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寧愛馮小剛,不愛崔永元,緣何?

崔永元這次終於可以不為民zu大義挺身而出了,民zu大義不但過時了,看著也累。而且如果失敗了,還會加重愛他的人的委屈感,更累。

崔永元這次就為自己,不為道義。或者說也有道義,個體的道義,自尊的道義。

電影《手機》傷害了他的個人,他的家庭。你傷害了我,我不爽,不爽就要罵你,不然會憋壞。多正常,多健康。

如果這次崔永元的人設已然從大義凜然變成小我恩怨,那馮小剛早在幾年前就暴露了他人設的無賴與無恥。也怪了,這塊土地上只要一個稍有本事的人(或乾脆嘛也不行的)開始渣起來,馬上就能起家。

原因不是出在渣人上,還是出在社會上。古代有諺語“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現代則有魯迅的《世故三昧》。不信你觀察,三個人裡若有一個渣人、一個正直的人相互吵起來,那個老實巴交又極諳做人之道的嘍囉一定會諂媚那個渣人。因為渣,所以慣於見風使舵,而見風使舵的人都厲害。

這塊土地培育了上千年的農min習性,誰能給我眼前的利益,我就跟著誰,壓根沒有公理這回事。

我們的環境與基因,決定了很多人註定寧愛馮小剛,不愛崔永元。

馮小剛的渣不僅在於他諳熟這塊土地媚上欺下的做人、做事之道,更在他的創作中暴露無遺。馮小剛享有中國最好的電影資源,卻把電影拍成這樣,實在對不起這個嚴重不對等的社會結構帶給他的特殊優待。

很多人寧愛馮小剛,不愛崔永元,緣何?

藝術說來無非是偏重社會反思與偏重藝術語言本身的,在這兩點上,馮氏電影都沒有什麼超前性。說白了,大俗片一個!但還不是那種德雲社、趙本山的俗,人家的俗是就奔著俗去的,從頭到尾不裝逼,秉持逗人一樂的民間藝人作風,好好把娛人這事兒幹好。汽水就是汽水,不裝五糧液;母雞就是母雞,絕不裝國母。

馮小剛則不然,多年巴結老百姓起家後,換個語境改稱中國垃圾觀眾太多,可你不就是被垃圾觀眾捧上來的嗎?

馮的觀眾緣一直不錯,他深深知道觀眾愛看什麼,愛看什麼我就投機什麼,是他的一貫套路。

我有個定律,巴結老百姓的文化人沒有人品像樣的。奸商與政客最愛號稱與老百姓站在一起。為什麼?他們知道老百姓人多又傻,所以得哄著,哄著才能好好利用。所以奸商和政ke沒有一個不擺出親民姿態的,背後藏的是啥,就不用多說了。文化卻正好是反著的,拓展的不是權力而是認知(廣義的)。一上來就把文化弄成伺候老百姓的甜蛋糕,到處裝孫子,轉臉又顯得特別精英,使勁往主流成功人士上靠,指的就是馮小剛這路人。

奸商和政ke的狡猾,背後有著實幹的擔當,嚴格說來屬於職業要求。而文化人是做作品的,你也狡猾,也如此沒筋骨,說不通的。

在這點上王朔就有品得多,他知道底線,早就勸過馮小剛這麼巴結老百姓沒出息,成投機商人了。王朔畢竟是高手,對思想文藝看得明白,乃是從心底裡湧出來的覺悟。和馮小剛那種四處拾人牙慧,靠鑽營出頭的完全不同。

馮小剛傍王朔起家,死皮賴臉地從老王身上混劇本。後來王朔出事了,馮害怕受連累,在《甲方乙方》播出時就把編劇王朔的名字祛掉了,可氣的是提前吭都沒吭一聲。待到再看到王朔的好本子,又低三下四拉著臉求複合,簡直活畫出一幅封建奴才的樣子。

拍《手機》時,馮小剛聯合劉震雲一起作踐崔永元,不過也是同一個套路。馮看崔單純,便嬉皮笑臉地把他捧得高高的,弄過來套些信息和資源,捅刀的時候也是吭都不吭一聲。

崔永元這次懟馮小剛,拔高了說,懟的是中國的所謂實幹派。因為體zhi是敗壞的,在這種模式下往上爬的,有一個算一個,很難出現不渣的。如果再加上沒有什麼突出的才幹,就只剩下玩渣了。

為什麼有人會愛馮小剛,他就是現實的縮影,社會運轉的模型,十四億國人的一面鏡子。已然出頭的貌似“不屑照”,待出頭的貌似“沒空照”,背後則一齊偷偷窺去,臉上寫著“害怕照”。

傻萌傻萌的各路二代最好,乾淨、單純、幸福,不用攪渾水,可以一直天真下去。從劉震雲的閨女為她崔叔叔提供的口供就可以看出這種天真的力量了,人閨女說了,“我爸教我不要臉”。

愛馮小剛簡單,唯利就行了。

愛崔永元太累,聰明人得分析,他這麼做圖的是啥?分析過後,渣人笑:這不傻逼麼?好人則傷心、傷情、傷和氣,最後除了累,落不下什麼。

傷不起的就放棄追隨傻逼,改愛渣人。他渣完了,沒準還能分你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