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投降後,爲什麼日本還在堅持呢?

二戰,日本是日本,德國是德國,歐洲的德國被打崩了,不代表亞洲的日本必須跟著投降。

當時的日本是個獨立的強國,它一開始就沒有撿到德國多少便宜,又不是德國的僕從,還是個易守難攻的島國,為什麼不能堅持呢?

二戰德國投降後,為什麼日本還在堅持呢?

雖然當時的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明眼人都看得到反法西斯的盟軍陣營越戰越強,世界形勢完全是一邊倒,整個歐洲的法西斯勢力被連根拔起,日本只是獨木難支。

日本自有自己的小99,首先嚥下去的戰爭果實吐出來很難,尤其是東南亞、中南半島和東亞的那些地盤。日本很明白它一投降,作為盟軍的中國必然大翻盤,英國、法國、美國甚至荷蘭都會撈回自己戰前的利益,並在日本身上狠狠的割一刀。這是國運之戰,不見棺材怎麼能落淚呢?

二戰德國投降後,為什麼日本還在堅持呢?

其次盟軍的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隨著戰局的日趨明朗,各國間的齷齪也開始集中爆發。比如中南半島與法國的齷齪;美國覬覦這塊土地,卻慫恿中國以前宗主國的身份與法國鬥,但那個中國自信心不大,也確實不想摻和便裝聾作啞。美國與蘇聯的矛盾也是巨大的,二者差不多已經到了一言不合馬上開掄的地步,搶錢搶技術搶地皮,德國都給搶成了兩半。

二戰德國投降後,為什麼日本還在堅持呢?

這種敵人內部的齷齪讓日本人很抱有希望,在他們看來無非戰爭繼續擴大罷了,反正當時的世界大戰已經打得天下大亂,美蘇互相開片並不是不可能。再說戰後的世界很明顯是要洗牌的,那麼多前列強們留下的真空地帶,都是一片一片的大肥肉,它們爭奪這些都來不及,何必要苦苦為難日本?

二戰德國投降後,為什麼日本還在堅持呢?

日本人的這種幻想直接帶來的後果就是:它們始終不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並且堅持要以“一億人玉碎”為代價戰到最後。背後的潛臺詞其實就是想“有條件終戰”,日本人把吃進來的吐出來,然後大家回到1938年前,各找各媽各回各家。

這樣的話,日本人至少保留了在中國的利益,它們當時實質上已經將滿洲給割裂了出去,只要能繼續控制東三省、半島和琉球,那麼你拿你們的東南亞和太平洋,我繼續走的我大陸政策,互不影響。

二戰德國投降後,為什麼日本還在堅持呢?

甚至日本人在挑動美蘇關係的同時,還寄希望於能在“事變”後加入其中一方,博取翻盤的機會,如此這般,日本並未走到絕路嘛!

要知道,直到蘇聯對日宣戰,蘇日合作的北庫頁島薩哈林油田(日本稱其為北樺太)仍然在位日本提供戰爭油料,日蘇方面雖然因為“諾門罕戰役”大打了一仗,但實則沒有真的撕破臉皮,蘇日雙方都在利用對方開發遠東和分潤油田產量並穩住對方不給自己的後方搗亂,所以實際情況與我們電視上看到的那種劍拔弩張不同,蘇日雖然一直都互相齷齪,蘇聯還派過大規模的軍援和“志願航空隊”幫助抗戰,官面上卻與日本是笑臉相迎的。

二戰德國投降後,為什麼日本還在堅持呢?

1941年的《蘇日中立條約》讓蘇日之間更是親密了一層:1.保障和平友好關係,尊重對方領土完整。 2.締約國成為第三者的一國或幾國戰爭對象時,雙方保持中立。這個條約還同時給出了日本對“蒙古國”的所謂地位支持。此後蘇聯停止了對華援助。

二戰末期的日本很看重蘇聯這棵大樹,它很寄希望於蘇聯對遠東的控制慾,併產生與美國的衝突(實際上確實產生了,但矛盾爆發推到了50年那場戰爭。),但結果不如人意,美國在蘇聯出兵當天把核武器搶先甩到了日本人頭上。

二戰德國投降後,為什麼日本還在堅持呢?

杜魯門憋了很久的一石二鳥之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震懾了蘇聯,一方面徹底壓垮了日本。蘇聯開始猶豫自己的吃相是不是得收斂點,美國則拉出個“大家一起佔領日本”的標題誠邀各路嘉賓。但連常凱申都知道美帝只是“說說而已”,已經一屁股坐到日本本土,並順勢啃下了38度線的白頭鷹怎麼可能讓人染指遠東?

二戰德國投降後,為什麼日本還在堅持呢?

這些戰前戰後的東西聯繫起來,我們其實能很好的看到日本的末日敗亡之路。其實1945年他們的高層已經準備的很充分,但在國內瘋狂的軍國主義面前妄談“終戰”可能誰都付不起代價。直到原子彈爆炸,這才打碎了一切高層的幻想,也給了議論和平的“臺階”。

二戰德國投降後,為什麼日本還在堅持呢?

但日本人的拖延和活動並非有錯,後來50年代的歷史究竟怎麼發展我們也看到了。只是一切都顯得急促了些,而本該急促的卻讓核彈給炸慫了。

只怪日本人真的沒猜到這世界上有原子彈這種不講理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