

死者是男子,把靈床停於正寢;死者是女子,則把靈床停於內寢(即室內衝門或偏右之地)。人死後,要仰面朝天躺著,用一張輕薄的黃裱紙(本地一般用“火紙”就是燒的紙錢)或白紙把臉蓋上,俗叫“苫臉紙”。一說是因為人死後臉色會變得難看,怕親人傷感或害怕,用“苫臉紙”遮住;一說是觀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氣出紙動,還可搶救復生;還有讓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紙把臉蓋上,因此,人們非常忌諱活人用紙蓋臉,怕惹來不祥。

人死後含物的禮俗古已有之,古人曰:“以玉實死者口謂之含”,《後漢書·禮儀志》載:“帝崩,口含以珠”,歷代帝王、貴族均用此禮。當然,中國禮儀有不能過格的傳統,非帝王將相不能越禮,這是封建等級觀念。人剛嚥氣,要把預備好的“噙口錢”放人口內,“噙口錢”也叫“口實”,是一枚銅錢或其他金屬硬幣,穿上紅線,放人死者口內後,把紅線另一段拴在壽衣布帶上或掛在耳朵上(男左女右),防止溜入腹內,待盛殮時揪掉紅線。這種做法一是錢為寶,叫“口中含寶”;二是辛勞一生,最後帶走點“落(此處讀lao)頭”;三是投胎脫生,有了“噙口錢”則來世不受窮。有的地方是用一塊銀質的小魚,叫做“噙口魚”,意為“含人”(人與銀諧音)。

屍體停靈時,要用苘繩(本地一般用稻草繩)縛住死者的雙足腕,俗叫“絆腳繩”。傳說,“停屍”期間,如果遇上打雷閃電或貓從身上跳過,死人會突然站起來,碰上什麼東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丟手”,非常嚇人。所以,要用苘繩絆上死者的腳,到大殮蓋棺時再解去,不然亡人在陰間就不能走路。

亡人已逝,要包一包麩子放在死者左手中,把一串用線串起來的小麵餅塞在死者右手裡,曰“打狗餅”,小餅個數與死者年歲相等,同時念歌:“走到螞蟻山,麩子撒兩邊。走到惡狗山,餅子撒兩邊。”使死者在去陰司的路上一路平安,不被螞蟻啃噬屍體和被惡狗咬。還有的地方在死者手裡要攥塊饃饃,意思是在黃泉路上有飯吃,來世不缺口糧。

在靈床前放一張四方桌作為供桌,桌子內靠死者頭部右側放穀草(隱身草)一束,穀草的根數跟死者的壽數相等。過去傳說,人死後“魂”就離開了身體,但他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只覺得很輕鬆,就到處遊玩,為了使他玩得愉快,暫時不讓他看到自己的遺體,就用這些穀草隱藏起來;另一種說法是,人死後兩天以內鬼魂還不讓進“陰曹地府”,在陰間也不能胡遊亂逛,又不能附體,所以要鋪上“隱身草”讓他暫時藏身。

在供桌上要放上供品食物、弓、箭、瓦、三個用面捏的小鳥、燃香燭及一盞小油燈(長明燈),供品食物是給勾魂使者黑白無常打尖用的和給死者走在黃泉路上享用的,弓、箭、瓦、三個面小鳥的用處在發喪一段中另有敘述,燈是為死者去陰曹地府路上照明用的。

在供桌底下放一個瓦盆,盆底居中鑽孔,死者有幾個兒子就穿幾個孔,稱為“牢盆”,臨發喪的時候由長子摔碎。另在牢盆內放一個小陶罐瓶子(蜂蜜罐、倒頭罐),內裝煮熟的麵條,瓶口用三張小烙饃覆在一起正好蓋住,插筷子一雙,名為“陰陽瓶”。因為死人和活人不一樣,活人用筷子進食很方便,而死人已脫離軀殼,只有靈魂飄遊在冥界,不再能自如地使用筷子,所以,只有祭品的碗盆上面才豎插筷子,本地吃麵條最忌諱筷子插在碗正中。

尤為注意的是,派人購置牢盆、油燈、倒頭罐時不能講價格,賣主要多少錢,喪家就付多少錢。

七、啟喪

一旦親人逝世,會請派幾位在村上有威望、有能力的人擔任“大總理”,喪葬之事由他料理,幫忙者由他分配指揮,負責葬禮期間的各項具體大小事宜。再指定個賬房先生,租借靈棚、圓桌子、板凳,買火紙、白麻布;近門的婦女們幫忙做孝服(現在一般都是租借的,和其他傢伙事一起),請人扎紙紮、找掌勺主廚的大師傅、買菜買酒水等。俗語謂“孝子頭,滿街流。”此時重孝子請人操辦喪事都要先給人磕頭,被請的人到家後,全家人都要磕頭,然後才能商量事情,主要是商定發喪的時間。

首先在大門口放一紙紮,即一根玉米秸棒上部夾繫著一摞火紙,火紙的張數與死者年齡相同,其位置是男放左側、女放右側。接下來就是在大門上貼白紙,表示家中有喪事,近門的幾家都要貼,且主家在喪後三年時間春節不可以帖春聯,表示對死者的哀悼。若兩位尚有一位健在,要用長裱寸紙條在兩個門扇上一左一右對貼成“/ \”形(死者為男)或“\ /”形(死者為女),若兩位均已去世,要貼成兩個“×”形,俗稱“封門”。

其次在死者靈前搭喪棚,上有起脊棚頂;棚與堂屋門之間掛一“秫秸箔”(玉米秸稈做的遮擋)隔開或用幾大塊白布相連做成的遮擋,同時在左右留出來人的出入口,秫秸箔兩邊懸掛著用白紙黑字書寫“慎終須盡三年孝,追遠常懷一片心”等樣式對聯,橫批一般是“當大事”或“祭之以禮”;秫秸箔正前方放靈桌,桌上放著用紙紮成的類似於古代房屋建築的神龕,當地稱為“祖樓子”,“祖樓子”下邊中間留有類似於古代堂屋屋門的空間,以便放置神位或遺像,前面放置貢品以及香爐香燭;晚輩親屬在兩旁跪棚謝客。特別注意的一個細節就是,剛佈置完把神位遺像放好以後,要在香爐裡點三根香,同時用火紙剪一個古代銅錢的樣式,然後貼於三根香身上,不需要任何粘合劑,當地的傳統說法是,如果可以貼住則表示死者沒有怨氣且對佈置很滿意,如果貼不住則表示不滿意,死者不收。

子孫滿堂、壽終正寢的,本地人稱作“喜喪”,在揚幡動樂、披麻戴孝的儀式中,確也升揚著一種隆重與莊嚴的氣氛。是否動樂,視情而定,如是喜喪,便要花錢請吹喇叭樂手和戲班子(本地不管什麼喪一般都會請,方言叫“吹叭哈”,他們兼職唱戲演奏,一般在出殯前天夜裡演奏幾個小時,有戲、歌曲,哭喪等,在以前沒有電視網絡的時代,這也算村裡人的一種娛樂方式,每次都會有很多人去觀看,如果別人誇演的好則說明主家孝順,一般演奏到很晚,當天夜裡主家還要給他們準備住的地方,以便明天的出殯儀式。)。所奏曲目多為《四平調》、《到春來》等。如果同時一地有兩戶辦喪事,又相隔不遠,兩個喇叭班子便比著吹,比著唱,總想比對方演奏得好。

八、破孝

老人去世後,直系親屬要立即換穿孝褂子,主要參加喪禮的人,即五服以裡的人,均需按親疏遠近分送相應的孝服,本地俗稱“撕孝帽子”。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或大戶人家,按全額分給,如服齊縗的,必須按齊縗用布分給所有服齊縗的人,但農村平民百姓沒有這種能力,只給至親如閨女、女婿、孫子、孫女、外甥、侄子等分孝服,其他人只給一頂“孝帽”,這就是“撕孝帽”的由來。

披麻戴孝的孝帽孝褂子是按身份做的,孝褂子不可隨意穿戴,必須按約定俗成的規矩穿戴,如果穿戴錯了,會遭到親朋的強烈指責,甚至會引發矛盾糾紛。

死者的兒子、兒媳和女兒頭戴口袋式束頂孝帽,用白繩繫住,帽側用線釘著一撮棉花,男左女右,俗稱“棉花羽”,意思是堵耳眼,不聞他事,專心守喪;

腦後垂有約1.5米的孝布,俗稱“孝襪子”;

身穿孝袍子,即掩襟白色大褂,長及膝下,現多為現成的出租;

腰束孝繩,左側有一麻繩吊著拖到地上,謂之“攔腰繩”,俗稱“搭拉繩”;

腳穿孝鞋,即穿全白素鞋或用白布把腳包起來,用麻繩在腳腕處繫住;

手中拉著用長條白紙螺旋纏繞的“哀杖”(即用柳樹的枝幹做的孝棍,只有直系親屬用長條白紙逆時針纏繞,走路時必須讓其觸地,也就是弓腰拉著走,所有孝子都會如此,但根據關係的遠近所用柳樹枝幹由粗到細,本地有種說法如果老人在世時兒子不孝順,族內人看不慣會專門挑選粗大且長度很短的柳樹枝幹,讓其彎腰的程度加大以示對他的懲罰。)。

侄子輩的男性穿著相同,但不在帽側訂棉花亦不將腰間麻繩拖拉到地。

孫子輩的男性穿著相同,在白孝帽子頂角上再釘兩塊藍布條或在帽頂釘一個藍色疙瘩(即帽頂上是一個藍布縫製的球形疙瘩,裡面塞棉花。)。

重孫輩的男性穿著相同,在白孝帽子頂角上再釘兩塊紅布條或在帽頂釘一個紅色疙瘩。

玄孫輩的男性穿著相同,在白孝帽子帽角上再釘紅綠布條都釘或在帽頂釘一個紅綠雙色疙瘩。

另外死者兒媳同死者兒子穿戴相同,且手拉“哀杖子”。其他女性晚輩則統一用一塊白布包頭,俗謂“孝手巾”。

九、守靈

自老人去世後,重孝子不能自由出入家門,所有外事活動都必須停止。孝子在靈床東面守靈,長子居首位,其餘依次;兒媳、女兒在靈床西邊,長兒媳居首位,其餘依次,女兒再次;侄兒、孫子輩的要在靈棚下跪棚。

守喪期間,須日夜守護,不得離開老人的遺體;

須雙膝跪地,地上鋪些許麥草,不得坐板凳,只能席地坐臥;

孝子不沐浴、不洗臉、洗腳,不更換衣服,連吃飯都不能泡湯,傳說是免得死者在黃泉路上要趟水。

孝子和參與喪事的男性晚輩每人要手執鮮柳樹枝砍的孝棍(哀杖),孝棍也稱哭喪棒,就是黑白無常手中拿的那個。孝子的比眾人的大許多,一般如手臂粗細,有的地方甚至孝子的孝棍粗如大腿根,眾人的一般大拇指粗細,三四十公分長。拄孝棍的寓意是喪屬悲痛難以承受,藉此支撐身體。在孝棍身上沿逆時針方向斜纏裹著指魂紙,在死者下葬後孝棍都排插在墳頭前面。

十、出殃(本地並沒有此習俗)

死者遺體停床之後,就要請陰陽先生來算出“出殃”時間。古人認為,生人具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後,魂魄隨之消散。其中七魄被稱為“殃”又稱“煞氣”,七魄先後離開人體的過程,被稱為“出殃”。“殃”有顏色,離開人體時有高度,也有方向,一般人對此是不得而知的。這需要陰陽先生來推算,推算的結果與死者的姓名、性別、年齡、死因、禁忌等一齊寫在一張黃裱紙上,這就是“殃榜”。

殃榜是整個喪葬活動的核心所在,不僅決定著死者何時入殮、幾時出殯等一系列活動;還關係著整個家族的前途與子孫的興盛隆替。如若生者在某個環節上與陰陽先生所批示的殃榜相違背,就有可能面臨著“重喪”的危險。根據陰陽先生推定“出殃”時間、來客開弔、出殯埋葬、“過七”、百日、一週年、二週年、三週年的具體日子,並把這些日辰用白紙開列出來,貼在牆上,喪祭儀禮按此如期進行。“出殃”也叫“回煞”或“回殃”。據說“閻王爺”把死者靈魂用麻繩或鐵鏈綁鎖,指派小鬼押上回家謝灶,也是死者靈魂最後一次返家“告別”,因而“殃”就是鬼,據說“殃”十分厲害,人碰見人死,獸碰見獸亡,碰到樹上枝枯葉焦,誰碰上誰就要“遭殃”。

人死後什麼時間“出殃”,是根據死者嚥氣的時辰推定的,只要看死者的手形便知,人剛死手形就是他死的時間。

男看左手,女看右手,口訣曰:

子午卯酉掐中指,寅申巳亥掌直舒;

醜未辰戌緊握拳,察看之時要仔細。

按照這個口訣,死在什麼時間就知道了。按死的時辰,再批出“出殃”的時辰和“出殃”的方位,口訣是:

批殃之法何須難,月將加到死時間。

男落辰位女戌地,落到某日某時某方出。

出殃的時候,喪家要根據殃榜上所開出的日子、時辰,把死者臨終時的臥室佈置起來,通常是把死者的被褥鋪好,衣服打開,放在炕頭。打一盆洗臉水,放上毛巾、肥皂。小桌上擺上點心、茶水,煙具等。如果死者是女性,還要擺上梳頭匣子和化妝品。根據推算出來的出殃方向,還要把窗戶撕開一個洞,好讓“殃”從這裡出去。有的還在桌上擺一碟沒有包餡的餃子,說是讓亡魂吃了覺得沒有滋味,一氣之下就跑走了,這樣出殃可以快些。另外,出殃時,有的把炕蓆捲起來,在炕上灑一些灰,有的則在地上撒一些沙土。出殃的時候,家裡人要出外躲避,根據民間說法,出殃後,灰或沙土會留下死者的足跡,據此可以判斷亡魂脫生的類別。

十一、報喪

具體事宜商定後,要安排專人分四路向親友送信或報喪,即向親友報柬,報喪者到別人家不能進門。送信或報柬範圍大小由事主定,主要是通知親友何時入殮或火化,何時舉行祭祀大典和埋葬。埋葬,俗稱發喪,有寄埋和出殯兩種形式。一般兩位老人死亡一個,喪事辦得簡單一些,放的時間短一些,稱之為寄埋;如果兩位老人都已死亡,要大操大辦,最低要停放一週以上,稱之為出殯。送信按寄埋或出殯不同形式以及親戚遠近分為送信(口頭傳達)、發柬兩種形式,發柬一般為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大多在出殯時使用。柬,就是訃告,有嚴格的書寫形式,與一般通知不同。舊時報喪的帖子較講究,封面上註明“××先生臺啟”、“輓聯幔幛,概不領用” 等字樣,二、三頁書寫正文(即訃告上的內容),第四頁寫一個“訃”字。

死者如是母親,孝子應首先到外祖父母家報喪,其治喪事宜須由外祖父、舅舅或舅家表兄弟認可後,才能辦理,並向其他親友報喪。若死者為青壯年女子,其夫必須親自去岳父家報喪,此俗稱為“跪門”。

十二、訃聞

人死後,其家屬主喪人用文字訃告眾親友周知。訃告上要寫明死的時間及開弔祭葬的日期。訃告的樣式有很多,父母都去世或者其中一人先去世,或祖父母一人在世父母其中一人去世等,加之以誰的名義寫訃告,是長子、長孫、父親等皆有不同的稱呼以及寫法。下面以祖父母皆以先去世,現父母其中一人去世以兒子的名義來出訃告的寫法如下(豎排、自右向左、自上向下):

“訃告

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殞滅,禍及延我

顯考X府君諱XX(女性則寫:顯妣X府X孺人)。顯考(妣)生於XX年XX月XX日,因積勞成疾,醫治無效,痛於XX年XX月XX日X時於本宅壽終正寢(女性稱壽終內寢),享年X十又X歲,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絕,親視含殮,尊禮成服,即日火化回靈,扶柩入殮,茲定於農曆X月X日啟門治喪,領紙受吊,合葬於祖塋之側。

啟門家奠誼屬至戚友(此二字並列)謹以期

孤(哀)子XXX泣血稽顙(如父母雙亡則稱“孤哀子”,如父亡母在,則稱“孤子”,如母亡父在,則稱“哀子”。即無父曰孤,無母曰哀。)

齊衰期服孫XXX泣血稽顙(次重孝服稱為齊衰,孫子輩的意思)

齊衰五月曾孫XXX泣淚稽首 (曾孫)

小功服侄XXX拭淚稽首 (旁系近親屬)

麻服侄孫XXX拭淚稽首 (旁系近親屬孫)

族繁不及備載

這裡說明一下:

“五服”的一種形式是指代五輩人,“五服之內為親”,從高祖開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緣關係在這五代之內的都是親戚。一般情況下,家裡有婚喪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內的人參加。親屬關係超過五代,不再為之服喪,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十三、奔喪

奔喪,凡死者臨終時,未能守護送終的女兒、兒媳、孫女或者比較親近的女晚輩得到報喪的凶信後,要立刻來奔喪弔唁,奔喪臨近村子時需且哭且步行,以避不孝之嫌,俗稱“哭道”。也有說奔喪是為死者招魂引路的,據說人死後魂飛無依,只得在周圍附近飄蕩,甚至會迷失方向,此時有人啼哭,能喚醒飛魂,隨從哭聲直撲靈堂,歸守屍身。

十四、大殮(成殮)

實行殯葬改革(火化)濟寧地區都是用棺木埋葬死者,實行火化後大都是內用骨灰盒、外套木棺或石棺埋葬死者。用棺木埋葬死者要讓死者入殮,一般在死者死亡後的第二天下午晚飯前入殮,俗稱“成殮”,未婚年輕死者和夭亡者一般當天成殮。死者成殮前,要通知親友觀殮,如果死者為男性,重點是請姥孃家人觀殮;如果死者是女性,則要請孃家人觀殮,此程序不可或缺。

入殮時,先用芆子(藤條編的,古時用來背東西的傢什)象徵性地在棺底漏點草木灰,草木灰又稱為‘青龍’,此舉有辟邪之意;再覆上一層白紙蓋住;將一根苘條在棺底拆妝成數股作搖錢樹狀,並在苘與苘的交叉處墊九枚銅錢或硬幣,曰“墊背錢”,放頭下一枚、兩肩下各一枚、腰下一枚、兩胯下各一枚、臀下一枚、兩腳下各一枚。大殮中的鋪與蓋一律稱“衾單”,不能叫“被子”,因為“被”與“背”同音,俗話說“背興”就是不幸。鋪的時候同時念三遍鋪材歌:“頭頂金,腳蹬銀,子孫後代出貴人。”貴族用九鋪九蓋,次之七鋪七蓋、五鋪五蓋,平民用三鋪三蓋已經是不錯了。講究的最後一層是鋪白蓋黃,謂之鋪金蓋銀,認為這樣死者到陰間就有福可享了。

長子捧著死者頭部,俗稱“捧頭”,實際上是架住肩部,次子抱腰,三子抱腿(無次子、三子,由長孫、次孫代之),近親提千金帶(亡人衾褥下的白布帶)和墊褥四角,在棺材兩頭分置“元寶枕”,供死者擱頭和腳。屍體入棺,按規矩是先入腳,後入頭,表示立進,而非躺著進去。應將手腳理順、頭扶正、眼皮瞑合,整理好衣服,請觀殮的客人觀殮,主要是看安放得是否妥帖。在大家無異議後,取出死者口中的硬幣(噙口錢)放在頭部一側。

接下來的開光儀式,由亡人長子進行。用碗盛淨水,以新棉球蘸水擦試死者眼目,好讓亡人瞑目,也有人認為這樣做死者下世才不會瞎眼。開光順序是從頭到腳,依次為頭、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腳,並唸唸有詞:“淨淨眼,眼觀六路;淨淨耳,耳聽八方;淨淨口,越吃越有。”或者念淨面歌:“澆花澆根,留子留孫,吃三分,留三分,留下三分給兒孫。”有時是大老執說一句,孝子複述一句,然後在該部位上擦一下。開光詞:“開眼光,看四方;開耳光,聽八方;開鼻光,聞花香;開口光,吃牛羊;開心光,亮堂堂;開右手光,寫文章;開左手光,抓錢糧;開腳光,腳踏蓮花登天堂。”用白紙糊一個紙鑼,孝子放在死者臉上晃一下,隨即用手捅穿。擦完的棉球孝子要扔在背後,不得回頭看,擦拭完後把碗倒扣在棺前的地上,死者生前用過的一雙筷子擺在碗上呈八字狀,出喪的時候由“大總理”用刀背劈斷,先劈筷子後劈碗,意味著給死者帶到陰間去使用。

屍體放好後,要將死者常用的東西或喜歡的物品放入棺內,作為殉葬物,金銀財寶也包括在內,意思是亡人忙碌了一輩子,不能空著手走。此時,在場的親屬要往棺內探視,與死者做最後的訣別。開光的時候孝子也不能哭,怕淚水滴到屍身上,引起走屍、殭屍。

釘棺又稱“鉚釘”、“煞扣”、“合棺”,即將棺蓋蓋上。安葬前,停厝在堂,棺蓋不能合縫,以備親人一睹遺容,最後與死者遺體告別;也有的因親人遠離家鄉,待等遠方親人回來一睹遺容;有些死因不明者,開始也不封棺,等驗屍或問題處理後,再行合棺。安排就緒,方可蓋棺,俗叫“合龍口”,將七個七寸鐵釘按照前(左)三、後(右)四的順序扎到棺材蓋上,俗語說:“寧隔千里遠,不隔一層板。”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開。釘“主釘”時,男喪由重孝子親叔或叔兄弟等五服以內至親來執斧揳“壽釘”,女喪要請重孝子舅舅或舅家表兄弟來揳。此時舅舅可藉此來訓斥那些不孝順的兒孫、子媳們,同時提一些難題,孝子必須應允,否則不予楔釘。這時,只有請族中有威望者出面說情,孝子磕頭謝罪,舅舅才答應楔釘。釘棺歌:“孝子靈前跪,莫要動哭聲。舉起魯班爺,亡人來躲釘。”辭靈釘棺時,親屬們要哭喊著親人的名或稱呼,叫他(她)躲釘。至此,大殮禮成。

施行火化以後,一般是在死者死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在火化之前行開光淨面禮,然後由親人把屍體抬上靈車去火化場火化,火化後骨灰裝入骨灰盒,另外,再買一個木棺或石頭小棺材,把骨灰盒放入石棺中,火化回家後再舉行大殮儀式,等待安葬。

十五、弔唁

弔唁當地俗稱“弔紙”,是老人去世後至發喪當天前,親朋弔唁的一種形式,出嫁的女兒、重孝子的姥孃家、姑娘家等直系親屬必須在接信後立即前去弔紙,其間鄰居、親朋好友等也可前來弔紙,此時弔紙不行大禮。

十六、祭品

親友接到訃聞(窮人叫“報喪”,派人到親友家口頭通知某月某日燒紙弔喪)後,即準備弔喪奠禮,弔喪者關係好、血緣近者一般用三鮮供(豬頭、鯉魚、公雞)、糖人供、水果供或五雞供;親友關係疏遠的僅辦四事祭盞(鞭炮、草紙、蠟燭、糖盞)、三事祭盞(少蠟燭)、四包白糖或只送一塊鉑(大德寶,小德寶或粗鉑)而已,到期前往弔唁。

三牲在供桌上的排法為,豬肉居中,雞與魚置於兩旁。祭祀所供的魚其頭、尾及鱗鰓不可去除,完整的魚表示全心全意。

五雞供就是五隻雞,講究牌面的用五隻大雄公雞,一般的用五隻蛋雞。

水果供需準備西瓜、香蕉、葡萄、蘋果、柑橘等五種水果,又叫“五果供”,一般選用節令水果;水果要用帶皮整個的,一定要新鮮光亮,不可以用色澤差的、個頭過小的和諧音寓意讀起來不吉利的;葡萄論串,西瓜、蘋果、橘子等論個,香蕉論束;小個的水果每樣用五個,大個水果用一個(串)(束)完整的就可以了。

糖人貢(在本地很少見)作品從題材上主要分為人物、古代建築模型、動物與果品、生活及祭祀用具四大類,主要作品有:“老壽星”、“王母娘娘”、“天官”、“八仙”、“壽桃”、“豬、公雞、鯉魚”(俗稱三鮮)等,根據組成又分成32件套、24件套、6大件等。豐24 套件糖人貢為:“老壽星”1 件,“獅子”2 件,“天官”1 件,“牌坊”1 件,“壽桃”2 件,“石榴”2 件,“八仙”各 1 件、共 8 件,“寶塔”2 件,“酒壺”1 件,“酒杯”4 件。32 件套糖人貢為在 24 套件的基礎上增加 8 件,即“香爐”1 件、“盤龍柱”2 件、“蠟燭”2 件、“公雞”1 件、“鯉魚”1 件、“豬頭”1 件。6 大件為:“老壽星”或“王母娘娘”1 件、大號“寶塔”2 件、大號“牌坊”1 件、大號“壽桃”2 件。

十七、燒紙

本地喪祭燒的紙有兩種:一種是叫“燒紙”,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塊粗紙,燒前用陽間正在流通的真硬幣或紙幣在紙上拓一下,俗叫“打紙”,示意過版成“錢”,俗以為紙不用錢幣拓,在陰間就不能當“錢”用;另一種叫“陰票”,過去是木版拓印的鈔票狀的“紙錢”,上有“冥國銀行”字樣,面額仟、萬、億圓不等。燒這兩種紙,都是為了給死者送“錢”。

傳說,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天下轟動,名利雙收。蔡倫的嫂子見了眼紅,逼使蔡倫的哥哥蔡莫學造紙,蔡莫未得要領就揹著弟弟自己造起紙來,造出的紙又黑又粗,無人來買,堆積滿屋。蔡倫的嫂子深感內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氣之下,就在妻子靈前燒起紙來,燒著燒著聽見妻子在棺材裡喊:“開門,開開門!”人們打開棺蓋,蔡莫妻子坐了起來,嘴裡還叨咕說:“陽間有錢通四海,陰間用紙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還肯放我回來。”後來逢人便說,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閻王殿,閻王讓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燒了紙,送了錢,小鬼們就爭搶起來,他們拿到了錢,就把我從地獄中放回來了。這樣,蔡莫造的紙能在陰間當錢使的消息很快傳開,原來堆積如山的紙就被搶購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為了賣紙,特意裝死,也沒深怪於她。由此,喪家燒紙的習俗就流傳下來,至今民間喪祭燒的還是較黑的粗糙紙,俗稱“鬥底紙”、“升底紙”。

十八、祭奠

祭奠又分為棚祭和路祭

棚祭:

弔喪時,弔喪人要先到收吊禮的地方進行登記,在吊禮單上由登記人記下弔喪者的姓名、祭品名稱等,然後由主持喪事的“大總理”安排,弔孝者如是亡者的長輩不用行禮與叩頭,男性弔孝者按長幼輩依序進入靈棚,有幾個不同的班輩,便排成幾個橫排。橫排中,年歲大者在右,小者居左,不得混亂,由一位主祭人在前帶領,行叩拜禮。

棚祭男以死者姥孃家人為主,女以死者孃家人為主。在這兩家行大禮之前,弔孝者距喪家不遠處應止步,待孝子、鼓樂前來接引供品(本地一般用花圈代替貢品),是為“懇供”,重孝子由兩人攙扶在來者前叩首,本地俗稱“迎花圈”(花圈左右貼有拜條,交代是誰送來的。),然後退步引供,直至喪棚。擺好貢品(或花圈)後待大總理吆喚:“請×××莊×府貴客前來弔唁!”接著鳴炮奏樂,進行行大禮祭奠。

路祭:

路祭就相對複雜,發喪時,先將棺材從屋裡抬出來放到大路上早已經準備好的棺材架(棺材架分四個角抬起,每個腳四個人,一共十六個人抬)上,因為家裡和門口衚衕的空間比較狹小,不適合路祭,所以要由人(本地俗稱“擎重”)將棺材用手臂粗的麻繩敷住從家裡抬將出來,期間只能正著走,根據當地位置的前後方向判斷,因為此時沒辦法用棺材架子,加之棺材的形狀使人不方便抬起,這就要求幫忙的人要有很大的力氣,尤其是在棺材正前方的人,本地俗稱“背棺頭”,因為此人所處的位置很重要,且為棺材最沉的地方,要求面向前方雙手後背抬起棺材,其他人分列左右,無論遇到任何情況棺材不能落地,有時會遇到棺材特別沉的情況,可能會把“背棺頭”者的身體壓壞,所以需要旁邊始終有人招呼著,實在不行及時把他替下來。遇到此種情況當地人認為這是死者留戀家,不想走,其實是因為棺材都是現做的,很多板材為新鮮的木料,水份很大,導致整體重量很重的原因。同時男性重孝子在棺材前面面對著棺材倒退著前進,女性重孝子及其女兒跟在棺材後面,邊走邊哭,以示對死者的不捨,放到在門外大路的棺材架上以後,由一位族裡有威望的老人,拿著紅色的杆子站在架子前指揮著,聽他一聲令下:“起”!所有抬喪的人(本地稱“擎重的”)一同抬起,卻不起步,等長子摔碎牢盆後,由指揮者指揮著將棺材放到大街上早已經準備好的路祭地點(我家附近一般都在一條南北大路上,棺材坐南面北),棺材前放一個八仙桌子,桌子的佈置和當時家裡的靈堂一樣,放死者神位,遺像,貢品,以及桌子上靠近後邊的地方放置前面提到的“祖樓子”此時聽指揮者一聲令下:“打住”!抬棺之人一同將棺材放下,此時男性重孝子先由長子帶領進行全家家祭,然後分別跪在桌子前方的路兩側,等待親戚朋友進行“路祭”,女性重孝子則在棺材後一直哭泣,仍用舊禮並配以哀樂,“路祭”期間奏樂不能停止,一般都行三跪九叩,由有血緣關係和關係好的親戚朋友分別行禮。

十九、叩拜(行禮)

叩拜:

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傳留至今的一種隆重的禮儀方式,現在,這種禮儀還在行使。不過,行使這種禮儀只有在祭祀、拜奠、拜壽、拜年等場合使用,其他場合是不隨便使用的。

這種禮儀,主要是兩個動作:磕頭和作輯

磕頭:

行禮人雙腿彎曲,雙膝著地(稱為跪),腰挺直,目平視,雙手自然下垂;磕頭時,雙手手指伸開相向執地,腰彎曲,頭磕向地面。每磕一頭,腰直起如開始狀,如此反覆多次。一般是“人三鬼四”,即是對活人磕三個頭,對死人或神靈磕四個頭。

揖禮:

稱為作揖。行禮人站立,腳呈八字形,兩臂自然下垂,目平視;行禮時,腰彎曲向前,雙手手指微屈,二食指節靠攏,從膝下前提起,腰慢慢直立,雙手隨之慢舉與雙眉平;稍停,再慢慢下落至臍部,再雙手分開呈自然狀,如此反覆,可行多次。一般揖禮隨拜式不同而次數不同。

叩拜禮儀,叩,即是磕頭;拜,即是作揖。根據磕頭和作揖的次數,分為三揖五叩、三揖九叩、九揖九叩、九揖十八叩、二十四拜大禮等。祭拜禮有規定,外甥、外孫、侄女婿、閨女婿須行大禮(即三拜九叩,魯西南與河南接壤等地也有行二十四拜大禮的),其它晚輩亦可行三拜九叩禮,關係平常的行賴九叩,關係較遠的行三拜五叩禮;由於現在對祭拜禮規定不嚴格,根據個人於死者的關係來行禮,主要有九拜九叩、三拜九叩、賴九叩等。

三拜九叩:

一般先磕四個頭,每次都站起來作揖(右手包左手)再跪下磕,磕完四個,向前一步到供桌前,作揖跪下,不磕頭,由左右“執客”(即陪同祭奠的人員)招呼著敬酒(一般是右邊的執客依次遞給三杯酒,由祭奠者分別將酒順勢倒在地上,後將酒杯給左邊執客)捻香(和敬酒類似,由右邊執客手中接過香,然後經過眼前順勢給左邊執客),敬好酒香不起身再磕一個,然後起來後退一步回到原位,同樣作四個揖磕四個頭,總共是九個頭。祭奠完轉身回去時:左右執客會喊一聲:“家族謝客”,此時分跪路兩旁的重孝子會磕頭以表示謝禮,如果重孝子中有祭奠人的長輩,此時祭奠人是受不起的,要作一個揖磕一個頭以示還禮,如果重孝子中沒有你的長輩則僅作一個揖以示還禮則可。有的跪下磕頭後,不起身直接再磕下一個,稱為賴頭。賴九叩即為做:作一個揖磕四個頭,讓後去領酒敬香,回頭在作一個揖磕四個頭。

二十四拜:

如果伴行禮中有長輩,先轉身向後面對眾人彎腰作揖(左手包右手),然後轉身到供桌正前方先作揖(右手包左手)跪地磕三頭,起身再向前走三步作揖(右手包左手)跪地磕三個頭,接著到供桌右前方前去上香時再磕一個頭;上完香就順著右邊下來回到和第一次跪地磕頭的水平線上,作揖(右手包左手)再跪地三個磕頭,前進三步至中間作揖(右手包左手)跪地再磕三個頭,接著再到第一次上香的地方上第二次香磕一個頭;完了就交叉回到左下邊和第一次跪地的水平線上作揖(右手包左手)跪地磕三個頭,再前進三步至中間作揖(右手包左手)跪地磕三個頭,接著再去上第三次香,磕一個頭,這次是最後一次上香了;上香完了就順著中間回到第一次跪地磕頭的地方最後跪地磕三個頭,最重要的是磕最後一個頭的時候要向後面的同伴打個招呼,大家一起起身行禮作揖。這套禮儀短則十分鐘,長則可以行一小時,此為大禮,一般是閨女婿和女方的孃家親戚行此禮,也是祭奠的重頭戲。

二十、紙紮

紙紮在民間的叫法不盡相同,比如糊紙、扎紙、罩子、扎紙活、扎作等等。紙紮的淵源是古代用於殉葬的俑人,古人奉死者為神明,故稱專門隨葬而製作的器物為明器。早先的明器多取於陶、木、竹、瓦等材料,北宋後期,出現了以紙為原料的明器,到了明、清之後,那喪事中的紙紮,就成為必不可少的了。人們用竹篾、蘆葦、高梁杆紮成各種人或馬、器皿的骨架,然後糊以色紙,飾以剪紙,為死者焚燒。顏色有單色的、襯色的、結合塗繪的。

人死後,有閨女的,閨女負責死者的紙紮,沒有閨女的就是兒子承擔。主要有紙馬(死者為男)、紙牛(死者為女)、紙轎、童男、童女、骨灰罩子、搖錢樹、丫鬟、僕人(當紙紮拉到家裡以後都要在丫鬟、僕人脖子裡套一張餅,因為他們會幫死者挑著所有陪葬品所以比較辛苦,本地還有種說法是讓家裡的小孩子掰一塊吃掉,長大後聰明。)、房子等,現在也有了手機、冰箱、電視、空調、飲水機、別墅、沙發等物品。人活著的時候想要得到的東西,都可以紮成紙物,如聚寶盆、金山、銀山等等,舊時認為人死後進入冥國,和在陽間生活是一模一樣的,這些紙紮都會用火焚化,給死者帶到“陰間”享用。

民間對紙紮喪葬品是有說道的,扎制什麼樣的物器都有其內涵,代表一定意義的。在本地農村,如果是男性老人去世,其家人則要為他扎一匹白馬。這是因為在過去,平日裡只有有錢人或者是當官的才能騎上高頭大馬,普通百姓生前不能騎白馬,死後其家人為其送上一匹高頭大馬,在奔赴黃泉的路上不僅省了腳力還顯得挺威風。如果是女性老人去世,其家人一定要為她扎一頭黃牛。一是因為在廣大農村的婦女生前每天總要做飯、洗衣,經常和水打交道,難免浪費了很多水,死後怕受到懲罰,讓老黃牛幫她承擔些責罰,幫她多喝些混水;二是因為婦女去世以後,在奔赴黃泉的路上需要有一頭黃牛陪伴,遇到河水時,牛能馱著死者過河。

在焚燒之前要給紮好的紙馬(牛)開光的,要用右手食指點所開光的部位,唸到哪,點到哪。因習慣和口音相傳不同,字音在各個村莊略有差異,不過都是表達對死者的祝願和祈禳紙馬(牛)能發揮功用,為死者服務。

為紙牛開光前先念咒語:

老牛老牛聽我說,陰冥路上草不多。

消災消業喝髒水,穩馱婦人過陰河。

為紙馬開光前先念咒語:

老馬識途赴陰城,日月無光眼睛明。

跨過刀山越火海,真魂坐馬喜盈盈。

為紙馬(牛)開光時念咒語:

開眼光,明亮亮;開耳光,靈音長;

開鼻光,草木香;開口光,吃草糧;

開蹄光,登雲光;開尾光,金銀放(往肛門裡塞八個金元寶)。

為紙紮童男、童女開光念咒語:

童子隨手真得用,牽著寶馬(神牛)赴幽冥。

鬼魅魍魎都讓路,亡靈安穩魂不驚。

二十一、揚幡

揚幡也稱“打幡”,幡有多種,大幡:高約丈餘,分豎大門外左右側,從上到下,裝飾有白綾、白布或白紙紮制的朵花,幡頂立一仙鶴,取“駕鶴仙遊”之意;引魂幡:白紙花穗,杆頂有飄帶。飄帶數目有講究,雙亡為四條,一存一亡為三條,此幡立於棺前,送盤纏和出殯時,由長子長孫打幡,棺材入土後,與哀杖同插墳前;五彩纓子幡:分另有重孫、玄孫執掌,每人一杆,這類花幡往往製作得十分豔麗,以炫耀人丁興旺。

二十二、送盤纏(送三)

“送盤緾”本地俗稱“送三”,有的地方稱“送盤緾”。祈願亡人的靈魂順利昇天,遇到難題可以“花錢”打通關節,不會被惡鬼欺負。

以前送盤纏的時間在天黑前,抬上紙紮的轎,1990年後有紙紮的房子、轎車、電視機等生活用品,把死者生前曾經穿過的一件衣服塞在紙轎內,向著西北方向(以村和家的位置往西北),每人手拿一束香,作為路引,送至村外一個十字路口(本地一般到村東北方通往祖塋的十字路口),然後在十字路口處燒些紙錢,叮囑死者“少走高山、多走平原”等,同時要求牛鬼蛇神一律讓道等送行語。送盤纏時要在路上進行豁湯儀式,豁湯也稱“點湯”,意為亡魂備足糧食,以利長途奔赴西天;同時,也以此賄賂中的孤魂孽鬼。要由兩個人用粗擀麵杖抬著水桶,桶裡盛著水,走一步,用勺子舀一下豁在地上,一直潑到送盤纏的十字路口。一些地方此時會將牛(馬)、轎、紙錢、衣服等留地燒給死者,但本地習俗是將轎原路抬回家裡,待發喪結束後一併燒給死者。

也有的地方送盤纏的時間約在天黑時,方向西南,同樣進行豁湯儀式,並用蘿蔔大概十釐米一段、中間挖空製成五個蘿蔔燈,用棉花碾成燈芯燃豆油;另在一個碗裡倒上豆油,放好用黃紙疊的小紙錢,沿途放在蘿蔔燈上點著後斷續地丟在路邊。送至村外十字路口,把燈分別擺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將碗扔在中間,將所帶牛(馬)、轎、紙錢、衣物一起焚燒,並將周圍用水環潑,以示財不外溢。焚燒完畢,眾親屬哭著走回家中。

二十三、告先

顧名思義“告仙”的意思是告訴先人,也就是說將死者去世的消息以及為死者操辦喪禮的情況告訴給自己的祖先和家族近支的一些先人,本地習俗一般時間為出殯當天早晨,前面由“執客”帶路,緊跟著兩位幫忙的族人用端菜的托盤帶著需要的貢品,嗩吶班子一路跟隨吹奏,最後是男性重孝子。首先大家族會有祠堂,所以告仙要先去祠堂,在祠堂擺上貢品祭祀祖先,並燒紙錢,告訴祖先親人去世的消息。從祠堂回來以後要去死者近支族人的家裡,去祭拜已經亡故的先人,一般都會提前交代好要去的人家,並讓其把自家先人的神主牌位或者遺像請出來,打開大門供重孝子前去祭奠。

二十四、定穴位

過去封建迷信時代,有錢的人家要請風水先生根據八卦的來龍去脈、相生相剋之理,參照八卦太極圖、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斷善惡吉凶,選擇“風水”好的“山向”,勾畫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定穴位”。“勾穴地”還要兼顧後來子孫的穴位,夫妻並埋兒子為父母“掛腳”等事宜,一定要再三校正,不可衝了別人的墳或者被別人的墳克了,即看墓葬方位時,同一方位角度上的直線上不能有兩座墳墓。但是“隔路如隔山,隔溝如隔海。”只要在同一塊平地內不沖剋就無妨了。

如果葬於祖塋(本地俗稱“老林”),穴位就好定,因為原先都是測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新林地就不同了。事前,要請風水先生前來察看,定好走向,或是東南向,或是西北向;然後,依所定方向在正面楔入三個木橛,標明棺材的走向;三個橛必須避開前後插上四面小紅旗,旗上分別寫著“白馬、青龍、劍、香”(或寫青龍、朱雀、白虎、玄武”),意為四方鬼魂作鄰居;然後再燒些紙,擺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瑩禮,本地把這種儀式簡稱“成塋”。

二十五、破土

埋葬老人的地方稱為“林”,開挖墓坑稱為“打坑”,第一銑土必須由死者的長子來挖,稱為“破土”,選定吉日早上,孝子抱大紅活公雞上林破土,破土前先行祭祖禮。孝子一揖後跪於祖墳前上香、奠酒、焚紙,一揖四叩首。執事曰:“林堂陰宅肅靜,今天是××府(太)君仙逝大祭,安葬於祖塋之側,歸塋之前,先告禮知,共安九泉,敢告。”

本地破土習俗,由死者的長子用大紅活公雞先在墓穴上畫個長方形坑樣,燒香焚紙,再用針刺破雞冠在墳地上劃一個“十”字,然後挖第一銑土,此後由眾人挖坑;有的地方先放炮,然後長子挖第一銑土,其它由眾人完成。大紅公雞就是“破土雞”,只能拿到集市上賣掉,喪家不可以吃,認為吃了不祥。

二十六、墳墓埋法

埋的“向口”是埋葬中的一件大事,常言道:“把爹孃送到南北坑裡”就算當兒子的盡完了孝心。“南北坑”是指“墳墓坑”,正南正北的“墓坑”是沒有的,多少都要有點斜度,這種斜度叫“向口”。不論過去現在,一般埋葬方法由南迤東或“東南向口”的較多,叫“正向”;但為了“趕風”也有“埋向南迤西”或“西南”的,叫“偏西”;還有極少數埋成“東北向”或“西北向”叫“倒向、寒向”等。主墓確定以後,子孫們入老塋都要照樣子埋葬。

凡是老塋地,一定要按照老塋的“向口”,不論埋在老塋的左側或右側,新老墳的距離為五尺。向前錯出的標準是:新棺頭要搭在老棺材尾,這叫“首尾相連”;翁不見媳,雁行排列,閃開神路,只有祖墳可用夾棺葬(所謂夾棺葬,指一夫多妻者,男居中,妻居兩邊),其子孫只能用排棺葬(所謂排棺葬,指一夫多妻者,男居內,妻全居外),因為俗語謂:“夾棺葬,人不旺。”;一個墓坑的“夫妻墳”,若先死了一個,挖墓坑時,要見老棺材為準;下葬放新棺材時,兩棺材頭要齊;兩棺的距離是:材頭之間為一豎腳﹙三、四寸﹚,材尾之間為一橫腳﹙七、八寸﹚;家族墓格局主要有大昭穆(攜子抱孫)和小昭穆(偕妻抱子)兩種形式。

有的地方“打墓”還有許多講究:一是“陰陽”先生定好的穴位、釘好的木橛、劃好的開挖線,任何人不得移動或修改。二是打墓時間的長短,以靈柩在家停放時間的長短來決定。自“吉日”破土動工後,每天有人挖土,但必須在下葬前一日下午完工,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後。如果靈柩停放時間短,很緊迫,那打墓人就得風雨不避,日夜去幹,絕不能誤了下葬時辰。三是打墓人都是親鄰相幫,一般不僱用。四是打墓人一日三餐,盡力款待。過去,每當吃飯孝子都要“以跪伴食,無命不起,直至食終”。如果時間緊迫,飯要送到墓地吃,送去的飯以食完不剩為好,萬一剩了,就地掩埋,忌諱帶回家中。現在,孝子“以跪伴食”的習俗已廢止,但是,孝子必須每天去墓地給打墓的人敬菸倒茶,磕頭示敬,吃飯時要給打墓人敬酒,這是絕不可少的禮儀。

二十七、發喪

《清·通禮》“役人舉柩就載,設奠柩前,如祖奠禮,奉魂帛就靈車,置主櫝於後,乃發引。”“發引,曰,柩車啟行也。”按《吾學錄》:“挽柩車之索謂之引,古亦謂之拂,今以整匹的布為之,繫於槓之兩端,前屬於,柩行,引布前導,故稱‘發引’。”後來將棺靈置喪架上,上覆紙罩,橫槓前後繫有粗苘索,以代白布,重孝子牽引慢行,其餘親屬也挽苘前進,又稱“執拂”,俗稱“發喪”。

  發喪的時間一般都安排在下午三、四點(現在一般在下午兩點)鍾,棺材安放到一架由十六人抬或八人抬的“儀槓”上,出喪前(把棺材抬出房門),死者的兒媳、女兒等要在靈前燒化紙錢。邊裡重孝子、族家還要到靈棚下祭拜,然後請護喪(抬棺材)的客護喪(即把棺材抬到門外大路上)。

發喪要看日子,當地發喪有長三天、短三天之說。長三天,即死者從死亡當天起至發喪當天止,時間多於72小時,少於96小時,為長三天。原因是男躲二、五、八,女身躲三、六、九;意思是死者若為男性,發喪的日子不能是農曆初二、初五、初八或十二、十五、十八、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八;若死者為女性,則應避開含有三、六、九的日子,因為躲避這樣的忌日,發喪日期可多一天,謂之長三天。短三天,即從死亡當天算起,半天、一小時甚至一分鐘也算一天,即不到三整天,謂之短三天。邊外視寄埋和出殯兩種形式,少的三天,多的十餘天,但也要請人看吉日吉時。

二十八、重喪日

《陰宅秘旨》曰,“重喪有人死,雙棺立堂前”。也就是說,人在“重喪日”那天死了,那麼這死人的家人必在一年之內又死一個,此為“重喪”也。

“重喪日”確定方法如下:

正庚連七甲,二辛八乙當,

五丁十一癸,四丙十壬方,

三九逢戊日,六臘己重喪。

也就是說,正月庚日、七月甲日、二月辛日、八月乙日、四月丙日、十月壬日、五月丁日、十一月癸日、三月戊日、九月戊日、六月己日、臘月己日都是“重喪日”。

下葬日期,有的是單日死雙日埋,有的是雙日死單日埋,有的是統一單日埋,這些都是按照農曆來的,講究‘喪不成雙’,在“重喪日”出殯和下葬先人屍骨同樣犯“重喪”。

楊公忌日:又稱為“楊公十三忌”,世傳為唐代風水宗師楊筠松所訂定。

這十三個“忌日”分別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百事忌:

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間。

從古至今有文字,口口相傳不等閒。

無事遊宕之社稷,李顏入宅喪三郎。

初五犯著家長死,十四逢之身自當。

行船落水遭官事,皆因遇到二十三。

月忌:

就是每個月中固定的禁忌日,即每個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日這三天。

二十九:摔牢盆

待棺材移至大路上後,棺前置“牢盆”,重孝子及近親屬手持哀杖跪於案前,長子孫手持影魂幡,跪於父親之後,指揮抬棺的老者高喊“前後平起——”,眾人抬起棺材,長子摔牢盆,然後棺材原地落下,移至路祭之處,重擺香案,開始路祭,首先是長子帶領全家路祭,此後各路親友按序路祭。

牢盆在該發喪的時候由長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如果長子已先去世,則由長孫摔,俗謂“小兒不趕長子孫”,因誰摔牢盆便意味著誰最有繼承權,故本地鄉民十分看重此儀式,如不合乎規矩風俗,這個牢盆是難摔的。事先要把牢盆放在一塊橫磚上面,為何要用磚呢?據說可以避邪鎮宅。把磚撿回來,放在大門影壁前,任何邪魔外祟不敢侵入。如果是年高、福壽雙全的老人正常死亡,撿回摔盆用的磚,稱為“借壽磚”,意為借用死者的福壽。還有的說,用這塊磚給小男孩壓書,孩子將來一定是“一品文章錦繡成”,可望“三元及第”。若給女孩壓活(刺繡、衣服、鞋帽之類的手工活)定會心靈手巧。如果牢盆摔不碎,死者帶不去,在陰間是要受窮捱餓的,牢盆摔得越碎,鄉民就認為越吉利,第一次摔不碎,萬不能抬起來再摔第二次,要由執客等人用腳踩碎,如果趁無人注意時撿拾碎片渣子墊在自家的床腳,這是大吉大利的事情。

摔牢盆的傳說有四:

(一)人生在世,誰能無過,虧心的事一定是有的,別人不知道,那閻王爺可最清楚,死後到陰間要受酷刑。兒孫為了給老人贖罪,便置盆為牢,事先囚禁,多送紙錢酒菜,等盆碎開,閻王一看,牢已蹲過了,又有諸多錢財酒菜享用,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給死者免了酷刑和牢獄之苦。

(二)人生在世,誰能不困擾於名韁利索,長此以往,便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所以活人皆被囚於牢獄之中。只有在死後,兒孫為其置一瓦盆,徵象其人生之牢,名之曰:牢盆。於是在死者入土為安之時,由其長子把這牢獄之盆摔得粉碎,以求得死者靈魂徹底解放!

(三)據說陰間有位王婆,要強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湯使其昏迷,以至不能超生。喪家兒要準備有眼兒瓦盆,有眼兒的瓦盆可將迷魂湯漏掉,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誤飲。

(四)在古代水是十分珍貴的,尤其是北方地區,一個村子往往只有一口水井,供大家共同使用,長久以來人們十分珍惜水,但難免會有浪費的現象,尤其是婦女還要洗衣做飯,所以傳說人去世後來到陰間要用“牢盆”把自己生前浪費的水全部喝掉,家人為了給死去的人減輕負擔所以把“牢盆”底下打上“眼兒”。

等長子摔碎牢盆後,接下來進行“路祭”,仍用舊禮並配以哀樂,一般都行三跪九叩,先由長子帶全家家祭,再由有血緣關係和關係好的親友分別行禮。往奔赴墓地的路上,長子長孫應在棺前打幡帶路,棺材後,緊跟女兒、兒媳、侄媳等親屬。眾喪屬隨著喇叭聲慟哭。抬棺材的儀槓在路上是不允許著地的,認為著地不吉,同時孝子頻頻回跪朝棺材磕頭,感謝大家幫忙。

三十、布棺

至墳地,按在祖塋挖好的棺材坑的方向置棺於土坑內。如夫妻一方先去世,還要在兩個棺材間用木棍搭起一座小橋,謂之“仙人橋”,寓意著夫妻陰間相會之意。如果娶了兩個妻子,兩妻均去世,則葬棺的順序按“排棺葬”,嫡妻在前,庶妻在後,統一葬在男性的右側;夾棺葬,就是男性葬在中間,妻子分葬在兩側。排棺葬也有不按先後順序或按先後順序在棺材放置時前一點、後一點的情況;夾棺葬一般先結婚的在左側,後結婚的在右側。

棺材入坑後,要擺正,調好走向。死者為男,要先請死者姥孃家人察看,如有不滿,再行調整,隨後孝子再察看並認可;死者為女,要請死者孃家人先看看。

沒有異議後,將提前準備的一碗斜插著筷子的“夾生小米飯”放到棺材前面,親人進行封土前最後的送別,如果死者為男則是姥孃家的親人和平生關係比較好的願意送最後死者一程的摯友進行祭奠(和路祭差不多,只是相對要簡單很多),如果死者為女性則是孃家的人進行祭奠,祭奠完成以後重孝子進行最後送別,然後將“哀杖(孝棍)”一次放到棺材坑中等待封土。

有的地方風俗則是將“蜜蜂罐子”放在棺材前挖的小洞裡,長子(或長兒媳)把事先準備好的五穀雜糧傾倒在棺材板上,用簸箕放棺材尾接著,大聲哭喊:“爹(娘),您老人家留餘糧!”然後用"刷帚"從棺材前頭往後一掃,棺材上剩餘少數,大量的五穀均被"刷帚"掃落在簸箕裡。無論多少,只能刷一次,要乾淨利落,不可猶豫緩慢。這樣的葬儀其中隱藏妙義:“五穀”者取其音乃“無故”,“刷帚”者“刷富”,刷的越多,意味著死者遺留給子孫的福澤越多。五穀雜糧回到家後,做餅子給死者的長子吃,表達了鄉親祈願親人靈魂保佑後代的願望。

——孔孟之鄉 古邾 嶽書坦 撰文

2018年06月15日

孔孟之鄉的喪葬風俗文化——看看孔聖人那裡咋行的!學學人家!

作者像

作者簡介:嶽書坦,字景行,號西莊,生於1996年,大學在讀,家居山東古邾西南鄉西窵莊(今山東省微山縣馬坡鎮西莊),系民族英雄岳飛三十一世孫,幼承家學愛好中華傳統文化,立足於孔孟之鄉傳統風俗研究與考證,並以書法建長,主攻歐顏,兼學二王、米元章,其書法作品在省市區大賽中屢獲各類獎項,深受群眾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