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更高明的出離」?

想學“更高明的出離”?

想學“更高明的出離”?

傳統上,我們把出離心解釋為厭離輪迴痛苦、追求解脫安樂的心。痛苦由執著而來,所以我們實際要遠離的是執著。而什麼是執著呢?什麼都可以是執著。這就使出離成為一件不得不心無旁騖、精進不懈去做的事,因為事事處處、時時刻刻都是陷阱。

一位修行人曾經去拜見上師蔣陽欽哲旺波,路上他把自己的東西全部佈施了,只留下一個木碗,那是他心愛之物。來到上師住處,看見滿眼的金碧輝煌,他不禁想:“人們不是都說夏扎(一無所有的)蔣陽欽哲旺波嗎?怎麼住在這樣奢華的宮殿裡?”

這時,蔣陽欽哲旺波指著他笑罵道:“你們這些尋思者,我對這滿屋金銀珠寶的執著遠不如你對那個木碗的執著!”說完搶過他的木碗砸掉了。

出離就是這樣,不看錶象,只看內心。

節選自∣希阿榮博堪布∣《次第花開》之“出離心”

想學“更高明的出離”?

我們應該警惕一種矯枉過正的做法,就是刻意追求所謂“出離的出離”。

什麼意思呢?比方說,你本來通過持守戒律遠離煩惱惡業,可是有人說持戒也是一種執著,需要遠離,於是你不持戒,並認為這是更高明的出離。

你本來想出家修行,可是你被告知出家也有煩惱,也是執著,只要內心清淨,出不出家都一樣,於是你打消了出家的念頭。

以此類推,因為關鍵在內心,所以外在的形式,比如皈依、聞思、供養、佈施、禪定、精進等等,都不必要,甚至都應該去打破,應該反過來做。

想學“更高明的出離”?

其實外在形式到底有沒有必要,有多大的必要,取決於你的修為。你的修行境界若確實到了那個程度,外在的東西不對你形成干擾,你可以不在乎形式。但這也只是對你個人而言

,可以不必在意;至於會不會給其他人帶來負面影響,使他們對佛法產生誤解,這是另一件需要考慮的事。

以前印度有八十位大成就者,看看他們的傳記,你真的要被他們出格的舉動嚇倒,藏地也有這樣的大成就者,可是我們要明白:

首先,他們的修證境界非常人所能揣測;其次,他們沒有炫耀。

他們當中很多人終生以平凡者形象示人,處於社會底層,為人輕賤,沒有人知道他們是佛法修行者、大成就者,也就沒有人會因為他們的“瘋狂”行為而對佛法產生邪見,或者隨學他們。有的大成就者長期在屍林禁地修行,那裡人跡罕至,非信心具足、真心求道者不會去,因此不相干的人是不大有機會看見他們如何行事的

現在則不同,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一言一行,影響的都很可能不只是身邊那幾個人。過早地讓初學者接觸佛法中高深的見解和行為,不會對他們有什麼幫助,就像嬰兒還只能吃奶的時候,你拿大塊牛肉喂他,他能好麼?

對初學者而言,很多所謂的“形式”都是必要的。它們好比是船,載我們渡越煩惱生死之河。登上解脫彼岸後自然不再需要船,而河中央的人,急著離船豈不危險?

節選自∣希阿榮博堪布∣《次第花開》之“再版前言”

想學“更高明的出離”?

以前,禪宗二祖慧可大師把衣缽交付給三祖後,混跡於酒肆屠門、花街柳巷,到處亂跑,比濟公和尚還有過之。有人不解,問他:“你是禪門宗師,怎麼到那種地方去?”大師講了一句話:“

我自調心,何關汝事?”你看他是在喝酒吃肉,他實際是在做什麼,你哪裡知道。

若真要學慧可大師,那麼應該完完整整、從頭到尾地學,他怎麼一步一步修過來的,你也怎麼修

大師早年是聲名遠揚的大學者,後來又打坐八年,學問修養好,禪定功夫好,已經是不簡單,但他仍然覺得沒有入道,便去求教於達摩祖師,在雪地裡站了三天三夜。達摩祖師硬是不理,說:“佛法是曠劫精勤得來的無上大法,豈是在雪中站幾天就能求到的?”慧可大師一聽,揮刀把手臂給砍了下來。

這種求法的熱忱和性格的果毅,不是後世人所能想象的。大師依止達摩祖師多年,精勤修持,終得衣缽成為禪宗傳到中國後的第二代袓師。

節選自:希阿榮博堪布∣《透過佛法看世界》

想學“更高明的出離”?

想學“更高明的出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