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閱讀時代,知識傳播如何「升級換代」

8月17日晚,“升級吧!知識”中讀知識大會暨《三聯生活週刊》1000期慶典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藝術中心內舉行。來自出版傳媒、文化藝術機構、各大高校、研究院的嘉賓以及《三聯生活週刊》的讀者們共同見證了這個傳統媒體的深厚積澱和華麗蛻變。

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胡一虎擔任主持人;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以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擔任演講嘉賓。三位演講嘉賓分別就各自的研究領域以知識升級為主題發表了演講。在《三聯生活週刊》主編李鴻谷的壓軸演講中,對週刊創刊到復刊再到持續發行1000期的歷程做了總結回顧,並隆重介紹了週刊向新媒體轉型並實現知識升級的產品——中讀。

值得一提的是,出席活動的三位演講嘉賓都與三聯、與中讀有著不解之緣。鄭培凱作為講師之一參加了三聯首檔音頻課“宋朝美學十講”的錄製,並計劃未來在中讀上推出自己的個人專欄;徐凱文則是九月即將上線的“三聯心理課”的講師代表;呂思清作為中國古典音樂界的代表人物也將在“三聯中讀”開闢專欄,從而開啟他與中讀團隊合作開發一系列“古典音樂精品課”的序幕。

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獲取知識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如何才能夠更好地將知識傳遞給大眾?《三聯生活週刊》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們面對的是需要升級的知識,閱讀本身也需要升級。音頻、視頻、知識付費產品,背後都包含著一個核心動力,那就是知識升級。知識生產,才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對接的端口,也是我們能夠生存下去的機會。”原創、系統、潮流是《三聯生活週刊》文章的特徵;事件、潮流、趨勢是《三聯生活週刊》的信息流選擇;而知識生產則是《三聯生活週刊》的機會和未來。

2017年,《三聯生活週刊》推出了一款知識付費與深度閱讀相結合的APP——中讀。由此正式進入知識付費領域,同時開啟了傳統媒體的轉型與知識升級之路。“中讀”的名稱源於李鴻谷在2015年所提出的“中閱讀”概念:閱讀傳統書籍、雜誌是“慢閱讀”,手機上的碎片化閱讀是“快閱讀”,“中閱讀”則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閱讀狀態。它包含了讓讀者在方寸的屏幕之間重新建立閱讀快樂的期待。中讀APP繼承了《三聯生活週刊》的人文氣質,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為用戶提供人文知識。

上個月,在《我們為什麼愛宋朝》《宋朝那些人》兩期封面故事的基礎之上,經過一年半的打磨,三聯推出了首檔精品音頻專欄“宋朝美學十講”,並邀請到董卿、葉放、康震、鄧小南、楊立華、鄭培凱等一批知名文化大家,解讀宋式生活美學。課程上線後收到了用戶的廣泛好評,在第三方測評機構的知識付費排行榜中居於第二位,測評指數到達8.6分,在人文類課程中居於榜首。

在本月,三聯又繼續推出了有著“聲音紀錄片”之稱的音頻專欄“中國群星閃耀時——成為大師第一季”,選取了蔡元培、胡適、梁漱溟、錢鍾書、蕭紅、張愛玲等十位文化人物,帶大家一起回望歷史,重現這些大師的故事、學識和思想。

與這兩檔音頻欄目一樣,中讀APP上的很多產品都是由《三聯生活週刊》的自有資源轉化而來。讀者可以通過掃描雜誌上的二維碼來收聽有關雜誌封面故事的介紹,未來也可以通過中讀APP來體驗雜誌的AR閱讀。雜誌和音頻、視頻由此有了緊密的聯接與融合。這樣的融合背後是“雜誌生產流程和生產關係的重組”,同時,也是一個“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全新過程。

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中讀APP還被賦予了更大的使命。

“中讀的推出,不僅僅是《三聯生活週刊》轉型與媒體融合的起點,同時它也是出版業未來發展方向與知識傳播的嘗試。我們能否給一本雜誌或是一本書增添更多的功能?能否在傳統閱讀和電子閱讀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能否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一如既往地為人們提供優質的知識內容?我們還能為中國的閱讀做些什麼?我希望通過對傳媒、出版與知識生產這三者之間跨界融合的探索,能夠找到問題的答案,同時也能夠為以後的知識生產找到一條全新的道路。”

知識究竟是什麼?知識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在談及未來發展的時候,李鴻谷強調,“知識應該讓生活更美好、讓生活更幸福,中讀APP所倡導的理念便是‘聽見幸福,讀到美’。它應該是知識傳播與通往幸福道路的基點,它應該在更廣更寬的領域裡,為更多人帶來幸福。這是我們轉型的目標,也是中讀APP的使命。”

在這樣一個全新的時代,知識需要升級,生產者、消費者皆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