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逊《岳阳楼记》——追忆彭以达及《平江赋》

不逊《岳阳楼记》——追忆彭以达及《平江赋》

▲彭以达与他的《平江赋》

彭以达先生(1939一2017):湖南省平江县城关镇人。曾先后任教于平江五中、二中。任县林业局副局长,县政协秘书长等职。1998年退休后,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潜心从事地方史研究,并获得巨大成果:在《湖南文史》《云梦学刊》《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稿百余篇。著有《古罗文存》《古罗杂俎》《古罗丛谈》,《中国有个平江县》电视连续剧主编之一,《话说平江》电视讲座主讲,中国私塾教育领衔主研……其事迹和研究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常有报道。2017年2月22日因病离世,被誉为“真正的乡贤”、“平江之魂”

由《光明日报》发起的“百城赋”征文始,继而“千城赋”征文联展推波助澜,引发了一场以赋会友,竟技比拼的文坛惶惶盛事。在湘北的一隅,一位被誉为平江“民俗专家”的文学老人,却因为一次意外的商业文案的约请,饱醮浓墨,神笔过处,洋洋洒洒吟唱出他对家乡大地的讴歌和赤子情怀。

《平江赋》赋文及随后投拍的艺术形象风光片《记忆平江》,不但成为平江的一张精美的对外宣传展示名片,而且在“全国第十届党教电视片观摩评比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是县级送评的作品中唯一获奖作品,辞赋的作者也再一次成为古城的新闻人物。

不逊《岳阳楼记》——追忆彭以达及《平江赋》

他便是壮心不已的“平江通”彭以达老先生。阳春三月,在平江县城东街一座别致的小楼里,健谈的彭老跟我唠起了《平江赋》及电视片写作策划的全过程。

不逊《岳阳楼记》——追忆彭以达及《平江赋》

《平江赋》,厚积薄发的神来之笔

说来也是机缘巧合,2006年初夏,一位本地工艺厂的老板,在制作竹木刻工艺品时,老是困惑于雕刻一些诸如《岳阳楼记》、《赤壁赋》等,这些远离平江文化特色的辞赋,并不能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千篇一律,了无新意,形不成工艺品的文化核心竞争力。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老板找到县政府办,要求提供一些有平江特色的精短诗文。这个颇有创意的恳请,作为县政府的笔杆子们,当然是极其愿意玉成此事的,于是,他们满口答应下来。

送走老板,政府办的喻子英主任左思右想,觉得能够担当写作重任的,在平江,非彭以达先生莫属。因为老彭是原平江县政协秘书长,对平江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莫不了然于胸。而且在此之前,人民日报出版社刚出版了他的两本风土人情随笔集《古罗杂俎》、《古罗丛谈》,书中集平江天文地理、文物考古、奇风异俗、逸闻趣事于一体,融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随感杂说、人文风情于全卷,若论对平江历史现状的透彻了解,无人能出其右。更何况老彭文学功底扎实,文笔隽秀,是平江人公认的“一支笔”。

喻主任立马邀请老彭撰写,面对这个特殊的约请,彭老并没有应承下来,但从这一刻开始,他暗地里打起了肚皮官司:究竟用什么文体来抒写?作为春秋战国时的罗子国,古老的平江,其历史文化的底蕴是颇为深厚的。诗词篇幅短小,平江的山川形胜、丰富的素材,一韵到底绝不能说清,短短几十字更不能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彭老想,是否可以试着用辞赋来写,辞赋那种宏大的规模,丰富的辞汇,大肆的铺陈,淋漓尽致的描写,定然会将胸中所思所想抒发到位,发挥的空间会更为广阔。

辞赋渊源于诗,而辞赋比诗词更富于表现力。可是,要在短短几百字中浓缩、表现好平江的古往今来,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要写成经典的东西,更加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是夜,家人已睡,彭老意兴勃发,夜不能寐。窗外是汩罗江的涛声和连云山绵绵黛岳的影子,对这片深爱着的土地那份浓烈的感情,时刻炽热地炙烤着他的大脑,这块“古老而蕴含年青、贫困而蓄积富饶的土地”,自已60多年来“古罗拾荒寻宝旅途”中的经历,如电影般地一幕幕在眼前浮现。突然,灵感倏至,彭老仰头吟哦,伏案疾书,如得神助,不出一个钟头,一篇790字的《平江赋》草稿,一挥而就,自我感觉表达得尚且到位。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政府办,急匆匆铺开文稿,抑扬顿挫地朗诵开来,然后询问起在座的秀才们是否能够找到感觉?触目所见,办公室里满是惊奇、赞许的表情。一槌定音!第二天,《平江经济》杂志留出最重要的版面,在扉页整版照排印刷了《平江赋》全文,内刊一发,平江城内争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与其说是商人催生了《平江赋》的诞生,不如说这是彭老一种早已呼之欲出的挚爱释放,是彭老厚积薄发的神来之笔

不逊《岳阳楼记》——追忆彭以达及《平江赋》

《平江赋》,地域文化的精彩名片

美文人共享,《平江赋》迅速在平江社会的各个层面传阅开来。网络、教室、旅游景点、普通市民,都以争诵《平江赋》为乐事。平江著名旅游景点——纯溪,在候街一号楼的正厅墙壁上,特意悬挂着木版雕屏的《平江赋》,如织的游人总是在它的面前流连着、品评着,被辞赋文字所描绘的意境所深深陶醉,争相在雕屏前摄影留念。

2007年,岳阳市委组织部、平江县委、政府决定联合投拍一部名为《记忆平江》的艺术形象风光片,由县远程教育办承办,彭以达先生任总策划。《记忆平江》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艺术形象风光片《记忆平江》,第二部分是电视散文片《平江赋》,旨在通过优美的音乐、高品质的画面和精彩的辞赋,全景式地展现平江县丰富的人文景观、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刻挖掘“汩水之源、将军之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彰显各个时期平江人的精神风貌,做出一张对外宣传和交流的精彩名片。并准备作为“平江起义八十周年”的献礼片,隆重推出来。

这可是一个大手笔的举措呵,对于老彭,能够形象生动地将《平江赋》拍成电视专题片,倒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对于拍专题,他并不是第一次,几年前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央视联合拍摄《中国有个平江县》,老彭也曾积极参与其中,担任民俗顾问,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一次他驾轻就熟,从总体策划到脚本文案,直至分镜头落实拍摄“点”,他总是事必亲躬,精益求精。400多个镜头,每一句话对应的“点”是否妥贴,效果如何,都是绝不马虎对待的。在“出精品”的思想支配下,“坚决不使用原来用过的图片影视资料,一定要有新意”,成为制片组的不成文的原则。2007年4月开机到2008年10月完满结束,前后历时两年,哪怕赶不上80周年庆典,也决不粗制滥造,不允许出现一点点瑕疵。

在北京,摄制组后期制作,准备请央视著名主持人任志宏为专题片配音。一个县级的专题片,央视的大腕是否会接受配音的请求呢?大家心里并没有多大把握。通过牵线,任志宏答应先看了再说。摄制组马上将《平江赋》发到他的电子邮箱,第二天,任志宏看后,被辞赋韵律、文辞之美吸引,非常爽快地应承下来,两次到录音棚中,用他那穿透力特强、富于磁性的宏厚男中音,深情饱满地将《平江赋》的美学品格,发挥到了极致程度。

由于是自编自导自制,设备、灯光、三维动画、非线编辑,好多方面,都因陋就简,巧用心机,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摄影师所用的大型摇臂设备,添置一套要30万元,租用一天都要3000元,为了节约费用,他们买来钢管、轴承自已组装,只花费400多元钱。可摄制组所受的苦累却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老彭不顾高龄年迈,亲临现场,事必亲躬;不论寒暑和险易,始终热情不减,同仁们心疼他,也时常被他的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感动不已。

为了出精品,老彭特意为光碟量身设计了带磁碰的硬质中空外包装盒,DVD光碟由扬子江出版社出版时,其设计创意的知识产权,也在谈判中无偿交给出版社。其内置折叠册页的色彩、纹饰、竹简书法、台本注释等匠心独运,颇见功力。他还特意邀请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平江老乡周满庭先生书写竹简版《平江赋》。有感于辞赋的魅力和家乡的盛意,周满庭闭门谢客四天,笔力贯注,所奉献出的大气、古意、秀雅的书法力作,获得一致好评。慢功出细活,作品制作成型后,扬子江出版社五位编审看片,从各个方面用他们的出版标准考量,均获得不错的评价。最后出版社评估,若按正常的摄制程度,这样品质的作品其制作成本不低于400万元。听罢此言,老彭和他的制作团队宽慰地笑了,要知道他们的制作成本仅仅是评估的1%。

更令人高兴的是,作品参加中央组织部“全国第十届党教电视片观摩评比大赛”。在送评的300多件作品中,经过专家评选,荣获二等奖,是获奖作品中唯一由县级远教中心制作的精品力作,在平江历史上尚属特例。对于专题片,中组部电教中心谢生礼副主任在作品总评综述中特意讲到:“不但主题鲜明,事迹感人,而且叙事洗练,画面优美,解说到位,剪接流畅,制作精细,表现出作者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对表现手段灵活娴熟的驾驭能力”。溢美之辞,对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继文本《平江赋》风靡全县后,专题片又掀起一个不小的波澜。很多单位在组织各类学习前先要组织收看此片,在外游子更是争相求购收藏;走出山门的父母官们,总是怀惴着10分钟的《记忆平江》电视光碟,巧用形象优美的音响资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积极推广平江,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推动平江的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不逊《岳阳楼记》——追忆彭以达及《平江赋》

《平江赋》,赤子情怀的万千感慨

说来有趣,平江历史上同题撰写过《平江赋》的,是两个姓彭的族人,清朝的彭昌凤和当代的彭以达。前者所撰808字,写意山川形胜,关注社会以求善,关注自然以求美,但受历史环境的局限,未必有大开大阖的磅礴气势;后者巧用比、兴,文辞华美,韵律回环,雕缋满眼、错采镂金;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得汉赋精髓,立意高远,在一个琳琅满目五色斑澜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展示了可歌可泣的时代精神。

谈起《平江赋》的创作,彭老神采奕奕、滔滔不绝。他说,平江地理、人文主题之宏大,岂止是几百字能涵盖和浓缩得了,为此他还特意为《平江赋》写下了近4000字的注释。阅读过此文的平江人说:平日看平江,只粗略知道近代历史,不知古代还有如此显赫、悠久的历史内蕴。“古人谓:湘岳之士无出平之右;今人言:蓝墨水上游是汩罗江,均非谀词诚不虚妄。”前句是岳阳孔庙宋碑上镂刻的赞语,当年宋朝九君子,追随理学大家朱熹,学冠四海,一代儒林学者,于斯为盛。后者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句,且不论平江因屈原(名平)而得县名,也不说唐朝诗圣杜甫长眠小田天井湖,单是现在文坛“岳家军”中,平江作家所占比重,确实与“蓝墨水上游”名实相符。平江依傍汩罗江,文脉源远,文人辈出,确实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呵。

受文体的局限,不可能将平江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和重要的人物,都一一枚举。纵览全篇,选取事件,用典不生癖。如“天岳之南设州,始有南梁、岳阳之名”说明岳阳、平江地名是因为天岳山而来的来由。同样是天岳山,“天岳关前守土气壮山河”,尽管同一篇赋中两次提到天岳,但事关抵御民族外侮的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重复渲染歌颂,才能彰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如今在天岳关山口,还树立着一块镂刻有蒋介石亲笔提写的“气壮山河”题词的石碑,是为平江的风景名胜。

人物方面,墨痕点染处,只选择文韬武略中最具代表性的高端人物。比如文化界,省略清朝名儒李元度,但绝对绕不过有元朝“李白杜甫”之称的著名诗人胡天游,绕不过近代史上的武侠小说鼻祖向恺然,作为平江文人代表,在文化史上是巅峰人物;武的方面就更加难以遴选了,平江自清朝开始,至民国、共和国,将帅成云,武才辈出,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之一。若要点清将余虎恩,张震等若干共和国将军绝对够得上档次,着墨人物一多,成为“芳名录”,于文章来讲,就显得不伦不类,于是决定干脆只写事不写人。现在,回味当时的取舍,还有种忍痛割爱的感觉。平江真是人杰地灵呵!

做诗有“诗眼”,那么《平江赋》的“赋眼”在哪里呢?老彭朗声诵读出其中的两句来:“民能自奋,地因而灵……艰苦危厄磨砺坚忍不拔之志,西流逆水养育忠贞耿介之士”。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平江人重教化、脾气犟,与平江的江河反其道往西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水土造就的耿介之士随便便可点出几个来:屡遭奸臣迫害的进士艾穆,养高不仕颇有民族气节的胡天游,敢讲真话刚正不阿的李锐等等。平江籍文官不善逢迎,武官生猛善战,而民众耐得了艰难险阻,都是因为地土的滋养缘故。

全篇叙事体现了老彭二十几年来对平江的研究和积累,选取材料从古溯源,兼顾近、现代。在《平江赋》的后阙,他将平江的“新八景”用优美的语言铺陈开来:天岳极顶、纯溪幽谷、石牛险寨、盘石佳境、东山晨钟、西城暮鼓、左徒留韵、诗圣遗阡,展示了平江新的面貌和旅游资源,盘桓在他刻意构建的优美意境中,怎不令人对平江这片红色热土心向往之,怎不牵动几多游子的赤子情怀呵。为了生态兴县、旅游开发,老彭真可谓煞费苦心,用心良苦。结尾照应全篇,一气呵成,文中节奏、韵律,和谐、唯美,是“千城赋”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