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遜《岳陽樓記》——追憶彭以達及《平江賦》

不遜《岳陽樓記》——追憶彭以達及《平江賦》

▲彭以達與他的《平江賦》

彭以達先生(1939一2017):湖南省平江縣城關鎮人。曾先後任教於平江五中、二中。任縣林業局副局長,縣政協秘書長等職。1998年退休後,出於對家鄉的熱愛,潛心從事地方史研究,並獲得巨大成果:在《湖南文史》《雲夢學刊》《湖南日報》等報刊發表文稿百餘篇。著有《古羅文存》《古羅雜俎》《古羅叢談》,《中國有個平江縣》電視連續劇主編之一,《話說平江》電視講座主講,中國私塾教育領銜主研……其事蹟和研究鳳凰衛視、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常有報道。2017年2月22日因病離世,被譽為“真正的鄉賢”、“平江之魂”

由《光明日報》發起的“百城賦”徵文始,繼而“千城賦”徵文聯展推波助瀾,引發了一場以賦會友,竟技比拼的文壇惶惶盛事。在湘北的一隅,一位被譽為平江“民俗專家”的文學老人,卻因為一次意外的商業文案的約請,飽醮濃墨,神筆過處,洋洋灑灑吟唱出他對家鄉大地的謳歌和赤子情懷。

《平江賦》賦文及隨後投拍的藝術形象風光片《記憶平江》,不但成為平江的一張精美的對外宣傳展示名片,而且在“全國第十屆黨教電視片觀摩評比活動”中脫穎而出,榮獲二等獎,是縣級送評的作品中唯一獲獎作品,辭賦的作者也再一次成為古城的新聞人物。

不遜《岳陽樓記》——追憶彭以達及《平江賦》

他便是壯心不已的“平江通”彭以達老先生。陽春三月,在平江縣城東街一座別緻的小樓裡,健談的彭老跟我嘮起了《平江賦》及電視片寫作策劃的全過程。

不遜《岳陽樓記》——追憶彭以達及《平江賦》

《平江賦》,厚積薄發的神來之筆

說來也是機緣巧合,2006年初夏,一位本地工藝廠的老闆,在製作竹木刻工藝品時,老是困惑於雕刻一些諸如《岳陽樓記》、《赤壁賦》等,這些遠離平江文化特色的辭賦,並不能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千篇一律,了無新意,形不成工藝品的文化核心競爭力。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老闆找到縣政府辦,要求提供一些有平江特色的精短詩文。這個頗有創意的懇請,作為縣政府的筆桿子們,當然是極其願意玉成此事的,於是,他們滿口答應下來。

送走老闆,政府辦的喻子英主任左思右想,覺得能夠擔當寫作重任的,在平江,非彭以達先生莫屬。因為老彭是原平江縣政協秘書長,對平江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莫不了然於胸。而且在此之前,人民日報出版社剛出版了他的兩本風土人情隨筆集《古羅雜俎》、《古羅叢談》,書中集平江天文地理、文物考古、奇風異俗、逸聞趣事於一體,融政治經濟、社會生活、隨感雜說、人文風情於全卷,若論對平江歷史現狀的透徹瞭解,無人能出其右。更何況老彭文學功底紮實,文筆雋秀,是平江人公認的“一支筆”。

喻主任立馬邀請老彭撰寫,面對這個特殊的約請,彭老並沒有應承下來,但從這一刻開始,他暗地裡打起了肚皮官司:究竟用什麼文體來抒寫?作為春秋戰國時的羅子國,古老的平江,其歷史文化的底蘊是頗為深厚的。詩詞篇幅短小,平江的山川形勝、豐富的素材,一韻到底絕不能說清,短短几十字更不能淋漓盡致表現出來。彭老想,是否可以試著用辭賦來寫,辭賦那種宏大的規模,豐富的辭彙,大肆的鋪陳,淋漓盡致的描寫,定然會將胸中所思所想抒發到位,發揮的空間會更為廣闊。

辭賦淵源於詩,而辭賦比詩詞更富於表現力。可是,要在短短几百字中濃縮、表現好平江的古往今來,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更何況要寫成經典的東西,更加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是夜,家人已睡,彭老意興勃發,夜不能寐。窗外是汩羅江的濤聲和連雲山綿綿黛嶽的影子,對這片深愛著的土地那份濃烈的感情,時刻熾熱地炙烤著他的大腦,這塊“古老而蘊含年青、貧困而蓄積富饒的土地”,自已60多年來“古羅拾荒尋寶旅途”中的經歷,如電影般地一幕幕在眼前浮現。突然,靈感倏至,彭老仰頭吟哦,伏案疾書,如得神助,不出一個鐘頭,一篇790字的《平江賦》草稿,一揮而就,自我感覺表達得尚且到位。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政府辦,急匆匆鋪開文稿,抑揚頓挫地朗誦開來,然後詢問起在座的秀才們是否能夠找到感覺?觸目所見,辦公室裡滿是驚奇、讚許的表情。一槌定音!第二天,《平江經濟》雜誌留出最重要的版面,在扉頁整版照排印刷了《平江賦》全文,內刊一發,平江城內爭相傳抄,一時“洛陽紙貴”。

與其說是商人催生了《平江賦》的誕生,不如說這是彭老一種早已呼之欲出的摯愛釋放,是彭老厚積薄發的神來之筆

不遜《岳陽樓記》——追憶彭以達及《平江賦》

《平江賦》,地域文化的精彩名片

美文人共享,《平江賦》迅速在平江社會的各個層面傳閱開來。網絡、教室、旅遊景點、普通市民,都以爭誦《平江賦》為樂事。平江著名旅遊景點——純溪,在候街一號樓的正廳牆壁上,特意懸掛著木版雕屏的《平江賦》,如織的遊人總是在它的面前流連著、品評著,被辭賦文字所描繪的意境所深深陶醉,爭相在雕屏前攝影留念。

2007年,岳陽市委組織部、平江縣委、政府決定聯合投拍一部名為《記憶平江》的藝術形象風光片,由縣遠程教育辦承辦,彭以達先生任總策劃。《記憶平江》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藝術形象風光片《記憶平江》,第二部分是電視散文片《平江賦》,旨在通過優美的音樂、高品質的畫面和精彩的辭賦,全景式地展現平江縣豐富的人文景觀、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刻挖掘“汩水之源、將軍之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彰顯各個時期平江人的精神風貌,做出一張對外宣傳和交流的精彩名片。並準備作為“平江起義八十週年”的獻禮片,隆重推出來。

這可是一個大手筆的舉措呵,對於老彭,能夠形象生動地將《平江賦》拍成電視專題片,倒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對於拍專題,他並不是第一次,幾年前中央文獻研究室和央視聯合拍攝《中國有個平江縣》,老彭也曾積極參與其中,擔任民俗顧問,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這一次他駕輕就熟,從總體策劃到腳本文案,直至分鏡頭落實拍攝“點”,他總是事必親躬,精益求精。400多個鏡頭,每一句話對應的“點”是否妥貼,效果如何,都是絕不馬虎對待的。在“出精品”的思想支配下,“堅決不使用原來用過的圖片影視資料,一定要有新意”,成為製片組的不成文的原則。2007年4月開機到2008年10月完滿結束,前後歷時兩年,哪怕趕不上80週年慶典,也決不粗製濫造,不允許出現一點點瑕疵。

在北京,攝製組後期製作,準備請央視著名主持人任志宏為專題片配音。一個縣級的專題片,央視的大腕是否會接受配音的請求呢?大家心裡並沒有多大把握。通過牽線,任志宏答應先看了再說。攝製組馬上將《平江賦》發到他的電子郵箱,第二天,任志宏看後,被辭賦韻律、文辭之美吸引,非常爽快地應承下來,兩次到錄音棚中,用他那穿透力特強、富於磁性的宏厚男中音,深情飽滿地將《平江賦》的美學品格,發揮到了極致程度。

由於是自編自導自制,設備、燈光、三維動畫、非線編輯,好多方面,都因陋就簡,巧用心機,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攝影師所用的大型搖臂設備,添置一套要30萬元,租用一天都要3000元,為了節約費用,他們買來鋼管、軸承自已組裝,只花費400多元錢。可攝製組所受的苦累卻是常人所無法想象的,老彭不顧高齡年邁,親臨現場,事必親躬;不論寒暑和險易,始終熱情不減,同仁們心疼他,也時常被他的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感動不已。

為了出精品,老彭特意為光碟量身設計了帶磁碰的硬質中空外包裝盒,DVD光碟由揚子江出版社出版時,其設計創意的知識產權,也在談判中無償交給出版社。其內置摺疊冊頁的色彩、紋飾、竹簡書法、臺本註釋等匠心獨運,頗見功力。他還特意邀請中國名家書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平江老鄉周滿庭先生書寫竹簡版《平江賦》。有感於辭賦的魅力和家鄉的盛意,周滿庭閉門謝客四天,筆力貫注,所奉獻出的大氣、古意、秀雅的書法力作,獲得一致好評。慢功出細活,作品製作成型後,揚子江出版社五位編審看片,從各個方面用他們的出版標準考量,均獲得不錯的評價。最後出版社評估,若按正常的攝製程度,這樣品質的作品其製作成本不低於400萬元。聽罷此言,老彭和他的製作團隊寬慰地笑了,要知道他們的製作成本僅僅是評估的1%。

更令人高興的是,作品參加中央組織部“全國第十屆黨教電視片觀摩評比大賽”。在送評的300多件作品中,經過專家評選,榮獲二等獎,是獲獎作品中唯一由縣級遠教中心製作的精品力作,在平江歷史上尚屬特例。對於專題片,中組部電教中心謝生禮副主任在作品總評綜述中特意講到:“不但主題鮮明,事蹟感人,而且敘事洗練,畫面優美,解說到位,剪接流暢,製作精細,表現出作者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對錶現手段靈活嫻熟的駕馭能力”。溢美之辭,對作品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繼文本《平江賦》風靡全縣後,專題片又掀起一個不小的波瀾。很多單位在組織各類學習前先要組織收看此片,在外遊子更是爭相求購收藏;走出山門的父母官們,總是懷惴著10分鐘的《記憶平江》電視光碟,巧用形象優美的音響資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積極推廣平江,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推動平江的經濟社會長足發展。

不遜《岳陽樓記》——追憶彭以達及《平江賦》

《平江賦》,赤子情懷的萬千感慨

說來有趣,平江歷史上同題撰寫過《平江賦》的,是兩個姓彭的族人,清朝的彭昌鳳和當代的彭以達。前者所撰808字,寫意山川形勝,關注社會以求善,關注自然以求美,但受歷史環境的侷限,未必有大開大闔的磅礴氣勢;後者巧用比、興,文辭華美,韻律迴環,雕繢滿眼、錯採鏤金;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得漢賦精髓,立意高遠,在一個琳琅滿目五色斑瀾的形象系列中,強有力地表現了人對物質世界和自然對象的征服主題,展示了可歌可泣的時代精神。

談起《平江賦》的創作,彭老神采奕奕、滔滔不絕。他說,平江地理、人文主題之宏大,豈止是幾百字能涵蓋和濃縮得了,為此他還特意為《平江賦》寫下了近4000字的註釋。閱讀過此文的平江人說:平日看平江,只粗略知道近代歷史,不知古代還有如此顯赫、悠久的歷史內蘊。“古人謂:湘嶽之士無出平之右;今人言:藍墨水上游是汩羅江,均非諛詞誠不虛妄。”前句是岳陽孔廟宋碑上鏤刻的讚語,當年宋朝九君子,追隨理學大家朱熹,學冠四海,一代儒林學者,於斯為盛。後者是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句,且不論平江因屈原(名平)而得縣名,也不說唐朝詩聖杜甫長眠小田天井湖,單是現在文壇“岳家軍”中,平江作家所佔比重,確實與“藍墨水上游”名實相符。平江依傍汩羅江,文脈源遠,文人輩出,確實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呵。

受文體的侷限,不可能將平江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和重要的人物,都一一枚舉。縱覽全篇,選取事件,用典不生癖。如“天嶽之南設州,始有南梁、岳陽之名”說明岳陽、平江地名是因為天嶽山而來的來由。同樣是天嶽山,“天嶽關前守土氣壯山河”,儘管同一篇賦中兩次提到天嶽,但事關抵禦民族外侮的抗日戰爭中的著名戰役,重複渲染歌頌,才能彰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如今在天嶽關山口,還樹立著一塊鏤刻有蔣介石親筆提寫的“氣壯山河”題詞的石碑,是為平江的風景名勝。

人物方面,墨痕點染處,只選擇文韜武略中最具代表性的高端人物。比如文化界,省略清朝名儒李元度,但絕對繞不過有元朝“李白杜甫”之稱的著名詩人胡天遊,繞不過近代史上的武俠小說鼻祖向愷然,作為平江文人代表,在文化史上是巔峰人物;武的方面就更加難以遴選了,平江自清朝開始,至民國、共和國,將帥成雲,武才輩出,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之一。若要點清將餘虎恩,張震等若干共和國將軍絕對夠得上檔次,著墨人物一多,成為“芳名錄”,於文章來講,就顯得不倫不類,於是決定乾脆只寫事不寫人。現在,回味當時的取捨,還有種忍痛割愛的感覺。平江真是人傑地靈呵!

做詩有“詩眼”,那麼《平江賦》的“賦眼”在哪裡呢?老彭朗聲誦讀出其中的兩句來:“民能自奮,地因而靈……艱苦危厄磨礪堅忍不拔之志,西流逆水養育忠貞耿介之士”。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平江人重教化、脾氣犟,與平江的江河反其道往西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水土造就的耿介之士隨便便可點出幾個來:屢遭奸臣迫害的進士艾穆,養高不仕頗有民族氣節的胡天遊,敢講真話剛正不阿的李銳等等。平江籍文官不善逢迎,武官生猛善戰,而民眾耐得了艱難險阻,都是因為地土的滋養緣故。

全篇敘事體現了老彭二十幾年來對平江的研究和積累,選取材料從古溯源,兼顧近、現代。在《平江賦》的後闕,他將平江的“新八景”用優美的語言鋪陳開來:天嶽極頂、純溪幽谷、石牛險寨、盤石佳境、東山晨鐘、西城暮鼓、左徒留韻、詩聖遺阡,展示了平江新的面貌和旅遊資源,盤桓在他刻意構建的優美意境中,怎不令人對平江這片紅色熱土心嚮往之,怎不牽動幾多遊子的赤子情懷呵。為了生態興縣、旅遊開發,老彭真可謂煞費苦心,用心良苦。結尾照應全篇,一氣呵成,文中節奏、韻律,和諧、唯美,是“千城賦”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