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14歲受皇帝賞識,既能提筆燕歸來,又能從戎守疆土

閒來無事之時在小院之中踱步,看著薄荷與艾草依舊茂盛青蔥,但是月季花的花瓣卻是殘缺不全,使我禁不住想起了晏殊所寫的“無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14歲受皇帝賞識,既能提筆燕歸來,又能從戎守疆土

在九年義務教育中,課本中所收入的晏殊的詞幾乎都是婉約小令,這就給我們一種錯覺——以為晏殊大概是一個貴族出身,每天生出許多閒愁的的公子哥,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晏殊是平民出身,但自幼聰明好學,從小就有“神童”的稱呼,范進為考個舉人都能考到50多歲,而晏殊在他14歲的時候就參加了殿試。在大殿之上,面見天威,別人都戰戰兢兢,但是他卻絲毫不懼怕,而且答題速度飛快,因此受到宋真宗的賞識。

晏殊14歲受皇帝賞識,既能提筆燕歸來,又能從戎守疆土

兩天後,又是一場考試,他一拿到卷子,看到題目之後發現這些題都做過,真誠的晏殊就要求考官給他換一份考卷,算是出盡了風頭。

14歲的晏殊哪裡是“學霸”一詞所能概括得了,簡直就是“學神”。後來他成功通過考核,有機會留在秘閣讀書深造,因為少年老成,他交了一幫好朋友,為他此後的官場人生積累了很好的人脈。

晏殊14歲受皇帝賞識,既能提筆燕歸來,又能從戎守疆土

大中祥符元年,他被任命為光祿寺丞,不久之後,他的母親去世,他向皇帝請求回家丁憂,服喪期滿之後再任職,但是皇帝太欣賞他的才華,覺得國家不能缺少晏殊,於是“奪情”——也就是不允許他回家服三年喪期。晏殊作為一個詞人,沒有像辛棄疾,蘇東坡等人一樣一生鬱郁不得志,只能靠文字來抒發心中的悲憤,相反的,因為有一個良好的開始,而且晏殊本身就做事謹慎嚴密,仁宗經常向他請教一些問題,晏殊就把答案寫在小紙片上,放入布袋中,呈給真宗,這大概就是今天的高中生們一有空閒就拿著背的口袋書的雛形吧!於是晏殊更加得到宋真宗的賞識,宋真宗在位時,他一直都官運亨通,幾乎一年一個臺階。

晏殊14歲受皇帝賞識,既能提筆燕歸來,又能從戎守疆土

後來真宗去世,仁宗即位,年僅12歲,幼帝臨朝,一些資格比較老的臣子可能有點倚老賣老,會不太尊重新的小皇帝,於是,晏殊就提出了“垂簾聽政”的辦法,讓劉太后得以在朝堂之上壓制住那些不安分的臣子。就這樣,晏殊在失去了宋真宗這個大靠山之後,再一次抱住了執政者的大腿。

不過晏殊也並非趨炎附勢,不明事理之徒,而且任何人都不會擁有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在天聖五年,身為刑部侍郎的晏殊從中央被貶到了地方,去宣州任知府,後來又改知應天府,在應天府的時候,他非常重視書院的發展,大力扶持教育事業,還邀請范仲淹等有學識的大儒到書院講學,為大宋帝國培養了很多人才。

晏殊14歲受皇帝賞識,既能提筆燕歸來,又能從戎守疆土

明道七年,晏殊又回到了中央,任三司使。當時正值李元昊在西夏稱帝,李元昊剛剛建國就想要開疆闢土,蒙古人太兇猛,不好欺負,他就把目標定在了重文輕武的宋朝。初生牛犢不怕虎,說幹就幹的李元昊突然出兵陝西,宋朝邊境受到了威脅。而且我們根據《水滸傳》可以得知,林沖是80萬禁軍的教頭,在醫學並不發達的封建社會,嬰兒的夭折比率相當高,所以封建王朝的人口一般都不會太多,而80萬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

宋朝就是這樣一個奇怪的王朝,在吸取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之後,宋太祖趙匡胤先是”杯酒釋兵權:,然後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就把大量軍隊都囤積在京畿附近,而在邊疆卻只留少量的兵士,實在有點矯枉過正了。不過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宋朝時侵犯的敵人往往一路上勢如破竹,但是在到達京都附近的時候,就打不下去了。

晏殊14歲受皇帝賞識,既能提筆燕歸來,又能從戎守疆土

在李元昊的強勢攻擊之下,宋朝將領卻屢戰屢敗,情況危急。宋仁宗急得火燒眉毛。為給君王分憂,晏殊廢寢忘食的思考戰局,全面分析形勢,尋找戰爭失敗的原因。經過多日的苦思冥想之後,晏殊針對當時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效的解決辦法:一是撤銷監軍,讓武將重新獲得決定軍中大事的權利;二是訓練弓箭手,因為西夏士兵騎射功夫比較厲害;三是把皇宮中多餘的物資送到邊疆去當作軍餉;四是查辦貪汙分子,充實國庫。這些舉措實施下來之後,宋朝軍隊果然士氣大振,很快就打退了入侵的西夏軍隊。

晏殊14歲受皇帝賞識,既能提筆燕歸來,又能從戎守疆土

慶曆二年,晏殊成為宰相,他多年身居要位,卻從不擺宰相的架子,反而平易近人,想必他也知道“長江後浪拍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的道理吧。而且晏殊唯才是舉,從不嫉賢妒能,他為朝廷推薦了很多賢能的人才,後來的許多名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人,均是出自他的門下。

除此之外,晏殊挑女婿的眼光也是極佳,她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才華橫溢的富弼,富弼也很有出息,後來官拜宰相,晏殊的寶貝女兒就成了宰相夫人。

晏殊的兒子——晏幾道儘管仕途不得意,但是卻繼承了父親的文學才華,後人將他的詞作編纂成集名為《小山詞》,與晏殊的《珠玉詞》齊名。

晏殊14歲受皇帝賞識,既能提筆燕歸來,又能從戎守疆土

千秋功過是非了,宦海沉浮一生,富貴繁華也終究會如煙飄散,唯有文字千古流傳,小編最欣賞不是宰相晏殊的雄才大略,而是才子晏殊的詞作,尤其是他在《浣溪沙第二首》中所寫的“不如憐取眼前人”時間是無限的,而生命卻是有限的,與親人的離別最是讓人悲痛,人生苦短,酒宴歌席又如此熱鬧,我們為何不把酒言歡,縱情高歌呢!

晏殊14歲受皇帝賞識,既能提筆燕歸來,又能從戎守疆土

在山頂之上,望著這大好山河,心中感慨萬千,卻又看見在狂風暴雨的摧殘之下,嬌嫩的花朵謝下一份又一份的生命,往者不可諫,來者尚可追,我們還是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眼前的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