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識:什麼是「金融脫媒」?

金融知识:什么是“金融脱媒”?

"脫媒"在金融領域一般是指在進行交易時跳過所有中間人而直接在供需雙方間進行。"金融脫媒"又稱"金融非中介化",在英語中被稱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所謂"金融脫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況下,資金供給繞開商業銀行體系,直接輸送給需求方和融資者,完成資金的體外循環。隨著經濟金融化、金融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商業銀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對降低,儲蓄資產在社會金融資產中所佔比重持續下降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融資方式由間接融資為主向直、間接融資並重轉換的過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場的完善、金融工具和產品的創新、金融市場的自由進入和退出、混業經營和利率、匯率的市場化等)也會導致金融脫媒。金融脫媒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金融脫媒的表現形式

● 從居民戶的角度來看,金融脫媒表現為家庭金融資產構成從以銀行儲蓄為主轉為以證券資產為主。

● 從

企業的角度來看,金融脫媒表現為更多的企業選擇通過股票、債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因為活躍的資本市場將大大降低他們的融資成本和財務風險。

●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一是由於證券市場的發展,一些業績優良的大公司通過股票或債券市場融資,對銀行的依賴性逐步降低,銀行公司客戶群體的質量趨於下降,對銀行業的公司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二是隨著大型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的迅速崛起,企業資金調配能力加強,不僅分流了公司客戶在銀行的存、貸款量,而且開始替代銀行提供財務顧問、融資安排等服務,對銀行業務造成了強有力的衝擊。三是短期融資券的發行造成了大企業客戶的流失和優質貸款被替換,直接導致了貸款利息收入的下降。

我國金融脫媒產生的原因

當前我國“金融脫媒”快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時代背景:

第一,從居民角度看,在信貸管制、利率管制和外匯管制或者在高通脹環境下,居民為了獲得更高回報的資產,傾向於在金融市場上購買並持有收益相對較高的股票、債券、保險和基金等。

第二,從企業角度看,隨著金融市場發展,社會信用體系不斷健全,為企業提供了更為便利的融資渠道和更低廉的融資成本,企業也傾向於脫離銀行等受到管制的金融中介機構,通過直接融資方式獲取資金。

第三,從金融機構看,為了順應金融市場產品多元化,各金融機構不得不在傳統的直接與間接融資基礎上發展新的金融產品與服務以獲取利潤。總體來講,金融市場直接融資的快速發展不斷提高了金融市場的廣度與深度,推動了金融產品的多樣化,滿足了各市場主體多樣化的金融需求,拓寬了其融資渠道,這必然導致銀行在金融市場中的作用下降, 推動金融脫媒。

金融脫媒對金融行業帶來的影響

(一)對商業銀行融資中介功能產生明顯衝擊。從貸款投放角度看,隨著股票、基金、債券、信託等市場的發展,企業獲取資金支持的渠道多樣化,大型優質企業在融資市場上具有更高的議價能力,可以選擇在資本市場、債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創業板獲得資金支持。企業可以根據綜合比較各種融資渠道的交易成本、融資成本和綜合收益,選擇適合的融資方式。

因此,金融脫媒的深化引起了金融市場競爭加劇,原來屬於不同金融子市場的金融機構開始產生業務交叉和競爭,尤其對商業銀行長期以來賴以生存的貸款業務產生了巨大沖擊。

(二)盈利增長放緩趨勢加速顯現。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總量效應。貸款規模相對下滑導致貸款利息收入總量相對下降;二是價格效應。金融脫媒致使商業銀行優質客戶流失,議價能力降低,在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粗放式經營、扎堆“壘大戶”的尚未根本轉變形勢下,將直接導致存貸款利差縮小,進而影響盈利能力;三是成本效應。優質客戶的流失倒逼商業銀行轉向中小企業客戶,而由於中小企業客戶具有規模小、分散經營的特點,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客戶信貸風險的管控成本上升。

(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能力尤顯不足。金融脫媒導致商業銀行的部分優質客戶流失,為了做大資產規模,銀行會選擇資質相對較差,收益相對較高的客戶,從而抬高了銀行的整體風險水平。

此外,為了維持一定的利潤增長,商業銀行通常試圖尋求其他的業務模式和產品,甚至採取不審慎的經營方式選擇高風險的客戶和產品。總的來說,金融脫媒倒逼商業銀行調高風險偏好,在客戶定位上由低風險、低收益客戶向高風險、高收益客戶轉移,造成風險積聚和增加,同時衍生出一些新的風險。針對此種狀況,商業銀行傳統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水平已遠不能滿足業務發展的要求,尤其在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信用風險管理及貸款定價管理方面表現尤為明顯。

(四)信息技術加劇了對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挑戰。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商業銀行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業務不斷深化,第三方支付日漸壯大,同時許多互聯網公司、電子商務企業藉助其廣闊的交易平臺和龐大的交易數據開始涉足小企業借貸。互聯網的擴張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打破了傳統行業經營模式。基於互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互聯網金融以其獨特的經營模式和價值創造方式,已經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形成直接衝擊。

由於互聯網金融所具有的信息和技術優勢,使其實質上承擔了資金中介和信息中介的功能,並在降低交易成本、分擔風險、提供流動性、緩解信息不對稱方面具有與商業銀行相似的金融屬性。

互聯網金融是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衝擊通過商業銀行實現金融活動的傳統方式,使得商業銀行不再是客戶辦理“存、貸、匯”業務的唯一渠道。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推動了金融脫媒的深化,對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使得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轉型尤其必要。

李揚:金融脫媒是利率市場化的必要條件

成熟市場的發展經驗表明,伴隨以利率市場化為核心的金融深化進程,境外金融體系無一例外都經歷了金融脫媒的過程。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討會、北京改革發展研究會主辦的“2018中國經濟形勢與改革研討會”中表示:理論上來說,金融脫媒是利率市場化的必要條件。他表示,銀行就是一個金融中介機構,要根據中國國情,讓資金有序的走出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因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特殊性,只能進行循序漸進的改革。

網址:

https://mp.weixin.qq.com/s/2Q3kEOqnZE4WUhxtg7tzKA

訪問日期:2018年08月2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