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什么是“金融脱媒”?

金融知识:什么是“金融脱媒”?

"脱媒"在金融领域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在英语中被称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融脱媒的表现形式

● 从居民户的角度来看,金融脱媒表现为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从以银行储蓄为主转为以证券资产为主。

● 从

企业的角度来看,金融脱媒表现为更多的企业选择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因为活跃的资本市场将大大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

●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一是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步降低,银行公司客户群体的质量趋于下降,对银行业的公司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随着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企业资金调配能力加强,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三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造成了大企业客户的流失和优质贷款被替换,直接导致了贷款利息收入的下降。

我国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

当前我国“金融脱媒”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时代背景:

第一,从居民角度看,在信贷管制、利率管制和外汇管制或者在高通胀环境下,居民为了获得更高回报的资产,倾向于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并持有收益相对较高的股票、债券、保险和基金等。

第二,从企业角度看,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健全,为企业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廉的融资成本,企业也倾向于脱离银行等受到管制的金融中介机构,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取资金。

第三,从金融机构看,为了顺应金融市场产品多元化,各金融机构不得不在传统的直接与间接融资基础上发展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以获取利润。总体来讲,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了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推动了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满足了各市场主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拓宽了其融资渠道,这必然导致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下降, 推动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对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融资中介功能产生明显冲击。从贷款投放角度看,随着股票、基金、债券、信托等市场的发展,企业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多样化,大型优质企业在融资市场上具有更高的议价能力,可以选择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企业可以根据综合比较各种融资渠道的交易成本、融资成本和综合收益,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

因此,金融脱媒的深化引起了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原来属于不同金融子市场的金融机构开始产生业务交叉和竞争,尤其对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贷款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

(二)盈利增长放缓趋势加速显现。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总量效应。贷款规模相对下滑导致贷款利息收入总量相对下降;二是价格效应。金融脱媒致使商业银行优质客户流失,议价能力降低,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粗放式经营、扎堆“垒大户”的尚未根本转变形势下,将直接导致存贷款利差缩小,进而影响盈利能力;三是成本效应。优质客户的流失倒逼商业银行转向中小企业客户,而由于中小企业客户具有规模小、分散经营的特点,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信贷风险的管控成本上升。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尤显不足。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的部分优质客户流失,为了做大资产规模,银行会选择资质相对较差,收益相对较高的客户,从而抬高了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

此外,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商业银行通常试图寻求其他的业务模式和产品,甚至采取不审慎的经营方式选择高风险的客户和产品。总的来说,金融脱媒倒逼商业银行调高风险偏好,在客户定位上由低风险、低收益客户向高风险、高收益客户转移,造成风险积聚和增加,同时衍生出一些新的风险。针对此种状况,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水平已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尤其在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管理及贷款定价管理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四)信息技术加剧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不断深化,第三方支付日渐壮大,同时许多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借助其广阔的交易平台和庞大的交易数据开始涉足小企业借贷。互联网的扩张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打破了传统行业经营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已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形成直接冲击。

由于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信息和技术优势,使其实质上承担了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的功能,并在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提供流动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与商业银行相似的金融属性。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冲击通过商业银行实现金融活动的传统方式,使得商业银行不再是客户办理“存、贷、汇”业务的唯一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了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尤其必要。

李扬:金融脱媒是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

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伴随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进程,境外金融体系无一例外都经历了金融脱媒的过程。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北京改革发展研究会主办的“2018中国经济形势与改革研讨会”中表示:理论上来说,金融脱媒是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他表示,银行就是一个金融中介机构,要根据中国国情,让资金有序的走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因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特殊性,只能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

网址:

https://mp.weixin.qq.com/s/2Q3kEOqnZE4WUhxtg7tzKA

访问日期:2018年08月2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