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42課:古人爲什麼給「芋頭」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前幾天忙著寫篆刻課程,因為那個被朋友們催得更緊,《說文解字》的學習是慢功夫,於是《說文解字》系列的解說緩了幾天,今天再接上第42課,今天解說的仍然是”艸部“漢字,仍然是植物,仍然多是菜的名字,名詞解釋起來相對困難,《說文解字》這一段課叫“認識古時候的菜”,今天要說的是這6個字:

《說文解字》第42課:古人為什麼給“芋頭”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今天要解說的6個漢字)

1、蓶。讀作wéi。《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菜也。從艸唯聲”,沒有更多的解釋,就是古時候的一種菜,倒是《齊民要術》給了較為詳細一些的說明:“蓶菜音唯。似烏韭而黃。從艸。唯聲。”《玉篇》中也說它“似韭而黃”,那麼如果我們大膽猜想一下,有可能就是現在的韭黃,但也只能是猜想了。許慎沒有給我們更多的信息,而韭黃後多認為是韭菜隔絕陽光培育而出,畢竟它只是“似韭”,並不是韭,因此這裡的“蓶”菜很可能跟韭黃不是一物,只能存疑。

《說文解字》第42課:古人為什麼給“芋頭”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韭黃)

《康熙字典》說:“又同芛。《後漢·馬融傳》蓶扈蘣熒。《郭璞註》草木花初生,與芛通。”如果是“芛”這個意義,就是“初生的草木花”的樣子,這個我們到“芛”的本字時再詳說,暫時放一下。“蓶”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42課:古人為什麼給“芋頭”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蓶字的小篆寫法)

2、菦。讀作qí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菜,類蒿。從艸近聲。”像蒿的菜,好怪異,但究竟是啥菜呢?《說文注》給瞭解釋:“菜、類蒿。詩、禮皆作芹。小雅箋曰。芹、菜也。可以為菹。魯頌箋曰。芹、水菜也。《釋艸》及《周禮》注曰。芹、楚葵也。按即今人所食芹菜。”就是芹菜,那為啥又造出這個字呢?段注給的解釋是:“今說文各本於艾蔁二字之下又出芹字。訓楚葵也。從艸斤聲。此恐不知菦卽芹者妄用爾雅增之。”照他的意思,“芹”字是後人增加出來的,它原本就寫作“菦”。

《說文解字》第42課:古人為什麼給“芋頭”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芹菜)

如果是芹菜,大家都是常見的。前面還講過一個字是“䔇”,也是芹菜。菦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42課:古人為什麼給“芋頭”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菦的小篆寫法)

3、䖆。讀作nià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菜也。從艸釀聲。”這又是一種菜,是什麼菜呢?還記得我們前面說過的蘇和荏嗎?《方言》卷三里說:“蘇亦荏也,關之東西或謂之蘇,或謂之荏。……沅、湘之南或謂之xiá(草頭下面一個害),其小者謂之䖆葇。”不同的地方對蘇有不同的稱呼,䖆就是䖆葇,也就是香薷,香薷是直立草本,密集的鬚根,莖通常自中部以上分枝,鈍四稜形,有槽,無毛或被稀疏的軟毛,常呈麥稈黃色,老時變紫褐色。葉子是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穗狀花序,花梗纖細,近無毛,花萼鐘形,花冠淡紫色,花絲無毛,花葯紫黑色。花期7-10月。多生於路旁、山坡、荒地、林內、河岸等處。石香薷或江香薷乾燥地上部分可入藥,有發汗解表,化溼和中,利水消腫功效。它的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42課:古人為什麼給“芋頭”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香薷)

“䖆”也指醃制的葅菜。《廣韻.養韻》裡說:“䖆,䖆菜為葅”。《齊民要術.蔓菁》裡說:“擬作乾菜及䖆葅者,割訖則尋手擇治而辦之,勿待萎。”講的是製作要領。䖆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42課:古人為什麼給“芋頭”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䖆的小篆寫法)

4、莧。讀作xià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莧菜也。從艸見聲。”這種菜現在還有,也還叫“莧菜”這個名字,因此,理解起來要容易得多,就是我們現在有些地方說的“玉谷菜”,莧菜的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42課:古人為什麼給“芋頭”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莧菜)

莧菜是一年生草本,莖粗壯,綠色或紅色或三色,常分枝,幼時有毛或無毛。莧菜菜身軟滑而菜味濃,入口甘香,有潤腸胃清熱功效。有的地方稱為“鳧葵”、“蟹菜”、“荇菜”、“莕菜”,也有些地方又名“紅蘑虎”、雲香菜、雲天菜、玉米菜、玉谷菜、寒菜、人青等,湖北、安徽廣德等地稱為“漢菜”。莧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42課:古人為什麼給“芋頭”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莧的小篆寫法)

5、芋。讀作yù或y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芌也。從艸虧聲。”古文字裡,虧,其就是是“於”,它是“竽”的本字,字形象手持樂器竽的形狀(同系列文章中,已放過字形圖),後借為虛詞,省形作“於”,所以,芌其實就是芋。這裡的“大葉實根,駭人”,《口部》裡說:“籲,警也。”《毛傳》給解釋:“訏、大也。凡於聲字多訓大。芋之為物,葉大根實,二者皆堪駭人,故謂之芋。”就是說,凡是跟“於”有關的漢字,林多跟”大“有關,芋這種植物,葉子和根都大得嚇人,所以叫“芋”。我們來看圖:

《說文解字》第42課:古人為什麼給“芋頭”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芋田與芋的個頭)

看圖,葉子和果實確實比一般的植物大,大到嚇人的程度。這裡說的植物就平常說的芋頭,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作一年生栽培。地下有肉質的球莖,葉片盾形,綠色,葉柄長而肥大。球莖供食用,葉柄作飼料。從“於”的本義多用來訓作大來說,芋字用來形表示芋頭這種植物,實在太合適了。這個字讀yú音時,指草茂盛的樣子,《玉篇.艸部》裡稱:“芋,草盛貌”。芋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42課:古人為什麼給“芋頭”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芋的小篆寫法)

6、莒。讀作jǔ。《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齊謂芌為莒。從艸呂聲。”簡單,就是齊地的人稱芋為莒,也就是說,莒就是芋,是齊國人對芋的稱呼。莒也是周代諸侯國的名字,地點就是現在的莒縣,公元前431年為楚所滅。莒還曾經是古邑名,也是古州名,也是縣名,都是現在的山東莒縣。此外,莒還是姓氏。不管它是縣名、州名,還是姓氏,它最早的本義就是芋頭,莒就是芋。

《說文解字》第42課:古人為什麼給“芋頭”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齊桓公雕像)

漢語裡有個成語“勿忘在莒(或者毋忘在莒),這個成語出自《呂氏春秋·直諫》:“使公毋忘出奔於莒也。”原文是:“齊桓公、管仲、鮑叔、甯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 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則齊國之社稷幸於不殆矣!”大意是說:齊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四個人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興,桓公對鮑叔說。“為什麼不起身敬酒祝壽呢?”鮑叔捧起酒杯敬酒說;“希望您不要忘記逃亡在莒國的情景(齊桓公曾經在莒地逃亡),希望管仲不要忘記被囚禁在魯國的情景,希望甯戚不要忘記自己喂牛住在車下的情景。”桓公離席對鮑叔再拜,說;“如果我和各位大夫能都不忘記您說的話,那麼齊國的江山也許就不會出現危險了!”,現在這個詞用多用來比喻不忘本,不忘初衷,不忘家鄉,不忘崢嶸歲月的意思。這個詞語裡的“莒”,已經不是莒的本義,而是指後來莒這個地方了。莒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42課:古人為什麼給“芋頭”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莒的小篆寫法)

我們已經說過,在中國的漢語字詞裡,有很多是名詞,用來表示人、事物、地點或抽象概念的名稱,中國古代的名詞,往往是古人對某個事物的命名,我們現在來解說這些字,暫時就只能找出它跟現代事物的關係,明白它具體指代的是什麼事物或概念。

(【說文解字】之42,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