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外國人參加紅軍後,曾擔任「軍委幹部團參謀長」

在兩萬五千里長徵的鐵流中,至少有30名朝鮮籍的幹部和戰士與中國紅軍並肩征戰,軍委幹部團的參謀長畢士悌便是他們中間的傑出代表。

這個外國人參加紅軍後,曾擔任“軍委幹部團參謀長”

畢士悌

畢士悌,原名金勳,又名楊寧、楊林,1898年生於朝鮮平安北道。1910年8月《日韓合併條約》簽訂後,年僅12歲的畢士悌與家人一起投身到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中,逐漸成長為平壤中學生運動領袖之一。後來因遭日本殖民當局通緝,畢士悌於1919年秘密來華。1925年夏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葉挺獨立團營長,在北伐戰爭中征戰立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畢士悌深入吉林省磐石縣,在當地小孤山主持成立了東北地區第一支中共抗日武裝——滿洲工農反日義勇軍第1軍第4縱隊。1932年7月,畢士悌辭別即將分娩的妻子,趕赴江西中央蘇區工作。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畢士悌隨中央軍委直屬幹部團一起行動。此後,他歷經慘烈的湘江阻擊戰、二克遵義等戰鬥,曾1天強行軍120華里奪佔婁山關,確保了中共中央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在湘江戰役中,畢士悌隨軍委幹部團在陳賡團長、宋任窮政治委員的指揮下完成了擔負的戰役任務。

這個外國人參加紅軍後,曾擔任“軍委幹部團參謀長”

湘江戰役

1935年2月,畢士悌任軍委幹部團參謀長,與陳賡、宋任窮一道率幹部團在“開展戰局的關鍵”時節搶佔婁山關。1935年4月,畢士悌參與指揮幹部團化裝成國民黨部隊,徒步急行軍140公里,按時搶佔皎平渡,隨後又拿下了地勢險要的通安州。在1935年4月奪取皎平渡的戰鬥中,他親率前衛連一晝夜急行軍180華里,趁夜色掩護巧渡金沙江,不費一槍不損一人便佔領了渡口。

這個外國人參加紅軍後,曾擔任“軍委幹部團參謀長”

在直羅鎮戰役上繳獲的戰利品。

1936年2月,中央決定紅一方面軍以抗日先鋒軍的名義東征。軍委決定畢士悌率領75師223團第1營為先鋒營。20日夜,先鋒營在山西石樓賀家坳地段渡河,但渡船還未到達對岸,就被敵人發現。畢士悌果斷下令強渡,全營戰士在畢士悌指揮下,一邊划船疾進,一邊還擊敵人,登岸後立即向敵人展開了進攻。為了保證整個軍團安全渡河,畢士悌又率部奮勇追敵,戰鬥中不幸腹部中彈。由於傷勢過重,時任紅十五軍團第七十五師參謀長的畢士悌英勇犧牲了,這位朝鮮籍的英雄把他最後的腳印留在了中國的黃河岸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