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外国人参加红军后,曾担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铁流中,至少有30名朝鲜籍的干部和战士与中国红军并肩征战,军委干部团的参谋长毕士悌便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

这个外国人参加红军后,曾担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

毕士悌

毕士悌,原名金勋,又名杨宁、杨林,1898年生于朝鲜平安北道。1910年8月《日韩合并条约》签订后,年仅12岁的毕士悌与家人一起投身到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逐渐成长为平壤中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后来因遭日本殖民当局通缉,毕士悌于1919年秘密来华。1925年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叶挺独立团营长,在北伐战争中征战立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毕士悌深入吉林省磐石县,在当地小孤山主持成立了东北地区第一支中共抗日武装——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1军第4纵队。1932年7月,毕士悌辞别即将分娩的妻子,赶赴江西中央苏区工作。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毕士悌随中央军委直属干部团一起行动。此后,他历经惨烈的湘江阻击战、二克遵义等战斗,曾1天强行军120华里夺占娄山关,确保了中共中央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在湘江战役中,毕士悌随军委干部团在陈赓团长、宋任穷政治委员的指挥下完成了担负的战役任务。

这个外国人参加红军后,曾担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

湘江战役

1935年2月,毕士悌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与陈赓、宋任穷一道率干部团在“开展战局的关键”时节抢占娄山关。1935年4月,毕士悌参与指挥干部团化装成国民党部队,徒步急行军140公里,按时抢占皎平渡,随后又拿下了地势险要的通安州。在1935年4月夺取皎平渡的战斗中,他亲率前卫连一昼夜急行军180华里,趁夜色掩护巧渡金沙江,不费一枪不损一人便占领了渡口。

这个外国人参加红军后,曾担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

在直罗镇战役上缴获的战利品。

1936年2月,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以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东征。军委决定毕士悌率领75师223团第1营为先锋营。20日夜,先锋营在山西石楼贺家坳地段渡河,但渡船还未到达对岸,就被敌人发现。毕士悌果断下令强渡,全营战士在毕士悌指挥下,一边划船疾进,一边还击敌人,登岸后立即向敌人展开了进攻。为了保证整个军团安全渡河,毕士悌又率部奋勇追敌,战斗中不幸腹部中弹。由于伤势过重,时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参谋长的毕士悌英勇牺牲了,这位朝鲜籍的英雄把他最后的脚印留在了中国的黄河岸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