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的澳大利亞政局何時才能穩定?

昨思今明未武


澳大利亞最近上演真實版的“三國殺”。據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最新消息,當地時間8月24日中午,澳大利亞執政黨自由黨舉行黨團會議,審議一項剝奪現任黨內領導人領導權的議案,最終以45:40獲得通過。也就是說澳大利亞總理、自由黨黨首特恩布爾失去黨內領導權,同時他的總理生涯也將隨之結束。

而整個事件的推動者就是已經退出了總理競選的強硬派代表達頓,這位原澳大利亞內政部長為了拉特恩布爾下臺真是不予餘力。

就在澳大利亞當地時間8月21日,達頓就已經開始對特恩布爾領導人身份發起衝擊。由達頓推動否決特恩布爾黨內領導權的議案中,由於前期達頓已經爭取了多數閣員的支持,達頓有信心擊敗特恩布爾。但由於特恩布爾提前選舉而致特恩布爾以7票的微弱優勢擊敗達頓繼續留任。

隨後達頓與部分閣員呼籲進行第二次黨內領導權投票,隨後特恩布爾同意進行第二次投票,但是前提條件是達頓必須收集超過半數的自由黨議員的請願書。結果達頓用極短的時間就收集夠了自由黨議員的請願書,就在澳大利亞8月24日中午,特恩布爾的領導權被罷免,總理生涯隨著結束。

而澳大利亞的新任總理是與特恩布爾同一陣營的澳大利亞財政部長莫里森,莫里森一直是特恩布爾的堅定支持者。但這次總理之爭最後的勝利者確是莫里森,可以說莫里森成為澳大利亞政壇的“漁翁”,當特恩布爾與達頓因為領導權的爭奪而火拼時,莫里森積極的積攢力量,將總理大權收入囊中,並且在背後給特恩布爾致命一擊。

但是莫里森的總理之職是否能長久值得商榷,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澳大利亞更換了6任總理,每屆總理的平均任期不到2年,就是不知誰會成為下一個“漁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